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
第34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30 16:50:06
  《十四、宰相门生》(下)
  的确,如果只看纸面数字,林丹汗的势力无疑要比努尔哈赤雄厚得多,当时蒙古人中间有句谚语,叫做“八十万汉人,四十万蒙古,水滨之三万诸申”。也就是说,辽东有战斗能力的人口中,八十万是汉人,四十万是咱蒙古人,至于江边的那些“诸申”(即‘女真’的异译)嘛,只有可怜巴巴的三万。此种情况,大概也是王化贞“谓虎墩兔助兵四十万”,明军便能“不战取全胜”的信心所在。

  不过王化贞等明朝官僚似乎没想到或故意没去想,林丹汗和他的蒙古铁骑凭什么要为自己火中取栗,平白把果子让明朝摘去?对此,后人不无讽刺地写道,王化贞们对于自己的魅力怀有深切信心,从而真诚地愿意相信,由于自己的人格魅力,导致一位蒙古酋长在拥有四十万铁骑时,宁愿不做成吉思汗第二,也要帮助自己去灭掉努尔哈赤。
  更何况前面说了,所谓“四十万铁骑”仅仅存在于纸面上,因为这个数字即使没有水分,它也是辽河以西蒙古人的总兵力,其中既包括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也包括名义上从属于林丹汗的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族,甚至还包括根本不鸟这位蒙古大汗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族。
  换句话说,林丹汗实际掌握的兵力,远没有“四十万”这么夸张,除了自己的察哈尔本部外,只有科尔沁部(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的后裔)和内喀尔喀部(达延汗五子纳力不剌的后裔)对他还算服从,至于蒙古其他各部,都“各自称雄,献贡遂绝”。北元帝国,这个历史悠久的蒙古联合体,这个曾给明王朝造成无数困扰的异族政权,这个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嫡系子孙统治的黄金家族国度,此时已经土埋半截只欠送终。

  事实上,林丹汗与王化贞竟然不谋而合,他们都希望对方先去和努尔哈赤拼个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因而在随后爆发的广宁之战中,王化贞虽然在城头望眼欲穿,但林丹汗事先所承诺的所谓“四十万”铁骑,连半匹马影儿都没出现。
  至于王化贞的另一个依赖,即努尔哈赤的孙女婿李永芳,当时过得确实不太如意。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守将李永芳游击打开了城门,使得抚顺成为努尔哈赤夺取的首座明朝大城,他自己也成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这两件事都开了先例,因此《清史稿》称:“太祖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在此多说一句的是,在随同李永芳一起降金的抚顺士绅中,有一个明朝秀才,他的名字叫做范文程,据说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后人评价道,李永芳的投降,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作为报答,他得到了这样一种待遇,既不是已被同化的境外居民,也不是受人役使的汉族奴隶,而是被接纳到后金贵族行列中的汉族边民。他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为妻,被授予比以前更高的官职,获准保留原有部属作为家丁,后来又得到战时以副将身份随侍努尔哈赤左右的殊荣。
  在后金政权前期,李永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人记载道,萨尔浒之战前献上“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计策的,正是这位明朝降将;而在浑河之战最关键的时刻,又是李永芳敏感地发现了沈阳城头大炮的射程正好可以覆盖战场,于是果断决定释放炮兵并予以重赏,在大炮的轰击下明军终于溃败,从而一举扭转了僵持的战局。
  只不过,从天命七年(1622年)开始,一直到四年后皇太极登基,李永芳似乎从后金政坛上突然消失了。后人研究认为,这位降将并非始终为努尔哈赤所信任,公元1622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打算屠杀一批企图逃回明朝的汉人,他明确表示反对。汗王盛怒之下,李永芳立即遭到贬黜,后来虽然得以官复原职,却永远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直到皇太极继位,才再次受到重用。
  期间他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与王化贞建立了联系。据说,王化贞的心腹爱将孙得功游击,此前曾与李永芳有些交情,听说后者在敌人阵营不太如意,便在王世贞的授意下写了封密信,希望李永芳能弃暗投明。又据说,李永芳对此建议颇为动心,双方你情我意,遂私定终身——李永芳答应为明廷内应,而王化贞则同意事成之后不仅免除对方的所有罪名,而且还另有嘉奖。
  有了林丹汗和李永芳这两大依仗,王化贞胆子吊爆天,于是有恃无恐,处处寻都要与熊蛮子反着来。对于熊廷弼谨慎防御的策略,王世贞认为毫无必要,宣称“虎墩兔兵四十万且至,请速济师”,要求火速出兵进攻努尔哈赤,他甚至狂言道,即使没有蒙古人助阵,单凭明军自己,取胜仍然毫无压力:“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
  在这场争论中,身为王化贞的“座师”,叶向高自然对他十分袒护,即史书所谓的“颇右之”。在首相的影响下,满朝文武中除了太仆少卿何乔远、御史夏之令和给事中赵时用这三人有不同意见,其余所有人都一边倒地支持王化贞。不仅如此,他们还变本加厉地宣称,同是皇帝的钦差,身为巡抚的王化贞根本没必要听从经略熊廷弼的命令——“余多右化贞,令毋受廷弼节制”——这些言论当然让熊廷弼感到十分不公和无奈。

  最后,巡抚王化贞驻节的广宁聚集了十三万明军和数百万石粮草,远远超过了他当初要求的六万兵力。与此同时,级别更高的熊廷弼却只能指挥区区五千人马,搞得这位经略大人好生无趣,郁闷不已的他最后竟然公开写了份奏章,以极其激烈的口吻,质问各位当朝的东林党大佬:
  “臣以东西南北所欲杀之人,而适遘事机难处之会。诸臣能为封疆容则容之,不能为门户容则去之,何必内借阁部,外借抚道以相困?”你们要杀就杀,赶我回家抱孩子很容易,可干吗非要给我穿小鞋呢?
  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正月,经过十个月的充分准备,努尔哈赤终于发动了广宁之战。此前,王化贞盼望的四十万蒙古骑兵始终没有现身,搞得这位巡抚大人心里发毛,再也不敢提主动进攻的事儿了——“既而西部竟不至,化贞兵亦不敢进”——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后金竟然抢先发起了攻击,而此时,一直志在进攻的明军,根本没做好防守的准备。
  据说,虽然与东林党人关系不错,但王化贞一上任,徐光启就在朝中预言,说这家伙肯定要失败,后来的耶稣会教士写道:
  “徐光启预言王化贞的上任将不可避免地会使辽东落人满人之手。就在第二年,徐光启的话得到了验证。由于王化贞反对熊廷弼的战略战术,导致满人攻陷了广宁。1622年3月,王化贞的军队大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