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32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26 17:17:58
  《十四、宰相门生》(上)
  对于辽沈失陷后辽东的战局,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们没有留下多少记录,但后来的一位耶稣会士写道:
  “1621年,在沈阳、辽阳先后陷落后,有能力的、敢于批评阉党的将军熊廷弼被再次被启用,负责守卫山海关,此处是长城东段的终点,是满人大规模人侵中原的必经之路。不过,阉党成功地任用王化贞为辽东巡抚,以求得权力上的平衡。”
  这些话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当时的王化贞不仅不是阉党,反而是最根正苗红的东林党嫡系,他的“座师”便是东林党首的叶向高——“座师”是明清时进士举人对主考官的尊称,一旦中进士或中举,就相当于双方建立了正式的师生关系,王化贞在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时,主考正是叶向高。不过,王化贞后来确实投靠了阉党,但那已经是他大败以后的事儿了,他为了保命,与阉党做了可耻的交易,从而出卖了一直支持自己的老师和同志们。

  王化贞的老师叶向高,当时正担任着东林党内阁的首辅。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明代的内阁与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完全是两回事儿,前者在名义上只是皇帝的秘书处,这个机构最早由明成祖也就是永乐皇帝设立,其主要成员称某某殿或某某阁大学士,级别很低只有正五品,连知府都不如。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着查办胡惟庸案的时机,废除了在中国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将帝国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朱元璋又仿造以前宋朝制度,设立了各殿阁大学士,做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兼顾问,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文曾改大学士为学士,直到靖难之役后朱棣夺位,正式设立了内阁这个影响后此后中国五百年的机构,其首任成员为大才子解缙等著名文人。

  早期的内阁权力有限,但洪熙(明仁宗)、宣德(明宣宗以后),内阁大学士多兼任尚书、侍郎等要职,加之皇帝渐渐怠政,政策的制定往往扔给内阁,让大学士们讨论后给出方案,因而这个机构的权力越来越大,隐隐有宰相委员会的趋势。到了嘉靖时,大学士们在上朝时的位置已经超越各部尚书,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而首席大学士即所谓的“首辅”,自然就是帝国政府的首相。
  东林党首叶向高,早在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就已经是帝国内阁的首辅了,由于皇帝一直消极怠工,大臣们辞职后往往没有继任者,导致叶向高在内阁里光杆一个没有任何同僚,因而被大家偷偷地笑称为“独相”。而这一“独”就是七年之久,以至于累得要死的他抱怨说,现在六部长官只剩下了一个人,而主管纪检监察的都御史竟然十年都空着,这工作简直没法干了。
  另一方面,尽管身为唯一的宰相,叶向高平常也没什么机会见到躲在深宫里的万历。由于皇帝宠爱郑贵妃的儿子福王而冷落太子,群臣纷纷向叶向高抗议,强烈要求他做点儿什么,这位“独相”无奈地表示:“不奉天颜久,而福王一日两见。”我不见老大好久了,而福王一天却能见两回,兄弟们,每天两回啊!
  做为大明朝这间破房子的裱糊匠,叶向高在当时以及身后的名声都很不错,史书评价他“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此人还有一个特点,用文言文说是“调剂群情,辑和异同”,翻译成俗语就是善于和稀泥,因而各方面都很吃得开即人脉广泛,以至于后来阉党专权时,杨涟、高攀龙等东林党大佬纷纷倒霉,但地位最高的他却始终屹立不倒——要知道到了最后,几乎所有东林党要员都被魏忠贤杀害,而叶向高却能以太傅的头衔全须全尾地退休,武功修为显然深不可测。

