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04 23:50:18
同期(1402年四月下旬),按照朝廷部署,辽东司令杨文率领10万大军企图南下,意欲与山东铁铉合兵来袭击燕军之后。不想杨文走到直沽(今属天津)时被燕将宋贵设伏击败,全师溃散,杨文被俘,合兵失败。(参见:《明史》.卷142、《明太宗实录》.卷9、《明史纪事本末》.卷16,记载大致同)。
别看杨文在朱棣这儿看起来好像很怂,但在朱元璋时期可是个很牛的人,威震南蛮,老朱还特地给他写过诗说他是南方军事支柱(原诗见《尧山堂外纪》·卷78)。
灵璧大战后,朱棣继续向南京方向挺进。五月初七到达泗州(今属安徽,朱家祖陵就在泗州之北),泗州守将直接投降,同日朱棣谒祖陵("五月己丑,下泗州,谒祖陵,赐父老牛酒。"---明史.成祖一,其它史料同)----从中可以看出,朱棣理直气壮,起码他自己这么认为的。因为一般来说人如果正在对亲人(侄子)做着大亏心事的过程中,是不好意思到列祖列宗灵前去招摇的。
同期盛庸率领数万大军,战舰数千,列阵淮河南岸与燕军对峙。五月初九,朱棣让丘福、朱能率几百精锐骑兵偷偷沿淮河向西二十里,用小船儿渡河,绕至敌后。朱棣则率大军横舟河上,鼓噪而行,作出进攻态势,吸引住南军的注意力(方便后面的偷袭),史载就这样南军也吓的够呛("燕王命 舟编筏,扬旗鼓噪指麾若将渡者,南军望之,有惧色。"--《明史纪事本末》.卷16,明实录记载同)。这时丘福、朱能率领的精锐燕骑已偷偷杀至南军大营,此时这些燕军号炮齐鸣造成大军杀至的假象,南军大乱,盛庸惊的腿都不利索了,马都上不去,部下把他架到小船上,单舸逃走,辎重、战舰尽入燕军之手。("庸股栗不能上马,其下掖之登舟,单舸脱去。北兵尽获其战舰,遂济淮驻南岸是日攻下盱眙"---《明史纪事本末》.卷16,明实录记载同,《明史》记载过程相同)----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军队现在一点斗志都没有了,不用打就用吓唬就行了。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和《明史》、《明通鉴》记载这之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我觉的很假,接着分析一下。
日期:2014-04-06 11:22:08
按照除明实录资料以外史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鉴纲目》等)的说法,在此次渡淮河击败盛庸(夺取盱眙)以前,朱棣跟驻守在淮安的驸马梅殷有过一次接触:
"盛庸独军而南,以兵数万、战舰数千列淮南岸,棣兵不得渡。遣使至淮安,假道于驸马都尉梅殷,殷劓其使,曰:“留汝口,还为而王言君臣大义。”棣气沮。" -- ----《明通鉴》卷十三
也就是说:朱棣杀到泗州以后,盛庸陈兵淮河以南,"棣兵不得渡",所以朱棣想别的办法取道淮安,派人去游说他在淮安的妹夫梅殷,结果梅驸马不光义正言辞的拒绝,而且还把朱棣派去的使者耳朵和鼻子割了,然后告诉这个使者"留汝口,还为而王言君臣大义。"---回去告诉告诉朱棣那个兔崽子,什么叫君臣大义!朱棣知道以后非常沮丧。
这个资料明显很假----你看:朱棣五月初七占的泗州,还搞了很盛大的拜谒祖陵的仪式,五月初九就(过淮河)打败盛庸了,而且还很容易;这中间只搁了一天的时间,这之中还要准备渡过淮河的战船,商讨打败盛庸的决策,哪有时间和淮安的梅驸马搞个来回啊?!(攻占泗州和打败盛庸的时间在《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明鉴纲目》资料上是一致的)
接着看《明史纪事本末》的说法:
"至是,燕兵渐逼,诸将多选懦观望,乃召募淮南兵民,令军士号四十万,命殷统之,驻淮上以厄燕师。既而燕王遗殷书,以进香金陵为辞。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遵者为孝,不遵者不孝。”割使者耳鼻,口授数语,词甚峻,王怒。" ----《明史纪事本末》 .卷16
这个说法就比《明通鉴》圆滑多了,不告诉你具体时间,只讲有这事,不过这个说法就变了---朱棣不是来借道了,而是"以进香金陵为辞",很客气很委婉;但是梅殷的反应非常激烈也很离谱:把使者的耳鼻割了,还"口授数语,词甚峻,王怒"。
