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26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12 17:20:03
  《十二、前军夜战浑河北》(上)
  官僚组织中有一条不证自明的规律,“一个部门之职能的内在不确定性程度越高,其中半正式的交流渠道与信息就越多。”(安东尼.唐斯<官僚政治内幕>)
  回首明末的政坛,其“不确定性”可以说无以复加,那么“半正式的交流渠道与信息”自然是甚嚣尘上。朝廷的各路神仙根据各自的利益关系,组成一个个小群体抱团在一起,比如江浙人组成的“浙党”,湖广人组成的“楚党”,以及更为著名的东林党等,彼此间党同伐异争斗不休。
  这种狗咬狗一嘴毛的“党争”,在天启年间达到了顶点,不仅满朝文武都或多或少卷入进去,还有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顽强生命力,无论何时你在哪里都无法躲过,其中就包括远在辽东的熊廷弼。
  前面说过,熊廷弼经常和当政的东林党大佬们唱对台戏,不过,东林党对熊的态度却很值得玩味,尤其是党首之一的杨涟,尽管经常被熊蛮子抢白,但仍对熊相当欣赏,还经常在同僚中为他说好话。这位杨先生在历史上名声非常好,除了有些书呆子脾气外,几乎可以说是位道德完人,他不仅为官清廉身无长物,而且嫉恶如仇敢想敢做,尤其是在“夺宫”一案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在朝中威望极高。

  万历四十八年或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天启皇帝刚刚登基,一向口无遮掩的熊廷弼终于被言官弹劾,原因是一场普通的边境冲突——后金军进攻明军的几处据点,双方互有损失,其中明军大概死伤了七百多人,而贺世贤等将领“亦有斩获功”。不过,这些损失立即被熊在朝中的对头们发酵,像雪球一样滚得越来越大,而更令熊想不到的是,其中攻击最力者,竟然是自己的两位朋友,当真是交友不淑。

  政敌们给他安了一堆吓人的罪名,据统计竟然有“无谋者八,欺君者三”共十一条大罪,可谓罪大恶极,告状者还危言耸听地表示,如果不罢免熊廷弼,那么辽东就保不住了——“谓不罢,辽必不保”。一向只有他骂别人的熊蛮子哪受得了这个气,立即上书开始回骂,双方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自命清高的熊廷弼一气之下,竟然向朝廷上交了万历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自己撂挑子走人了。事实上,晚年的万历皇帝虽然消极怠工,但对熊廷弼的报告却一直非常重视,凡是后者提出的申请,几乎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批准,即使在临死之前几天,他仍坚持亲自批阅辽东来的奏章,因而熊廷弼在辽东的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史书称他当时“受知最深”,也就是最得万历器重。
  但没想到的是,万历死后接连换了两个老板,等到天启上台,号称“众正盈朝”也就是满朝正人君子的的东林党执政,对熊廷弼反而处处掣肘,搞得这位脾气火爆的湖北佬痛苦不堪——许多后人认为,其实正是他的湖北籍贯惹了麻烦,早看他不顺眼的东林党将其归入与自己作对的“楚党”之中,尽管这位“不高兴”本身也许并无党派,仅仅只是嘴巴太大、爱说怪话而已。
  很明显,这一弹劾事件的背后有着东林党的影子,但在一直欣赏熊廷弼的党首杨涟的斡旋下,东林大佬们也不好太过分,于是朝廷对熊的调查得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一方面承认熊的功劳,辽东“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而另一方面则又死死抓住熊没经批准就辞职的行为,认为他故意逃避责任辜负了皇帝的期望,“罪在负君”。