  不仅如此,叶向高与传教士的关系也非常不错,他在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任南京礼部侍郎时结识了利玛窦,两人随即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友谊。尽管叶始终没有入教,但利玛窦在自己的著作里对这位明朝大臣赞不绝口,称其为“基督教的朋友”。两人都是围棋爱好者,多次切磋技艺并乐此不彼,据说这也是该项中国国粹第一次被西方人记载下来。
  叶向高曾给利玛窦写过一首诗,里面对基督教不无欣赏之意,该诗手稿后来被传教士带到西方,至今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诗曰:
  “天地信无垠,小智安足拟。
  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
  言暮中华风,深契吾儒里。
  著书多格言,结交尽贤士。
  淑诡良不矜,熙攘乃所鄙。
  圣化被九埏,殊方表同轨。
  拘儒徒管窥,大观自一视。
  我亦与之游,冷然待深旨。”
  利玛窦于公元1610年5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他生前曾希望葬在这里,但墓地一直没有落实下来。在身为宰相的叶向高的努力下,明政府为这位意大利传教士破了例,特批了一块墓地,这就是位于今天阜成门外北京市委党校的“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当时面对着官僚们“从无此例”的反对声音,叶向高驳斥道:
  “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由此可见,叶宰相对这位欧洲朋友的评价非常之高,甚至尊称利玛窦为“利子”,而我们都明白,儒家信徒眼中“某子”的地位,显然不用过多强调了。尤为可贵的是,儒生出身的他也并不看轻《几何原本》这种纯技术性书籍,这也很可能是在东林党内阁执政期间,明朝能大力发展欧洲火器的部分原因。
  事实上,不仅叶向高一人对基督教和传教士欣赏有加,东林党的另一位党首邹元标也是如此,他认为基督教“与吾国圣人语不异”,说传教士宣扬的理论比“吾国圣人及诸儒发挥更详尽”。 一些明朝士大夫甚至亲身加入了基督教,其中就包括那位今后很可能成为天主教圣徒的徐保禄即徐光启,在他的影响下,其父徐思诚,其妻吴氏,儿子徐骥、儿媳顾氏和他们的五子四女,最后都成为基督徒。

  早在熊廷弼第一次执掌辽东的时候,已经对西方火器有了一定了解的徐光启——当时他正在东林党内阁中负责军事方面事务即“知兵”——就曾写信给这位经略,认为“今日之计,独有厚储守器,精讲守法,而善用火炮为最良”,同时他还说“断不宜以不练之卒,浪营城外,致丧锐气,寒城守”。我们不清楚徐光启的建议是否对熊廷弼有所影响,但从后者在辽东努力贯彻的防守反击策略来看,确实“与光启颇合”。

  辽沈失陷后,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东林党内阁不得不安排他们一向讨厌的熊廷弼复出,而为了制约熊,叶向高首相特地将自己的门生王化贞强势插入任辽东巡抚,与再任经略的熊廷弼分庭抗礼。对于王化贞这个人,《明史》说他“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 騃”是“呆”的古体,至于其他词,显然也不是什么好话。
  王世贞上任后,处处与熊廷弼对着干,其最主要的资本是,他与彪悍的蒙古人的关系不错。此前,王化贞以右参议(正四品,相当于省长助理)的官衔镇守广宁,也就是今天辽宁的北宁市,他剿抚并用,有效地震慑了附近蒙古人,让各部落“皆不敢动”。当时的著名文人朱童蒙视察边关后,对王化贞赞不绝口,“极言化贞得西人心,勿轻调”。这里所谓“西人”,指的就是内蒙古的各个部落,因为他们游牧于明帝国辽东西部,故而得名。

  袁应泰在沈阳战死后,做为制约不听话的熊廷弼的措施,王化贞被东林党人推荐为辽东巡抚,他上任后的表现,公平地说是相当优秀的——“招集散亡,激厉士民,联络西部,人心稍定”。
  在辽沈失陷天下震惊,人们多悲观地认为辽河以西恐怕也难保的情况下,“化贞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他自己的威望也像火箭般往上直窜。见门生给自己涨了脸,叶向高首相当然十分欣慰,遂代表朝廷表扬王化贞“才堪大用”,宣布将辽河以西的防务统统交给他负责。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