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09 11:37:56
《十一、不高兴与双面王》(上)
在当时的大明官场,熊廷弼绝对是个特立独行的另类,他“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也就是逮谁骂谁,对谁都不服气,谁也不敢惹他,是个非常情绪化的愤青。不仅如此,此人还喜欢跟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对着干,对政策经常提出反对意见,每每搞得杨涟等东林党首们头疼不已。
不过,这位生于今天湖北武汉的九头鸟可不只会嘴炮,此人出身贫寒但学习很好,是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本省高考状元即乡试第一名。史书说他“有胆知兵,善左右射”,也就是既能说又能打,而且还胆大包天。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在中央担任监察御史多年以后,四十岁的熊廷弼来到辽东任职,岗位是我们在传统戏曲里耳熟能详的一个名称——巡按。
尽管戏里的“八府巡按”无比拉风,但其实,这个与省长巡抚仅一字之差的官职级别很低,只有正七品,相当于都察院即中纪委驻各省的处级巡视员。而另一方面,巡按官虽小权力却很大,虽然行政关系在都察院,但身为钦差的他们有权直接向皇帝打报告,让封疆大吏们都颇为忌惮。与巡抚的别称“抚臣”相对应,这些巡按也有个专门的称呼——“按臣”。
熊廷弼巡按辽东期间,正赶上总兵李成梁放弃辽左六堡,此举自然遭到这位愤青的强烈抨击。不过,虽然熊廷弼多次上书,言辞激烈地弹劾总兵和巡抚“弃地驱民”的罪状,但在万历的庇护下,李老爷子最终还是全须全尾地退休。在辽东的几年时间里,熊廷弼不停地向朝廷提出合理化建议,其中的一些得到采纳并落地实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史书赞叹道,他“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
与很多人的想法相反,脾气火爆的熊廷弼,其军事思想却十分谨慎,很像今天那位足坛狂人穆里尼奥,不追求场面的好看而是强调“以守为攻”,为了胜利不惜在己方门前摆大巴。在辽东的这些日子里,熊廷弼说服朝廷在边境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他一共主持修了七百多里的边墙,七座城池,一百多座“墩台”即预警堡垒,组成了一张严密的防御网。与此同时,他又号召驻军开展大生产屯田运动,在当地建立了十七座粮仓,三年内屯积了三十万石的粮食。很显然,在明末那些夸夸其谈的士大夫中,熊廷弼是鹤立鸡群的实干家。
调回北京后,百无聊赖的熊廷弼只能在一群勾心斗角的官僚中混吃等死。直到萨尔浒大败,这位“有头脑”的“不高兴”,终于迎来了展示军事才华的机会,明廷大佬们商量后认为这家伙“熟边事”,遂让他代替杨镐,成为辽东明军的总司令,其正式头衔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相当于国防部第二副部长兼中纪委书记助理,再兼沈阳军区司令。
当时东北局势一塌糊涂,开原和铁岭两座重镇已经失守,沈阳、辽阳等地的老百姓疯狂逃亡,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文武官员,史载“军民一时尽窜,辽阳汹汹”。
熊廷弼星夜兼程向驻地辽阳飞奔,一路上遇到逃亡者便苦口婆心恩威兼施地让他们回去,不仅如此,他还向军民们展示了霹雳手段,将几个逃跑的地师级官员逮捕后立即斩杀,一下子镇住了所有人。
到任后,他大张旗鼓地祭奠战死的将士,随即又大刀阔斧地砍了一个贪污将领的脑袋,同时将“拥兵不援”致使铁岭失陷的责任人、李成梁的三子李如桢总兵革职——要知道,铁岭可是李家祖坟所在地,此前这个混蛋竟然连祖宗都不管,私自带走了那些有钱的亲族部属,导致当地民心大乱纷纷逃亡,铁岭最后成了一座无法防御的空城。
面对着严峻的局势,熊廷弼制定了虽不中看但极其中用的防守反击策略,他率领军民“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城,为守御计”,这些措施其实与后来袁崇焕的“凭坚城,用大炮”异曲同工。就这样,在新任经略冷峻的目光下,辽东“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人心和军心都安定了下来。
据说有一次在大雪天,这位胆大包天的湖北佬竟然不顾部将劝阻,亲自带着几个人去前线侦察,一直跑到刚刚经历兵火劫难的抚顺。前线司令贺世贤总兵,就是那位在萨尔浒之战中劝李如柏救援刘綎的将军,见状吓坏了,死活不肯让长官继续犯险。熊廷弼却道,现在风雪交加,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竟敢来这里,最后,他还是带着几名轻骑悄悄来到前沿阵地。当看到抚顺外的山口里都是后金军堵塞的石块木头时,他笑着对随从说,看来这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努尔哈赤也在怕我们突袭他们啊。
前面我们说过,趁着明帝国皇位交替的时机,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八年兼泰昌元年——即公元1620年——八月大举进犯沈阳,但却铩羽而归。其实,这一仗基本上没打起来,当这位后金汗王来到前线,看到熊廷弼苦心经营的坚固阵地后,便立即得出了“熊蛮子”不好惹的结论,知难而退地下令鸣金收兵。此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后金军再也没有越雷池一步,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清理明朝的盟友叶赫部,以及时不时就来骚扰自己的蒙古人。
做为对应措施,熊廷弼则加紧了与帝国最重要的盟友——朝鲜李朝的联系。萨尔浒之战中,协助刘綎军的朝鲜部队,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后金,指挥官姜弘立都元帅等降将都得到了优待。努尔哈赤还借此机会给朝鲜当局写了封信,说自己完全理解朝方的苦衷,只希望在今后他们能够两不相帮就可以了——“尔朝鲜以兵助明,吾知非尔意也,迫于其势有不得已”。
其实,姜弘立这支部队能够来辽参战,完全是一个人的作用。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萨尔浒大败的直接责任人、被后世斥为无能庸臣的杨镐,在朝鲜却享有极高的威望,这主要是因为他曾以明军总司令的身份,主持了抗日援朝战争,朝鲜军民视之为拯救自己于水火的父母。尤其是明军取得的稷山大捷,杨镐被认为居功至伟,此战直接解除了日军对汉城的威胁,被认为是“明人再度援韩第一功”,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光涛曾评价道:“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
由此而论,这位在中国史书中面目可憎的人物似乎并非一无是处,即使对于导致其解职的明军蔚山之败,朝方也并没有归罪杨镐,只是认为此战弄得虎头蛇尾,为他惋惜而已。据说杨镐革职回国之时,上至国王下至普通百姓夹道“泣送”,后来朝鲜政府还专门为他向明朝“上奏辩诬”,在汉城建造了祭祀他和另一位明军主帅的宣武祠,国王亲自为这座祠堂题写了“再造藩邦”的牌匾。因此当萨尔浒之战前,杨镐派人请朝鲜发兵增援,国王尽管不情不愿,也不得不派出了一万三千人马。
这时的朝鲜国王,后来的谥号叫“光海君”,熟悉礼仪制度的朋友肯定能够想到,谥号为“君”而不是通常的“某某王”,这意味着此人很可能最终被废黜了,而且十有八九未得善终,事实也确实这样。哦对了,前段时间韩国有部很火的片子——《双面君王》,说的就是这位不幸国王的故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