  朝廷最后的处理结果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把熊廷弼调回了事,而派去接替他的,则是一位名叫袁应泰的东林党高官,此人是个行政管理专家,多次治水救灾都表现出色,更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道德楷模,但可惜的是,品格高洁的袁大人对军事却一窍不通。
  努尔哈赤等待多时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历三月十日,大明辽东重镇沈阳的军民惊恐的发现,城外黑压压的敌军如鬼魅般突然出现,铺天盖地将城池包围得水泄不通。原来,得知熊廷弼去职的消息后,蛰伏了一年多的后金汗王马上发难,而且一不做二不休,竟然起了倾国之兵,誓要一举夺下觊觎许久的沈阳和辽阳两座大城,彻底击碎明军的辽东防线。
  与他的前长官熊廷弼类似,沈阳守将贺世贤总兵也是一位帝国官场的异类,前面说过在萨尔浒之战中,他不仅没有在一旁看热闹落井下石,反而强烈建议主将李如柏救援已深陷险地的刘綎,可惜未能如愿。当时面对女真人的咄咄兵锋,许多号称久经沙场的老将都不敢与敌接触,只有贺将军主动前往镇守战争最前沿的抚顺,遇敌每次都勇敢出击并屡有斩获。此举卓尔不群,自然引起了周围强烈的羡慕嫉妒恨,也招来了同僚们纷纷诋毁,甚至有人说他是敌人打入帝国内部的卧底,那些所谓战功,其实都是他和后金事先串通好的双簧。

  同不为官场主流所容的两人,贺世贤与熊廷弼的关系似乎不错,熊只身去边境侦察,来的就是贺所镇守的抚顺。熊廷弼被弹劾去职后,也许是担心贺世贤真在前线与敌军串通,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将他调到了后方的沈阳,与另一名总兵尤世忠一起守城。
  眼见敌军压境,贺世贤、尤世忠赶紧准备战斗。从史料来看,沈阳明军的防御措施是相当严密的,他们在城外挖了深深的壕沟,壕沟后面则是一根根大木桩组成的栅栏,很显然,这些措施很有针对性,就是为了给后金骑兵的运动造成麻烦。不仅如此,明军在阵地上布置了大量的战车、火器以及滚木檑石,“环城设兵”把沈阳变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堡垒,因而即使后来清人编纂的史书,也不得不称赞贺世贤等人“守城法甚具”。

  与此同时,鉴于敌我兵力实在过于悬殊,贺世贤火速派人向辽阳的袁应泰经略求救。不久之后,沈阳被围的消息传到朝廷,袁应泰的盟友——东林党内阁赶紧以天启皇帝的名义,下令全国总动员。此事传教士也有所耳闻,只不过,他们混淆了事件发生地,以为是帝国首都北京遭到了敌人的攻击,因而皇帝下令四方增援。
  于是各路明军,包括萨尔浒之战中没有来得及赶到的戚家军最后的余脉——浙兵,以及数千人的四川地方部队,火速向着被围的沈阳前进。这些增援部队里,一支四川土司武装令传教士印象深刻:
  “在援救他们君主的将官中,有一位巾帼英雄,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亚马逊或潘特西琳。她从遥远四川省率三千人前来,这些女兵既有男子气概,也有男人风度,与其称她们为女人,还不如叫她们是男子汉。”
  这位女将无疑就是秦良玉。我们知道,亚马逊(Amazon)是希腊神话里神秘的女儿国,那里的女人天生就是战士,素以勇悍著称,战斗力丝毫不下男人,连希腊第一英雄——著名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也曾饱吃苦头。
  亚马逊的一位国王,便是潘特西琳(Penthesilea,又译为‘彭特西勒亚’),据说她是战神的女儿,在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中,这位猛女和大英雄阿喀琉斯PK,不幸被后者所杀,而更为不幸的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尤其变态:潘特西琳长的真是太漂亮了,据说阿喀琉斯实在把持不住,竟然当场奸尸泄火!
  反正都是八卦故事,姑且听之吧,只不过传教士的这一看上去颇有些暧昧的写法,却给秦良玉与努尔哈赤的生死之战,平白增添了许多粉红色彩。其实,这位女将军生于公元1574年,当时已是一个四十八岁的中年寡妇,早就和桃色绝缘了,因为从史书记载来看,她的私生活正派而枯燥,完全没有夏姬那样丰富多彩和如火如荼。

  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尚未成年,因此按照土司制度下“子幼妻袭”的传统,由母亲接任了亡夫马千乘的石砫宣抚使之职,继续带着擅长山地作战的白杆兵,为明帝国东征西讨,传教士写道:
  “这个高贵英勇的女将,不仅在抗击鞑靼人,也在镇压叛军的战斗中立下许多罕见的功勋。但这次她是代子出征,参加这场战役。她的儿子尚处稚年,不能履行藩属的职责,所以她把儿子留在自己的领地。”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