"燕兵破何福军,执诸将平安等,遣使假道于殷,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王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殷割使者耳鼻纵之,曰:“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王为气沮。而凤阳守徐安亦拆浮桥,绝舟楫以遏燕。燕兵乃涉泗,出天长,取道扬州。"
-----《明史》.卷121
《明史》的说法比上面两个资料的说法还猛,朱棣和梅殷的交流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一次派人去告诉梅殷要到南京进香,梅殷拒绝,朱棣怒,又派人来了,这次梅殷把来人的耳鼻割了还痛斥了朱棣。
明史上这个事件的发起时间看起来比《明通鉴》合理多了,是在灵璧大战(四月二十九)之后---这个时间就宽裕多了:到占领泗州(五月初七)之前还有7天时间,所以搞了2个来回,但是我觉的从军事常识上说不通:军事选择上讲究避实击虚,灵璧大战后,泗州一线防守明显空虚啊,而淮安有40万朝廷大军镇守呢,朱棣是个军事天才啊,为什么要干取道淮安这么冒险的事呢?!(参见上面的战略图)
咱们先假定这件事是真的----也就是说梅殷坚定的占到了建文一边,要跟朱棣战斗到底。可是这和梅殷后来的表现分歧很大啊,咱们接着分析梅殷的后续表现。
日期:2014-04-06 12:24:16
a、插曲:对驸马梅殷的辨析
"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从子也,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时李文忠以上公典国学,而殷视山东学政,赐敕褒美,谓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当世皆荣之。
帝(朱元璋)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及燕师日逼,惠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悉心防御,号令严明。" - --《明史》.列传九(除《明实录》外其它史料大致相同)
按照明史的说法,梅殷在人品上"天性恭谨",在武功上"有谋略,便弓马",在文学上"堪为儒宗,当世皆荣之。"多牛的一个人啊!
在1402年建文让他领40万驻淮安以遏燕师。
可是咱们看看他在靖难后期的表现:
从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初九朱棣占领盱眙到六月十二日南京城破,建文都这么危机了,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梅殷在干什么---统领40万大军在淮安做壁上观!既然你把朱棣使者的耳鼻都割了--对待朱棣那么决绝,那么坚定,那怎么建文皇帝都那么危险了,你还不出来打朱棣,保卫皇上啊?!
更有甚者,5月18日扬州城破后,建文大惧,下罪己诏,号召天下勤王---"我以前做错了,你们赶紧来帮我!",喊了半天,来了3个知府1个知县,领着民间募集的一点人马来南京勤王了,其中有1个知府1个知县还是外省来的(徽州知府陈彦回--浙江的、乐平知县张彦方--江西的,出处-----《明史》 恭闵帝本纪:"壬寅,诏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分道徵兵。召齐泰、黄子澄还。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各起兵入卫。"),人家几个文官都舍命带着人来保卫皇上了,你(梅殷,统领着40万大军,还在本省内--江苏淮安)素有忠义之名,怎么还不出来保卫皇上呢?!
与之对比的徐辉祖在南京城破前"犹引兵力战",你要说徐辉祖比较忠义,还说的过去,《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鉴纲目》却对梅殷也这么吹捧我就觉的非常说不过去!
不止这样,还有更离谱的,接着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