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15 08:07:09
《十二、前军夜战浑河北》(中)
不过,也有史料说马祥麟并没有留下,而是参加了白杆兵解救沈阳之围的行动,而对于秦良玉本人是否参战,史料中则说法不一,一说她带着儿子一起加入战斗,二说她让哥哥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带着五千白杆兵先走,自己和儿子率三千人随后,并没有赶上这场战斗。
秦良玉的根据地在四川石砫,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石砫土家族自治县,传教士写道:“在四川山里,有个不属中国皇帝管辖的王国,独自称霸,但接受中国皇帝的封号;受封之后,其子民仅服从皇帝,向他进贡。因他们骁勇善战,胜过他人,中国皇帝便利用他们去打仗。”
显然,传教士并不了解中华帝国的规矩,此种情况,便是帝国对待边疆少数民族著名的“羁縻”政策。按照比较通用的解释,“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
在这种制度下,部落酋长关起门便是当地国王,打开门又是帝国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偶尔要出兵助战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秦良玉的正式头衔为石砫宣抚使,说白了就是石砫的土司,其级别为从四品,相当于地市级干部。按照现在的民族划分方式,她大概是土家族,后人根据保存在重庆博物馆的秦良玉衣物推测,这员女将身高大概在1米86左右,竟然超过了大多数男人,绝对可以说人高马大,拥有如此好身板的她肯定武力超群,否则也无法成为冷兵器时代的英雄。
令人遗憾的是,还没等到浙兵和白杆兵赶来,沈阳就失守了。此前,面对着数量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敌人,贺世贤和尤世忠两名总兵指挥若定,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后金军的进攻。他们所凭借的,除了严密而坚固的防御体系外,还有藏在工事后面的一门门大炮,只不过明军当时操作它们还不熟练,炮火经常打空。
清人编撰的《明史》写道,努尔哈赤后来想了个计策,后金军假装撤退也就是“佯败”,引贺世贤出战。据《明史》说,这位将军虽然作战勇猛,但却有个坏毛病,那就是爱喝些小酒,敌人诈败时,他处在半梦半醒之间,于是二话不说带上自己的一千多家丁追杀出去,结果被后金军引入重围,“精骑四合”之下贺世贤只能且战且退,等他逃到沈阳西门时,身上已经中了十四箭。城中明军闻听总司令大败,顿时作鸟兽散,后金军趁势杀入,沈阳就此不保。
但是,《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等其他史料却似乎表明,上面的说法很可能是清朝往贺将军身上泼的脏水。当时后金用土填满了壕沟,围着城池各处猛攻,而明军的大炮由于发射过于频繁,炮身热得通红,以至于“装药即喷”,已经没办法再装填了。眼看着敌人蜂拥而上,贺世贤迫不得已率家丁出城突击,试图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但后金军早有准备毫无破绽,明军只好再次退入城中准备巷战。
可就在此时,早已埋在沈阳城里的一颗定时炸弹爆炸了,而始作俑者,竟然是明军总司令袁应泰。此前,蒙古草原爆发灾荒,许多蒙古人逃难到辽东,一些明朝官员认为他们是不稳定因素,建议遣返。宅心仁厚的袁经略却道:“我不急救,则彼必归敌,是益之兵也。”意思是咱们不管的话,他们就要加入后金了,于是下令统统收留并发给粮食。
随着要饭吃的蒙古人越来越多,袁应泰下令把他们集中安置在沈阳和辽阳两座大城,与本地居民混住一起,这自然引发了大量社会治安问题,“居民苦之”怨声载道。与此同时,许多明朝官员认为,这些难民中难免藏着后金的奸细,将来要出大问题的,但袁经略却宣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因为他打算从这些难民里挑选雇佣兵,组成蒙古骑兵来对抗后金骑兵。
果然,当贺世贤败退到沈阳西门时,深藏的定时炸弹终于引爆。城内的那些被袁应泰收编的蒙古兵突然扯起反旗,合力把护城河上的吊桥斩断,也摧毁了城外明军的后路。面对后有追兵前无接应的绝境,有人建议不如向省城辽阳方向逃走,贺世贤却摇摇头,长叹道:“身为大将,我却不能保存城市,还有什么脸面去见袁经略啊!”了无生趣的他随即返身,手持铁鞭,疯狂杀入敌群,最终死于乱箭之下。
不久之后,明军另一位主将尤世忠也力竭战死,蒙古人大开城门,后金军蜂拥而入,沈阳,这座辽东大城终于陷落。尤世忠死后备极哀荣,被追封为少保、左都督,不但给家族带来了世袭职位,朝廷还专门为他建了纪念馆,但可悲的是,可能是因为此前的谣言仍未散去,也可能是尸首一直没有找到,贺世贤竟然没有得到任何抚恤,人们纷纷谣传他“叛降”了,恐怕九泉之下,这位烈士也无法瞑目吧。
当明朝援军赶到浑河时,得知了沈阳失陷的消息。自从萨尔浒战前征调到辽东以来,这些南方官兵几年时间里被不停地调来调去,累得要死却连一场战斗都没赶上,忍无可忍的他们不由得群情激奋,高喊:“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纷纷要求与后金决一死战,其中尤以来自四川的两名将领,以死囚之身戴罪立功的游击周敦吉和石砫都司、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闹得最凶。
明军两位主将童仲揆总兵和陈策总兵本想撤退,但拗不过众人,最后搞了个折衷,周敦吉和秦邦屏先过渡河去,带领川军在北岸构筑防御阵地,童、陈二总兵,以及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参将张名世等将领,则率领浙兵在南岸扎营。北岸川军大约七八千,其中包括秦邦屏带来的五千白杆兵,南岸浙兵约三千人,而后金参战的兵力,朝鲜史料说有“虏骑十万”,显然有所夸大,但很可能也是八旗全部出动,应该在五六万左右,在数量上肯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另外对努尔哈赤有利的是,浑河两岸多是冲击平原,地势平坦便于女真铁骑大范围机动,而明军多是步兵,在移动速度上处于绝对下风。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