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2-13 22:26:31
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十六章:白王城名字的来历
凡是比较关注建文帝下落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清人谷应泰写的《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鬀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馀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即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
引用这段文字是想说明,自古人们大都认为建文帝出亡时的僧名叫应文。而我们在龙池寺考证的的佛祖西湖,他还有一个名字就正好叫应文。请看《万明灯》所记:“自佛祖之光於邑,国也由是婛畿。各靖难於婛,以崇九我佛祖为僧。师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先白王城经理允炆?因靖难於邑,长明之灯影煌王廷,澹万马之师靖难祖师。”
这块碑记现在还在,大部分文字都还很清晰。碑文首先交待,佛祖是位皇帝,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京城,是他把龙池寺命名为应门,应门的文和尚,怎么就不是白王城的前经理朱允炆呢?应门的文和尚,所以叫应文。原来,应文之名就是这样来的。
这一记录,否定了朱元璋留遗箧的事,也直接点出了白王城里的前经理是朱允炆。我估计,世间再也没有写得比这个直接的碑文了。不过,有点遗憾:“文岂非先白王城”这几个字十分清晰,而“经理允炆”则有些模糊,如果让吾艾文君之类的人来看,他定会说我是在“造假”了。幸好,我们在白王城发现了《白王城乐善堂章程》,里面清晰地记录了这个创立白王城的经理是二帝,是皇上,是圣帝,而且日期是五月十六日。
五月十六日,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建文帝登基做皇的时间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
这里为什么叫白王城呢?我们先说说姚广孝给朱棣戴白帽子的故事。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47岁的姚广孝终于觅得机缘。这一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姚广孝受人推荐,也在应征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姚广孝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五的四皇子朱棣。
姚广孝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荐跟随朱棣。朱棣见姚广孝三角眼,体态臃肿,反倒有些不情愿要他。姚广孝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感觉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于是便把他拉到内室详谈。姚广孝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姚广孝许给自己。
读了这个故事,看了《白王城乐善堂章程》里的“上”,不仅比其它字小一半,还较其它字向左偏了半个字位,我们应该明白白王城名称的来历了吧:失掉皇位(丢了白帽子)而隐居的帝王。
其实白王城,并非朱允炆本人所取,而是附近靖难官众或百姓所取,也没有直书于城堡之上。因为,白王城除这个名称之外,还有很多名字,我们逻列几个,以飨读者。
大官堡:白王城堡的第二个常规称法叫大官堡,与白王城一样,它的写法用字也千奇百怪。有的写作“大观堡”,有的写作“大光堡”,还有的写作“大冠堡”。这个古堡为什么又叫大官堡?建文帝退位归隐白王城后,他不是皇帝了,但曾经是朝廷里最大官。所以,就称大官堡。
皇恩堡。白王城是建文帝的住所,是用来布放恩泽的。所以又叫皇恩堡。这座岭也就因此称为“皇恩岭”,这一称法,我们在以王履衢为始祖的族谱中能找到文字依据。
三公堡或三伯公堡。中国历史上有三位退位归隐的帝王,前两前个是西周泰伯、仲雍,又称为太伯公和仲伯公,建文帝是第三位退位归隐的人,所以百姓们又称三伯公,简称三公。白王城里的二帝塑像,百姓们就称它为三伯公像。现今在白王城还保存着一樽三公像,它就是据白王城二帝像复制而来。
(皇恩岭、三公像,在后面相关章节中会附图,敬请读者耐心等一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