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32节

作者: 九疑山天人合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2-24 20:48:21
  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十七章:应文之名的来历
  大凡看过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史仲杉《致身录》、程济《随亡日记》等书的人,都知道建文帝出亡时期的僧名叫应文。例如: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鬀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这里的应文就是广为流传的建文帝僧名。这些野史,成书年代较晚,都在明末清初。但我们认为,这个僧名,绝非野史作者所杜撰,而是作者成书年代时,盛传建文帝就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本章节我们就应龙和应文之名作个考证。
  一、龙池寺《重修天王》碑记建文帝叫应龙
  龙池寺的《重修天王》碑,是建文帝的随行僧本能(即野史中所称的应能)作于明成化年间,从他的记录文字中文字可以看出,建文帝叫应龙。碑文记录:“又以增塑天王西湖,金碧辉映。山门二额笔“应龙”,甲申笔。有迹石者,亦庙供之可崇。”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永乐二年(1404)年,建文帝在龙池寺的碑石亲笔写下“应龙”这二个字的额扁,作为龙池寺的寺门名。后应能等重修天王殿,把建文帝的塑像供奉在天王殿,并称之为天王。这样,建文帝就初称为应龙。
  1421年,宁远文庙重修,建文帝捐赠了四千文。文庙功德碑便称他为“师应龙”,这就我们发现的第二处称建文帝为“应龙”的碑。
  1432年左右,建文帝在九疑山下灌村募建了二座风雨桥,村民们都称他们为应龙桥。两桥之间的龙回寺和龙池寺一样,也叫应门。徐霞客在明末跟经这二座桥时,就把这两座桥叫应龙桥作了记录。
  “应”就是“顺应”之意,“龙”就是“真龙天子”的的意思。应龙就是顺从天意的真龙天子。建文帝当皇帝是应龙,不当皇帝也是应龙。而自己又书写这两字作为山门名,故人们称之为应龙。
  二、龙池寺《万明灯》碑记建文帝叫应文
  龙池寺《万明灯》记“自佛祖之光于邑,国也由是京畿。各靖难于京,以崇九我佛祖为僧。师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白王城经理呼?”建文帝来到九疑地区后,开创了九疑地区佛教,成为九疑派佛教的祖师。他把自建的寺庙命名为龙池寺,在靖难时期叫应门。应门里有个文和尚,也就是应文。这就是建文帝僧名应文的来历。
  其实,《缘化袈裟记》里,早已记录了建文帝僧名叫应文。由于碑文被踩年代太久,笔画不是很清晰,只能用高精度的相机拍照,再从残痕才能辨认。但这样让大部分不能辨认,而不被人们认同。有了《万明灯》的记录,这种辨认,就有了佐证。
  在《重修天王》中,还记录了建文帝被以朝罟皇来崇祀。而我们在宁远平头寨的朝罟大王庙里,又找到许多碑刻。其中《朝罟大王解》中明文记录:“朝罟何神也?朝字无义,罟字以为明应文”。这一记录,再次应证,建文帝在永州为僧时,僧名就是应文。
  为何建文帝死后,称他为朝罟大王呢?都知道“大王”是皇帝的另一种称法,而“朝罟”大家就不太明白了,为什么给他一个这样的称呼呢?这就要与宁远、新田的平话有关了。
  建文帝避难宁远、新田,是因为他朝廷倒了。“朝廷倒了”用话讲,就叫“朝罟”。所以“朝罟大王”实际就是“失去皇位的皇帝”的意思。这里我们不能用国语表解读。就像藏语“哈达”,我们用汉语就字解词的话,哪就要出笑话。而今平话还较为流行,说“老人倒了”,用平话讲就是“里恩苟罟呢。”
  其实应龙和应文是一个意思。应龙是尊称,应文是平称。这就是建文帝被称为应龙和应文以及朝罟大王的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