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19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18 11:24:25
  《八、凭你几路来》(下)
  和刘綎一起出征的,是同样被誉为猛将的山海关总兵杜松,明史形容他“有胆智,勇健绝伦”。如同刘綎有个好爸爸一样,杜松也有个好哥哥,此人就是明末长期镇守西北的杜桐,他行伍出身,“自偏裨至大帅”,一生中累计了数量惊人的一千八百件“首功”,让所有人都跪了。
  杜松是位骑兵专家,从小跟着哥哥从军,成名于陕西。虽然有个当大官的哥哥,但他却只有骄气没有娇气,上阵总是身先士卒,甚至因为打仗不要命,而被蒙古人送了个“杜太师”的绰号——“守陕西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敌人畏之,呼为杜太师而不名”。有可能,“太师”是当时蒙古人所知的最大官吧,当年瓦剌时期耀武扬威的脱欢、也先父子,头衔也不过是“太师”。
  要是清人对他们的记载靠谱的话,尽管这两人无疑都是武林高手,单打独斗少有人敌,但如果按现代人的标准来看,无论“刘大刀”还是“杜太师”,精神状态方面似乎都不怎么正常。史载刘綎骄横无比,与人一言不合便老拳相向,甚至多次殴打地方官员,因屡教不改而被朝廷扣罚工资即“夺俸”,一直闹到被罢官的地步,但他仍然我行我素,“性骄恣如故”。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自卑感和自大狂是精神病患者最常表现出的两种情绪。

  刘綎不仅自大,还极其自恋。他极爱讲排场,据说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娘子军仪仗队,二十多名队员都是他的姬妾,她们不仅长的漂亮,而且还会舞刀弄枪跑马射箭。每当刘綎出巡的时候,美女们便骑马跑在前面开路,后面有四个大力士托举着那口重达一百二十斤的著名大刀,最后才轮到刘将军本人隆重出场。
  比起刘綎来,杜松也不遑多让。此公气量极小脾气却极大,曾经因为与别人闹意见感到受了委屈,非要出家当和尚不可,显然是想摆谱等上面出面来请自己。而朝廷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几位大佬商量后决定听之任之,杜松等了许久却见没人搭理,才不得不从庙里悻悻回家。
  又比如一次打了败仗后,杜松吵着嚷着寻死寻活,竟然把铠甲兵器一把火烧光泄愤,然后又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逃避现实,装作公事军务根本都不存在,“松益惭愤,数欲自经,尽焚其铠胄器仗,置一切疆事弗问”。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以至于惊动了帝国兵部,帝国当局忍无可忍之下罢免了这位惹事的将军,但到了后来因战事吃紧,又不得不重新起用他。正因为如此,这位蒙古人眼中威风凛凛的“杜太师”,在努尔哈赤嘴里却成了十三不靠的“杜疯子”。

  除了这两位极难侍候的大爷之外,一起来的还有位真正的公子哥儿——李成梁的二儿子即李如松的弟弟、辽东总兵李如柏。尽管父亲和大哥的名声如雷贯耳,但李二公子的本事更大,他竟然震动了皇帝本人!原来,李如柏年轻时靠家庭关系在京师锦衣卫混了个千户职位,有一次他请客吃饭,席间感到缺少娱乐项目,便下令家人们搞来一门大炮,当场放了一炮。
  这一声巨响可不得了,“炮声彻大内”,把躲在宫里发霉的万历吓了一哆嗦,查明原因后,这位树懒般的皇帝难得龙颜震怒一回,立即下令把李如柏免职,如果不是他老爸的面子大,小李恐怕掉脑袋都有可能。
  李二爷不得不回家从军。在老爹的照顾下,他的仕途反而更加顺利,一路高升做到了蓟镇副总兵。尽管号称“出塞有功”,但在明朝言官们的眼中,这位蛮横霸道的公子哥儿决不是啥好东西,贪污嫖赌样样俱全,正所谓“如柏贪淫,跋扈尤甚”。后来老爹虽然退休,但李如柏还有大哥如松罩着,仍旧飞黄腾达,官衔甚至升到了正一品的右都督。
  不过,到了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随着名将李如松在一场与蒙古人的遭遇战中离奇阵亡,李如柏也失去了靠山。朝廷以养病为理由,让他在家闲居了二十多年,直到辽东总兵张承荫在抚顺之战阵亡,当政者才终于想起了这位将门之后,于是启用李如柏继任总兵,前往辽东。到任后,如同当年他破罐子破摔的老爹一样,这位新总兵纵情享乐,按照后来的说法就是“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复少年英锐”,看到敌人溜得比兔子还快——“如柏中情怯,惟左次避敌而已”。

