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20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21 17:30:02
  《九、我只一路去》(上)
  决定后金命运的萨尔浒大战,于万历四十七年农历二月底正式爆发,战斗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大明讨伐军几乎全部覆没——伤亡四万五千八百余人,三百一十名大小官员死于此役,不仅如此,还损失马、骡、骆驼等二万八千余匹,以及枪炮等大小火器二万余件。
  对于这场惨败,当时正在明帝国的西方传教士写道:
  “这支大军在1619年3月与敌军交锋,鞑靼人决心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情况和胜负难定,最后明朝军队完全被击溃,几员大将和五万士兵被杀。”
  其实,真正的战斗并没有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而是只过了区区前后五天,四路讨伐军便烟消云散。而在战斗开始前,明军的前景似乎是那么美好。
  当时,女真人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前面我们说过,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当时已经组建完成,但就算是八个旗都编制满员(7500人),后金军一共也只有六万人。而各路明军和盟军加起来,虽然没有他们自己所宣传的四十七万那么多,但十一二万肯定是有的,如果加上当地散兵游勇,总兵力可能在十四万上下,也就是己方最起码有着二比一以上的数量优势。
  因此,明军对此战可谓势在必得。出征之前,鉴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原则,总司令杨镐还搞了个“擒奴赏格”,也就是招募赏金杀手干掉努尔哈赤等后金首脑们的价目表,随即上报兵部,兵部又上报皇帝,最后经过万历批准,将这个赏格昭告天下,真可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主要内容包括:
  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一万两,升省军区司令也就是都指挥使(正二品);
  擒斩后金各大贝勒者,赏银两千两,升卫戍区司令也就是指挥使(正三品);
  不仅如此,李永芳等明军叛将如果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把努尔哈赤捆了献上,统统可以免死。
  为了激励自己的盟友叶赫部,杨镐宣布,如果叶赫两位贝勒金台石、布扬古能够擒斩努尔哈赤,将把帝国赐予建州女真的敕书也就是贸易特许经营证都转给他们,而且还把努尔哈赤的龙虎将军头衔也转授给他们——这是一个正二品的武散官,而且已经是散官将军的最高阶,虽然没啥权力,但却代表着崇高的地位,史载女真人中除了现霸主努尔哈赤之外,只有前霸主王杲获得过这一荣誉。
  说完了打老虎的赏金,经略大人也没有放过苍蝇,他宣布,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主要亲属比如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也许因为信心爆棚,杨镐才特地派人通知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出征日期等重要信息和盘托出,要对方洗好脖子等死,这无疑是一种示威。大多数人认为,此举是杨镐最大的败笔之一,导致敌人事先做好了准备,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明军总司令对后金汗施展的心理战,好让后者未战先怯。
  不过,努尔哈赤显然没有被这些豪言吓倒,面对着明军的数量优势,他的应对策略可以说旗帜鲜明,这就是那句赫赫有名的话:“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具体就是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逐个消灭各路明军。

  因为明军虽然人多,但却兵分四路,每路少则一万多则三万,而后金兵虽然只有六万,但如果集中起来,却超过了任何一路敌人。此外,后金八旗多是机动力强的骑兵,而明军则是步骑混编,其中还间杂着以车辆为主要运输工具,行动范围极其有限的炮兵,这就导致各路人马的进军速度参差不齐,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空当。后人考证道,这些部队仓促集结在四个地点,而这些地点散布在一个长达四百里的扇面上,各点之间山高水长、地形极其复杂,彼此很难相互呼应支援。

  尽管努尔哈赤压根儿不知道庄子是何许人也,但如果他知道两千年前那位哲人说的“以无厚入有间”,则“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肯定会大有知己之感。确实,机动灵活的八旗铁骑集中起来,就如同一柄薄薄的利刃将压力都聚在刀口,从而产生摧枯拉朽的力量,在各路明军的硕大缝隙中“恢恢乎”纵横驰骋,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游刃有余”吧。
  对于这一策略,后来的史书多说是汗王努尔哈赤自己想出的主意,但早期的满文史料却透露说,原来是那位文武双全的“巴克什”——满文创造者额尔徳尼提出的建议,另外一些汉文史料则认为,这其实是对明军作战方式极其了解的叛将李永芳献的方案。当然了,也许这几个人不谋而合,那也说不定。
  从刚出征开始,不祥的气息就笼罩着明朝讨伐大军。后人写道,在出征仪式上,象征大将之威的屠牛刀根本没有开刃,使本来应该挥刀就能斩断的、用来祭天的牛脖子竟然再三再四地割不断;驰马试槊是这种典礼中必有的古老节目,意在宣扬武威鼓舞士气,谁知,一位将军跨上骏马,刚刚挥舞起来,那槊头就在已经朽烂的槊杆上折断坠地。
  而且天公也不作美,明军其实是在极为恶劣的天气中出发的。尽管各路主将纷纷表示反对,但生怕耽搁时间引起朝廷怪罪的杨镐仍然只勉强延后了四天,便下令在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出兵出兵。来自天南海北的明军将士们不得不顶风冒雪,怨声载道地朝着根本不熟悉的前方,步履蹒跚地走进茫茫风雪。
  后金军的第一次打击,降临到了倒霉的杜松头上。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夜,“杜太师”率领号称八万的三万人马从抚顺出发,在冰天雪地中一天行军上百里,终于抵达了浑河岸边。喝高了的杜总兵趁着酒劲,下令马上渡河,结果明军在寒冷刺骨的河水中损失惨重,淹死了好多人,而主将仍酒兴未消,他见大军一片混乱,便不耐烦地只带领渡过河的一部分人马,径自向前方的界凡山杀去。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杜松竟然随身带着许多脚镣手铐等刑具,原来这些东西都是给努尔哈赤预备的,这位明军勇将一路上到处嚷嚷要活捉后金汗王,谁也不许和他抢:“吾必生致之,勿令诸将分功也!”
  第二天下午,正进攻界凡山后金军阵地的杜松,突然发现自己与大部队之间的空隙已经被后金军强势插入。原来,努尔哈赤下令留下两旗人马隔断两部分敌人的联系,随即亲率剩下的六旗,猛攻浑河岸边萨尔浒山(在辽宁抚顺市东大伙房水库东南岸)下的明军大营。由于渡河时火药受潮,加之风雪大作,明军携带的火器无法发射,只能以冷兵器仓促还击,陷入一片混乱。
  4.5万后金军对两万左右明军,前者有着超过二比一的数量优势,而且熟悉地形。战至入夜时分,萨尔浒大营的喊杀声逐渐平息下来,这意味着明军主力已经全部覆没。来不及打扫战场,这六个旗的后金骑兵连夜火速回师,努尔哈赤随即集中所有的八个旗人马一起围攻界凡山的杜松。
  在女真人飞蝗般的箭雨中,这支很可能只有数千人的明军拼死奋战,但面对着数量起码是自己四五倍甚至十多倍的敌人,终究寡不敌众。杜松独木难支,激战一夜后终于倒下,据说最后给予他致命一击的,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赖幕布。

  这三万明军,至此烟消云散,杜太师战前“吾必生致之,勿令诸将分功也”的豪言壮语,也终成笑谈。据说他出师时,大帐前的牙旗突然莫名其妙地“一折为三”,人们对此忧心忡忡,继而议论纷纷,后来果然一语成谶,岂天意哉!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