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13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02 07:59:03
  《五、荒腔走板不学好》(下)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满文是在努尔哈赤的亲切关怀与认真指导下才搞出来的,期间伟大领袖还亲自参与了讨论,并做出重要指示:
  “太祖起兵之十六年,岁己亥二月辛亥朔,召巴克什额尔德尼、扎尔固齐噶盖使制国书。额尔德尼、噶盖辞以夙习蒙古文字,未易更制。”这俩家伙大概想偷懒,表示咱们直接用蒙古文就得了,没必要自创武功。
  “上曰:‘汉人诵汉文,未习汉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诵蒙古文,未习蒙古字者皆知之。我国语必译为蒙古语,始成文可诵;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奈何以我国语制字为难,而以习他国语为易耶?’”
  一听这没出息的话,努尔哈赤可不乐意了,想学蒙古字,就必须先学蒙古语,难道说按照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创造文字,比从头开始学习别人的语言还难吗?你们到底什么立场?
  “额尔德尼、噶盖请更制之法,上曰:‘是不难。但以蒙古字协我国语音,联属为句,因文以见义可矣。’于是制国书,行于国中。满洲有文字自此始。”

  巴克什和扎尔固齐吓坏了,赶紧表示,您说咋着就咋着吧,您一句顶一万句!努尔哈赤于是满意地发出最高指示,你们这俩笨蛋读书读死啦,哪有那么复杂,用他们蒙古字母来拼写咱们女真语,能做到一读就明白啥意思,不就得了嘛!为了启迪这俩不开窍的家伙,汗王还特意举了些例子,比如“写阿字,下合一玛字,此非阿玛乎”——我们知道,“阿玛”在女真语中是“父亲”的意思。
  两人回去赶紧按照最高指示加班加点,就这样,一种新的女真文字诞生了。这种文字被称为“老满文”,以区别于后来在其基础上改进的“新满文”,它是一种字母文字,由上至下竖着书写,每列字按从左至右的顺序排列,字母则主要仿造蒙文创建。
  满文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此称为后金以及清朝的官方法定文字,而在中国所有少数民族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一种,保存了大量元史资料,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
  不过,这两位满洲“仓颉”的结局都很不好。就在参与创建女真文字的同年即公元1599年,噶盖参加了灭亡额尔徳尼的故土——哈达部的战争,俘虏了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一年后,这位不甘心亡国的贝勒想谋杀努尔哈赤,结果消息败露,孟格布禄被杀,噶盖也因为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努尔哈赤一同处死。鉴于噶盖参与时间太短,期间还要分出时间领兵打仗,因此人们猜测,老满文很可能是额尔徳尼一个人独自创造出来的。

  后金天命八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圣眷正隆的额尔德尼突然获罪,罪名是他和老婆囤积并隐藏珍宝,尤其是私下接受朝鲜使者的礼金。此举当然属于贪污受贿,不过处理起来通常因人而异,大到杀头抄家,小到毫不追究,额尔徳尼很倒霉遇到了大的,被盛怒的努尔哈赤下令处死。后人推测,这位巴克什很可能卷入了努尔哈赤儿子们争夺储位的阴谋之中,引起老汗王的强烈反感,于是找个借口干掉。

  因为老满文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字母数量少没法拼写一些复杂的词汇,一字多音尤其是清浊辅音不分,语法不规范,字体不统一等等,让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很不满意,认为“书中寻常语言,视其文义,易于通晓。至于人名、地名,必至错误”,也就是说许多情况下,老满文只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写的是什么,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人名地名就容易出错。
  后来,按照皇太极的命令,达海又在公元1632年对老满文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添了圈点以区别发音,增加一些特定字母来拼写外来词,规范了连读等发音规则,统一字体和书写形式等等。这种改进后的满文称为“新满文”,一直沿用至今,乾隆以前清廷的重要公文比如奏章等,大多用新满文书写或满汉双文书写,单独使用汉文的极少。
  关于努尔哈赤的这些早期谋士们,汉文史料记载甚略,其事迹大多存于满文史料里,比如著名的《满文老档》。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以满文(先用老满文并夹杂少量蒙文书写,后改用新满文)编撰,它成书于皇太极时期,记录了自努尔哈赤起兵建国之前的公元1607年,直到清太宗崇德元年即公元1636年,一共27年的历史。不过,由于该书在乾隆年间已破旧不堪,乾隆下令重新修订过一遍,因而许多人怀疑一些史料可能遭到了篡改,姑且存疑。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说努尔哈赤写给明朝皇帝的那封信,该文很可能就是著名的《告天七大恨》。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在统一了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各部之后,努尔哈赤正式在赫图阿拉建国,称“覆育列国英名汗”,国号则采用了祖先曾用过的“大金”,由于他的年号为“天命”,后人往往俗称他为“天命汗”,他的政权则被叫做“后金”。
  不知为什么,明帝国似乎对此毫无反应,更没有派出一兵一卒讨伐。两年后的公元1618年,按中国传统算法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努尔哈赤,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勃勃雄心,他于农历四月十三日,在赫图阿拉隆重推出著名的《告天七大恨》,正式向大明帝国宣战。这“七大恨”的具体内容,在各种史料中颇有差异,通常的说法包括:
  一、自己的父祖无辜被明军所杀;
  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自己;
  三、自己杀死了越界叛逃者,明朝却要求赔偿;
  四、明朝出兵保护叶赫,妨碍了女真的统一大业;
  五、仗着明朝撑腰,叶赫背信弃义,多次许配“叶赫老女”;
  六、自己已经开垦好几块土地,却被明军强迫放弃;
  七、明朝访问建州的官员作威作福。
  对这些理由,后人评价道,这是一篇将重大原则立场和鸡毛蒜皮小事杂糅在一起的、很可爱的政治文告,很像我国民间那些招呼乡亲们拿起锄头去打冤家、吃大户的传单揭帖。这份文告语言质朴而富有煽动性,对于唤起那些满腹委屈的底层群众同仇敌忾,其作用想必不小,却也表明了努尔哈赤和他那些凶猛的战士们在政治上的识见程度。
  那么明朝方面的反应呢?传教士写道:

  “中国的万历帝收到这封信,他虽然聪慧过人,富有经验,但年迈体衰,未能像以往那样进行处理,而是轻率地对待。因为他认为这件事不值得他本人当时在朝内解决,便交给大臣和大将去处置。这些人一向傲慢自大,以为向藩王作答有失体面。一个蛮夷之王竟敢向皇帝申诉他受的伤害,这使他们十分不满。”
  也就是说,明廷压根就没搭理努尔哈赤这个茬儿。传教士继续写道:
  “鞑靼王看到自己的正当请求得不到答复,变怨恨为愤怒,发誓要用二十万中国人命来祭祖。鞑靼人的风俗是,当任何一个有身份的人去世时,要把许多准备在阴间侍候他的奴婢、女人、马匹,连同弓矢,都投入殉葬的火里。但在他们征服中国后,他们已抛弃这种野蛮风俗,因为受到中国人的谴责和改正。”
  但事实上,传教士所谓“万历皇帝轻率地对待这件事”,以及“鞑靼王看到自己的正当请求得不到答复”的说法,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明朝根本就来不及做出反应,因为发表“七大恨”的第二天,努尔哈赤就率领凶猛的女真大军,直扑向大明帝国的辽东重镇抚顺。

  就像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那样,又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开始了。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