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22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25 11:23:25
  《十、万历四十八年》(上)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紫禁城弘德殿,明神宗朱翊钧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五十八岁。在后来清人编撰的《明史》里,这位以酒色财气著称于世的明朝皇帝,被大大地埋汰了一翻:
  “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
  也就是说,历史上昏君所有能干的勾当,明神宗几乎都干了一遍。末了,清人还下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这个万历皇帝,就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同年八月初一,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的皇太子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后人通常称他为泰昌皇帝,尽管“泰昌”这个看上去十分吉祥的年号,他其实从未真正用过哪怕一天。
  此时,距离萨尔浒大战已经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东北两座重要城市开原和铁岭都已陷入敌手,从萨尔浒侥幸逃生的开原总兵马林这次终于在劫难逃,于城池陷落后被杀。九泉之下,不知马总兵见到自己那两位在萨尔浒英勇战死的儿子,会不会心中有愧?
  唯一从萨尔浒全身而退的南路明军主将李如柏,此时也正在京师听候处理,这倒不是因为他打了败仗——他压根就没打什么仗——而是由于明军在撤退的过程中,偶遇的二十几个后金哨兵突然使坏,他们偷偷爬上山岗,突然吹起进攻的号角,“作大军追击状”,惊弓之鸟的明军大乱,为了逃命自相践踏,“奔走相蹴死者千余人”。面对言官们雪片般的“交章论劾”,护短的万历仍很照顾李成梁家族,仅仅下旨让李如柏进京等待调查结果。

  开原和铁岭陷落后,明军总司令杨镐终于被免职逮捕。后人通常认为,对于四路明军的惨败,杨镐负有最大的责任,正是因为他不明智的分兵进击策略,才导致本来在整体上占有数量优势的明军,却被后金军利用时间差,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而各个击破。
  此举当时便遭到不少明军将领的反对,比如马林就认为,应该准备妥当后集中兵力攻击——“王师当出万全,宜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而除了尸位素餐的李如柏之外,另两路主将刘綎、杜松也表达了与杜松类似的意见,可惜杨镐统统置之不理。
  当时朝中对杨镐的布置也有许多不同意见,比如时任巡按江西御史的张铨,就干脆上书说杨镐就是个窝囊废,让他挂帅准保坏事,万历皇帝是“不识将才”,对杨司令四路出击的做法更是嗤之以鼻。这位张御史是前兵部尚书张五典的儿子,写过一部四十万字的《皇明国史纪闻》,是研究明朝的重要史料,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据说他的女儿还嫁给了女将秦良玉的儿子,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谣传。

  对杨镐的能力,许多人都与张铨的看法一致,比如民国时的历史通俗小说作家蔡东藩,在他那部著名的《明史通俗演义》里,就对无能的杨司令痛心疾首地批评道:
  “不才何事令专征,
  二十万军一旦倾。
  从此辽东无静日,
  庸臣误国罪非轻。”
  但后来也有人认为,杨镐虽然能力不足,但他分兵并进也许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朝廷财政紧张,迫使他不得不速战速决。当时各路人马集结辽东,军费开支猛增到三百万两,兵部尚书告诉皇帝,国库剩下的那三瓜俩枣根本不足以发动这场大规模战争,那意思是问皇帝是不是能自掏腰包凑出一部分军费来。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万历极其抠门小气,当此危难之际,仍然拒绝动用数额极其庞大的内帑也就是自己的私房钱,大臣们好说歹说,他只勉强挤出十万两银子。内阁没办法,最后只好按照户部尚书的建议,加派“辽饷”即以辽东军费名义向全国所有老百姓加征赋税,具体标准是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为此,明廷还特设户部侍郎一人,兼右佥都御使,出督辽饷,即以财政部副部长兼中纪委书记助理的身份,专门监督管理全国的加税事宜。

  在任何时代,加税都不是闹着玩的事情,极可能激起百姓的强烈反对甚至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此事持续时间越短,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小。因而朝廷从内阁到兵部,都以“师久饷匮”的理由,纷纷催促杨镐尽快进军,恨不得马上就烫平努尔哈赤,好把加税这个阴燃的火药桶熄灭。
  但令政策制定者没想到的是,终明一朝,“辽饷”不仅没有取消,而且还越征越多,甚至成为引发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诱因之一。对于这些“辽饷”,还是前面说过的那位张铨御史,曾在给万历的奏章中做过一个极其形像的比喻:
  整个明帝国就像一个人,辽东是他的肩背,而内地则是他的腹心。肩背患病了,依靠腹心的血脉滋灌还可以应付,但如果腹心先溃烂,那这个人就彻底完蛋了,正所谓“竭天下之血以救辽东,辽东未必能救,而天下必先已危”!
  张铨建议道,最现实的方案,是皇帝掏出私人腰包来武装军队,而不是盘剥天下百姓:“为今之计,应当联络人心以固根本,不可剥民无已,一再加赋,扰乱天下,驱民致乱。
  如同许多言官一样,张御史的嘴相当损,他愤怒地质问皇帝,为啥一提让您自掏腰包,您就装没听见一声不吱,而有人刚刚提出加税,您就马上答应,我真不明白您是咋想的:“内庭库积如山,廷臣屡次请发内库银供辽东兵饷之用,陛下概置之不理,而对于加派之议,则朝奏夕可?为臣实在不得其解。”不出所料,这份奏章送上后如泥牛入海,万历压根就懒得理他。
  在沉重的财政压力下,据说为了让杨镐尽快进军,内阁和兵部甚至每天都发一面红旗给他——这可不是奖励,而是催促的意思,其作用大致与当年发给岳飞的十二面金牌类似。从运筹学的角度来看,分散进场一般情况下要比集中进场快得多,这也是现代大规模体育场都设置多个入口的原因,而在每路带宽受限的情况下,多路并行处理也确实应该比单路串行处理要快。
  很可能基于类似的理由,为了尽快把手头这十几万人马都散出去,免得他们天天光吃饭不干活,杨经略才想出了个齐头并进的方案。只不过,经济学家或数学家考虑问题的方式,往往和刀头舔血的军人们大相径庭,“凭尔几路来”遇到“我只一路去”,本想大赚一把的杨镐最后只能大折其本。在那个既没有移动通信又没有卫星定位的遥远年代,想协调那么多马蹄子和脚底板走路的进度,真是谈何容易啊!

  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竟然将明军在萨尔浒的大败,看成是上帝降下的天谴,他们写道:
  “在这一年,万历帝身边几个官员要求放逐当时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教士;但皇帝——他心里喜欢基督教,特别对早期把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人有好感——长期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顾。不过,后来在基督教的死敌、一个姓沈的大官的强烈要求下,皇帝下旨驱逐传教的神父出境。”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