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28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16 07:15:38
  《十二、前军夜战浑河北》(下)
  见明军渡河后立足未稳,努尔哈赤马上下令发动进攻,不过后金骑兵的第一次冲击,便遭到重创,损失了两三千人——“建州以铁骑四面扑攻,诸将奋勇迎击,败白标兵,又败黄标兵,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所谓白标、黄标,指的应该就是八旗中的白旗和黄旗,至于是正还是镶就无法确定了。
  前面说过,白杆兵的主要武器是一柄带钩的长矛,酷似当年岳武穆大破金兀术所用的钩镰枪,正好克制金兀术后代们的重甲骑兵——后世研究认为,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兵身穿精铁制成的厚重铁甲,连面部均覆盖保护,只露出双眼,胯下的战马也同样披覆铁甲,而且,他们本人和战马可能披挂着不止一层盔甲,堪称那个时代的坦克。
  强悍的女真战士毫不气馁,他们稍作休整便重新策马猛冲,如同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水,“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双方陷入胶着状态,谁也没有办法扭转战局。不过,人数众多的后金军背靠坚城,可以插空休息轮流进攻,而随着时间推移,数量居劣势的明军又累又饿疲惫不堪,“诸军饥疲不支”,但他们仍在努力支撑着。
  谁也想不到的是,决定此战胜负的竟然是明人自己,更确切地说,是一些明人的叛徒,而最关键的人物,则又是一个叛徒中的叛徒——努尔哈赤的孙女婿,同时也是最早的降将李永芳。在沈阳之战中,明军的火炮曾给予后金极大的杀伤,因而攻克城池后,这些炮兵立即被抓了起来,等待他们的命运显然不会很好。
  浑河战场离沈阳城很近,已经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记载,眼见战事不利,李永芳当机立断,马上找到那些被俘的明军炮兵,先是亲自为他们松绑压惊,然后又给每人都赐予了重赏:

  “李永芳得中国炮手,亲释其缚,人赏千金。”
  很显然,这是一场性命攸关的交易,在出卖灵魂与苟且偷生之间,大多数明朝炮兵做出了倾向于后者的选择。于是,在女真的钢刀与重赏的金银旁边,他们马上调试火炮装填弹药,很快便把炮口对准了曾经的战友,而且射击精度似乎突然间得到了惊人的提升——事实证明,这些炮弹如果落点准确,让人粉身碎骨不在话下:
  “即用以攻川兵,无不立碎者。”(<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突然遭到沈阳城头的炮火袭击,毫无准备的明军终于再也坚持不住了,在铁骑和炮弹的联合打击下,周敦吉、秦邦屏两名指挥官,以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主要将领全部战死,数千名白杆兵也同时遇难。
  据说,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此役也亲自参加了战斗,在被射中一只眼睛的情况下,他忍住剧痛,拔箭引弓反射,其勇悍直追三国夏侯惇,看得敌人连连咋舌不敢追击,少土司因而得以脱身,一同生还的还有他的舅舅、已身负重伤的秦民屏。

  八旗兵随即扑向浑河南岸的浙兵阵地,按照《三朝辽事实录》的记载,为了告诫他们一定别轻视敌人,努尔哈赤故意大肆渲染,宣称童仲揆和陈策带的可都是刚才和咱们打过仗的四川佬——“所将皆川兵”——很显然,这些川军的勇武给后金汗王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念念不忘。
  但其实,身为戚家军最后的余脉,浙兵的战斗力一点儿也不比已经牺牲的川军战友们差。尤其可怕的是,他们继承了戚继光重视火器的传统,营中装备了大量枪炮。按照清人的说法,浙兵“布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私瘴希阅嗤恐保捎谏涑痰脑颍蜓舻拇笈谝丫薹ㄎ嗵峁┳愎坏闹г�
  这是一场火药对弓箭的战斗,虽然当时的枪炮尚待提高,射程既近又打不准,但排枪齐射的威力仍然极其惊人——当年戚家军吸收了倭寇的许多优良武器,其中就包括日式“铁炮”,也就是葡萄牙火绳枪。面对着八旗的骑兵集群冲锋,明军“营中用火器,多杀伤”,数量众多的敌人是如此密集,以至于火枪手们几乎不需要瞄准。
  如同半个世纪之前发生在日本的长蓧之战那样,再好的铁甲,也无法抵挡炙热的弹丸。一股股火舌喷出,硝烟弥漫里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听见受伤战马的嘶鸣,以及垂死战士的哀嚎。但与长蓧之战不同的是,明军火枪手们并没有无限的弹药,随着“火药尽,短兵接”,女真武士们终于冲到了明军阵地。一片混战之中,后金铁骑的数量优势和良好防护,此时终于显现出来。
  按照清人的记载,被努尔哈赤“如同眼珠子般珍视”、后来成为清太宗的四王子皇太极——朝鲜、蒙古史料中一般叫他“阿巴海”或“阿巴黑”——在此役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正是他敏感地发现了附近一支明军的增援企图,随即与侄儿岳托抢先发动进攻,将这支由副总兵硃万良(一说此人名朱万良,职务为总兵)率领、人数高达三万的明军杀得大败,从而解决了己方的后顾之忧。至此,明军弹尽援绝,已经在劫难逃。

  占尽优势的敌人面前,濒临崩溃的浙兵仍在坚持,但抵抗的意志已经越来越微弱,筋疲力尽的官兵们正承受着后金铁骑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绝望的将军早已无计可施,只能和越来越少的部下如困兽一样,在尸山血海中拼命挣扎,以生命为代价,拖延着全军崩溃一刻的最后到来……最后,自陈策、戚金以下,三千浙兵全部战死,戚继光留下的最后种子,从此在世间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陈策阵亡后,另一位明军主将童仲癸本已败逃,但却被戚金叫住,羞愧的他在生死关头迷途知返,掉转马头又杀了回来。童仲癸“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最后和戚金等战友一起,死于女真人的万箭之下。参加此役的主要将领中,唯一逃跑的就是那位率领援军的硃万良副总兵,但此人逃回后饱受良心煎熬,在不久的辽阳之战中,他带头冲锋,得偿所愿地“果陷阵死”,终于为自己当初的懦弱赎清了罪过。

  对明军在浑河之战的英勇表现,后世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清朝大学者魏源评价极高:“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而《满文老档》等后金史料也承认,他们一向蔑视的明军在此战中爆发出了惊人的勇气:“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
  按照朝鲜史料记载,占据数量上绝对优势且拥有炮兵助战的后金军,其伤亡竟然与明军差不多:“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女真人终于第一次感到了恐惧,这从战后处理也可见一斑,多名将领因为“不战而败”甚至“望风而走”,被恼怒的汗王撤职查办。
  随着浑河的血色逐渐散去,明帝国辽东首府辽阳的最后日子,已经屈指可数。而此前一直以旁观者身份出现的西方传教士们,也终于要走向前台……
  待续,请继续期待下篇《十三、大秦碑与红衣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