  在此要多说一句的是,李成梁与努尔哈赤这两个家族一向关系极好,李如柏至还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为妾,以至于东北民间当时流传着“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的歌谣。后来明军在萨尔浒大败后,双方如此敏感的亲戚关系,遂成为言官们指控李如柏的重要罪状之一。
  明军的第四位总兵名叫马林,与前三人一样,他不出意料地也是个官二代,其父是号称“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的马芳,官至正一品左都督。马芳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幼年时被蒙古人掳走为奴,大小与这些草原勇士混在一起,练就了一身骑射的好身手,就连著名的俺答汗对马芳的本领也赞叹不已,不仅赐予“良弓矢,善马”,还对他充分信任,让其“随侍左右”。
  但马芳却始终心念故乡,后来趁着陪俺答汗狩猎的机会,终于深夜盗马逃走,加入了明军。由于他熟知敌人的习性战法,因而混得如鱼得水,多次击败蒙古人,让自己的老主人俺答汗后悔得捶胸顿足。据说吃亏多次之后,蒙古人再也不来他的防区捣乱,还给予其后来杜松那样的待遇——送了他一个“马太师”的绰号。在后来的多部文艺作品里,这位马将军都成为主角,包括京韵大鼓《香莲帕》、川剧《鱼鳞阵》以及京剧《困城》等等,绝对是明朝的巴顿将军。

  靠着老爸的威名和人脉,马林在军中一路顺风,与粗鲁蛮横的前三位总兵不同,马林颇有文艺气息,“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与文官集团应该相处的不错,因而很少遭到后者的弹劾。不过,文青身上的两大弱点,优柔寡断和眼高于顶,马林也统统具备,而这些弱点尤其是第一个,在后面的萨尔浒大战中暴露无遗,决定了明军同时决定了马林本人的命运。
  就这样,按照清人的描述,明朝讨伐军的几位主将,构成了一个奇怪的F4组合:一个自大兼自恋狂,一个间歇性狂躁症患者,一个得过且过的腐败官僚,以及一个当断不断的文艺老青年。四人的共同特点是都出身于军人世家,这也是老祖宗朱元璋当年定下的规矩——明朝军官多是世袭的,一个人如果进入军旅,其后代就很少有机会跳出这个圈子了。
  (竟然遇到字数限制,只好分两次发了。到今天浏览量已超过10万,也是没想到。)
  日期:2014-04-18 11:25:15

  《八、凭你几路来》(完)
  F4组合的领导,则是一位奇葩中的奇葩——兵部左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带着“经略”头衔的杨镐。身为皇帝钦差兼明军总司令,拥有尚方宝剑的他权力极大,可以对总兵以下官员先斩后奏。在当年抗日援朝战争中,此人曾以右佥都御史也就是中央纪委助理书记的身份担任明军总司令,他不仅把那场战争打得莫名其妙,最后还因为莫名其妙的“一报一不报”——瞒报蔚山战败以及谎报军功——而被当局免职回家。

  十多年后,杨镐又复出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辽东省长即巡抚,后来退休。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很可能因为朝中既有军事经验又熟悉辽东的大臣实在少得可怜,帝国再也找不出更加合适的统帅人选了,于是病急乱投医,只好把杨镐返聘回来,期待老头子能够力挽狂澜。
  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9年夏天,这位经略大人回到阔别已久的辽东,他立刻搞了个下马威,祭出尚方宝剑,将清河之战中逃跑的两员明将斩首示众,“申明纪律,征四方兵”,初步稳定了局势。这年冬天,帝国从各处抽调的讨伐人马陆续抵达辽东,到了第二年正月,经略杨镐与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等几位主要地方官员商议后,终于拿出了一份作战方案:
  马林总兵出开原,走铁岭一线,从北面向赫图阿拉进军,明军总兵力约两万,再加上明朝盟友叶赫部的一万海西女真兵。
  杜松总兵出抚顺,沿浑河北岸走苏克素浒河谷,从西面向赫图阿拉进军,明军总兵力约三万。
  刘綎总兵出宽甸,从东南面当年李成梁废弃辽左六堡方向进军,明军总兵力约一万,再加上明帝国藩属李朝派来助战的一万两三千朝鲜兵。
  李如柏总兵则从鸦鹘关出兵,走清河一线从南面向赫图阿拉进军,明军总兵力约两万。这里的鸦鹘关并非当年那座曾被后金攻陷的天险,而是明军在它失守后,于旧关西南25公里今本溪市金斗峪附近新建的一座关城,仍命名为“鸦鹘”。
  按照经略杨镐的计划,明朝十一万大军,号称四十七万,他们将于农历二月十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分头出塞,预定于三月二日在赫图阿拉以西四十余里的二道关会师,然后各路人马齐头并进,对努尔哈赤的老巢发起总攻。
  不过有意思的是,讨伐大军尚未出发,努尔哈赤却提前得到了敌人的行动计划,但泄密者并不是什么间谍或叛徒,而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大人物——明军总司令杨镐自己。
  原来,这位老先生竟然派了一个后金逃兵带信给努尔哈赤,信中宣称TIAN CHAO四十七万大军已准备停当,将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出兵讨伐你,看你丫怕也不怕!
  待续,请继续期待下篇《九、我只一路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