《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和方孝孺》
第6节

作者: tyalun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13 17:42:49
  1401年(建文三年)5月在燕军粮道被袭之后(当时燕军防守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死了几百人),朱棣并没有主动去还击,而是派遣指挥武胜去南京直接给建文上书问责:这是什么意思啊,来议和的薛院长走了还没到10天呢,你们就来这个?要是这样明目张胆的耍诈,那我也就不能不动了(陛下虽有怜之之心而不能见则臣所以自救之计敢一日而忽之哉),如果朝廷还有诚意的话,就把平安盛庸他们的兵都罢了吧!

  建文接到到书奏应该是犹豫了一阵子,你看:跟朱棣打了这么久,一直都是提心吊胆的,两次倾国之兵发过去了,结果那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好不容易东昌胜了一回,结果没高兴几天又输了,打得过他吗?不如就答应他吧!--"帝将许之"(明史.卷141)。
  关键时刻老方又出来说话了:"陛下果欲罢兵耶!即兵一罢散,不可复聚,彼长驱犯阙,何以御之?(---明史纪事本末.卷16,说法同明实录)"---咱们征集来的兵马要是一散再想聚回来可就难了,要是兵马一散这小子杀过来怎么办?现在已经势如骑虎,下不来了,千万别被他的说辞迷惑了。----我觉得这块有点逻辑欺诈的味道,你召集来的兵马可以不必去出击,可以用来防卫京城啊。
  听完老方说的,建文下定了最后决心,为了表示自己的决绝---还做了一个很出格的举动,把武胜杀了(这是明史说法,明实录等的说法是把武胜下锦衣卫狱)。
  朱棣在大名巴巴的等了一个多月,在6月上旬终于收到消息---武胜被杀了。
  我觉得现在朱棣死心了。

  结果,半个月后(6月下旬),朱棣也用同样的方法给朝廷来了个狠的,效果非常大-----乃遣都指挥李远等帅轻骑六千诣徐、沛,令易士卒甲冑,与南师同,插柳枝于背为识。远等至济宁谷亭,尽焚军兴以来储积。丘福、薛禄合兵攻济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潜兵掠抄沙河,沛县,南军不之觉,粮船数万艘、粮数百万悉为所焚,军资器械俱为煨烬,河水尽热。(--明史纪事本末,此处记载大致同明实录)------不光把德州的储备军粮烧了个光,又把朝廷好不容易筹集到要运到前线的百万石粮食也干掉了。

  史载,京师大震。
  日期:2014-03-13 18:29:57
  c、南京城破前老方的最后一次登场
  盛庸收到军粮被毁的消息后马上将计就计(小盛还算不错,居然做到败而不娞),派三万大军半路来截杀偷粮返回的燕军,结果没想到劫粮的这帮人也不好惹,反中其埋伏,死伤近半。次月平安从真定出袭北平,被击退后也返回真定。
  我不知道老方受到这种重挫之后什么心情,但是呢可以对比的看一下历史上记载的黄子澄的心情表现:

  在李景隆二次大败以后,建文把李景隆召回南京,赦免了他,老黄知道以后就请求建文治李景隆和自己的罪(因为李景隆是他推荐的),建文不许。按照明史的说法当时的老黄就大哭:---因为我推荐李景隆而误国至此,就算万死也不足以赎免我的罪过啊!
  (原文:帝急召景隆还,赦不诛。子澄恸哭,请正其罪。帝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明史.卷141,明实录没有这个记载,明史纪事本末上也说老黄大哭,但是不是在这个时候)。
  我觉得这段史料的真实度应该比较大,性情中人嘛,那么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来,黄子澄虽然水平不算高,但应该还算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
  老方应该是一个很沉的住气的人,反正历史也没记载他哭,在这种相对比较危急的时刻他又给建文出了一招。
  日期:2014-03-16 10:56:03
  人们总觉的古代朝朝廷自己给自己写的历史不可信,怎么说呢,明朝是个什么样子呢:

  先说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很多史家用这个例子来批评永乐时期的民生:
  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的皇太子朱高炽从南京去北京,路过山东,一路走来,当他走到邹县的时候,发现很多当地人挎着筐篮在路边捡野草、草籽,他就问,当地人就回答说:我们这儿遭灾了这是当粮食充饥用的.朱高炽就去当地一查,发现很多百姓一贫如洗,衣不遮体。
  后世人一看:永乐时期民生这样啊,可是大家想过这个出处是哪儿吗?------明代的官修史,《明太宗实录》。
  原文是这样的:
  皇太子过邹县,见民男女持筐盈路拾草实者。驻马问所用。民跪对曰:“岁荒以为食。”皇太子恻然,稍前下马入民舍,视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
  ---《明太宗实录》.卷231
  按理说,官修史为尊者讳,永乐盛世嘛,怎么表现民生好才对啊,怎么这么打脸的事情也记啊?不止这样,我们再看一则远一点的:

  "山东比年荒旱,道殣委籍,父子兄弟互相残食,妇女流鬻江南、淮安,遂成人市。"
  ----《明神宗实录》.卷548(万历四十四年二月条目)
  山东连年遭遇旱灾,到了什么成度呢:父子兄弟相食(吃人啊),把老婆、女儿卖到江南都成风气了。这个出处是明朝廷的官修史。
  人吃人这种现象其它朝代也有,但是它的官修史一般不记,记怎么救灾。
  其实明朝廷(老朱以后)是非常有气度的:如果你民间谁觉的我官修史不可信,你可以自己来,没问题。

  你看明朝的私人修史成风啊,雨后春笋一般,什么人都有,怎么记的都有,甚至有一个太监自己还写了一本(《酌中志》)。
  日期:2014-03-16 12:56:08
  现在一般你要碰到个搞历史的,问起他明史来,很多人都会说:明史不好说,因为明朝资料太多了,浩如烟海(清乾隆还烧了不少)!
  可是有人想过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啊;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明代学术空前自由、繁荣的表现吗?!
  和其它朝代对比比较鲜明的一个例子:明末文人查继佐自己写的明史--《罪惟录》,他写的差不多的时候明朝灭亡了,然后他就变成清朝人了,因为他是私修,结果他手稿就不敢拿出来,更别说去刻印了,一直藏在墙缝里面,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公诸于世。
  在明朝野史的记述里面,本朝很多皇帝都很不好,你看明朝中叶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的野记里面,对朱棣的记述--一个青面獠牙,满脸横肉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当时这可是当今圣上的老爷爷啊,你就敢这么写!可是呢,老祝顶着才子的名号逍遥了一世。
  这跟现在的美国有点像---你从美国报纸电视上看美国:形象很糟糕;可是这都是人家自己捅的,实际上还是相当不错的。
  日期:2014-03-17 22:08:08
  明朝不止是文风开放,学术自由,民生民权保障机制也是相当不错,举两个例子:
  1、织佣之变
  万历二十九年六月初六(1601年7月5日),因不满朝廷税使的税收政策,在一名叫葛成的机匠率领下,苏州城二千多名丝织工手执绞棍,冲进当时处苏州东城的地方税务局,当场击杀局长黄建节及其他十多名税务系统干部,抛尸苏州河内。("义士葛成,攘臂而起,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响应...诸税官皆次第芟尽"--《苏州府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