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9-24 17:24:37
《十八、坚城利器》(中)
接管兵部后,孙承宗雷厉风行地查办了几项群众反应强烈的大案要案,辽东两位封疆大吏——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首先被罢官审讯;而四川事变(彝人酋长奢崇明趁被明廷征调援助辽东的机会起兵造反,一度围困成都,后被秦良玉等人镇压)的几个始作俑者,包括率先建议征调奢崇明的一名御史和一名给事中,也很快被逮捕。
辽东巡按方震孺、登莱监军副使梁之垣、蓟州兵备道邵可立等不作为官员,都被行政警告。这几位颇有贤名并非什么坏人,比如方震孺是铁杆东林党人,名列阉党《东林点将录》中“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还是当时知名书画家,明亡后又在南方积极组织抗清;梁之垣是出色的外交官,曾多次出面办理与朝鲜李朝当局的交涉;邵可立则是著名教育家和慈善家,死后获康熙皇帝专门表彰。
史载在这位宰相防长严厉的目光下,各主要责任人纷纷获罪,将军们则惴惴不安,生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与此同时,孙承宗自然也给他本人招来一片怨恨——“诸人以次获谴,朝右耸然,而侧目怨咨者亦众矣”。“朝右”者,朝班之右也,按照中华帝国古老的典章制度,朝班右列按惯例是武官们的位置。
钱谦益曾这样赞誉自己的老师说,先生从不交结权贵,也从来不参加交际宴会,人格厚重而谨慎,性情淡泊而无欲,既不屑于巴结谄媚,对安逸的生活和沽名钓誉也视若浮云。先生经常举荐贤能,但却从来不拉帮结派,而那些小人都躲着他走,从来不敢经过他的门口,但当后来先生贬官及战死以后,他们却都以庄重的态度,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自己的慰问。
从史书来看,这位品格高尚的官员在心理上却很孤独,他的朋友大多基于同年进士或工作关系,特别亲密的极少,与其说他是东林党人,不如说相比阉党等其他派别,孙承宗与自命清高的东林党更合得来罢了。对帝国弊端洞若观火的他习惯了对事不对人,无论东林党还是阉党,统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东林党的王化贞、方震孺,楚党的熊廷弼,皆为范例。显而易见,在那个党同伐异盛行的年代,这样一位不讲情面又不仔细站队的技术官僚,自然被政治官僚共同排斥,因而只能注定孤独。
如果没有天启这个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眷顾,孙承宗很可能无法出头。但即使在皇帝学生面前,孙老师也从不奴颜婢膝。钱谦益回忆说,先生对小皇帝既谆谆教导耐心无比,同时对天子的不恰当行为,也毫不姑息纵容。
由于自幼没受过多少教育,天启基本是个文盲,开始时连“九族”是什么都不晓得,而且常常出口成“脏”,错别字连篇。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先生便停下课程,坚决而又耐心地加以纠正,直到学生认识错误为止。先生还十分注重教学方式,常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人物画像和民间故事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让小皇帝明白大道理。正因为如此,天启对先生又敬又怕,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再出错遭到批评。
与以往帝国重臣们具有显著区别的是,孙承宗极其重视火器,史载他曾抛下拖沓累赘的大袖官袍,穿着短小精干的工作装,身体力行带着传教士到明军中传授火炮使用技术。每到军队发奖金的时候,他还专门把奖励标准向枪炮手倾斜,以突出后者的地位。正是在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短短三个月之内,神父们就训练出八千名枪炮手,其中许多人在日后的明清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时,兵部侍郎王在晋已取代熊廷弼成为新的经略,但他的地位很尴尬,除了辽东领土基本上已经丧失之外,还因为该战区实行双重领导,即同时归辽东经略和蓟辽总督管辖。按惯例,经略的级别通常高于总督,但无巧不巧,当时的蓟辽总督却是王在晋的老上级,前兵部尚书王象乾,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王象乾多年负责蒙古防务,军事经验丰富,与蒙古人的关系也不错,但后世认为此人才略不足而且胆小怕事,当初广宁失守后,数十万百姓逃向山海关避难,王象乾生怕担责任,遂闭门不纳,史载关外一片凄惨景象,“哭声震山谷”,直到几天后熊廷弼到来,王象乾才打开关门。他对蒙古各部也是一味送礼妥协,只希望一熬过任期就赶紧告老还乡,“惟啖以财物相羁縻,冀得以老解职而已”。
刚上任时王在晋颇想有所作为,他与王象乾商量,打算联合蒙古人偷袭广宁,一举收复这座辽东大城。但总督听了后却反应强烈:“即使拿下广宁,咱们也守不住,到那时罪过就大了。倒不如在关外多建防御阵地,只要山海关在,北京就没有危险。”
潜台词是,北京没事,咱们也就没事。王在晋深以为然,于是上奏朝廷,要求在关外往东一个叫八里铺的地方“铺筑重关,用四万人守之”,顾名思义,该地据山海关只有数里,两者几乎挨着。
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那将意味着明帝国从此放弃了关外全部领土,来换取山海关的固若金汤。可以想像,该计划一经提出便立即遭到许多辽东官员的反对,而言辞最激烈的正是王在晋一向欣赏和用心栽培的袁崇焕。
按照《明史》的说法,虽然颇得经略大人青睐,但“以边才自许”的袁崇焕却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目光短浅的政治官僚,时不时便顶撞领导,“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这一回,他又与王在晋吵了起来,最后见争辩无效,袁崇焕一气之下,竟然不顾帝国组织制度惯例,越级直接给首相叶向高打了个报告。
后人研究认为,袁崇焕等人反对王在晋的计划,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大局因素。以个人来看,这些官员都任职于辽东,比如袁崇焕的职务便是宁前兵备佥事,即使有的人实际管辖权已经丧失但起码官衔是因辽东而设,一旦全盘放弃关外土地,他们便统统要下岗再就业了,因而从自身前程的角度,他们必须反对这个保守的计划。①
而以大局来看,他们的反对也很有道理。固守山海关不思进取,辽东将从此丧失,既对不起阵亡的将士,更对不起列祖列宗。广宁到山海关有近五百里国土,差不多相当于今天辽西地区的锦州、葫芦岛两市所辖几万平方公里土地,说不要就不要了,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此外,在关外建立起有广大战略纵深和层次的防御机制,总比坐守孤城来得好,哪怕这孤城凭借着山海之险。②
前面我们说过,熊廷弼等人仓惶撤退后,努尔哈赤并没有逼近到山海关下,除了这位后金汗王生性多疑不敢追击一向忌惮的熊蛮子外,还因为明军走时几乎焚毁了所有房屋和物资,广宁至山海关之间遂成无人的焦土,最后被蒙古哈喇慎部趁机占据。而在朝中有识之士的运作下,皇帝特地拨下二十万两白银的专款,用于向蒙古人赎买失地,现在该计划正在逐步实施并颇有成效,比如蒙古人已从宁远等地退出,此时一旦固守山海关,岂不前功尽弃?
面对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首相叶向高也不知谁对谁错,不过一向谨慎的他认为不能妄下判断,应当派个大臣去现场瞧瞧再决定。于是这个任务,便落在了主管帝国防务的兵部尚书孙承宗身上,皇帝宣布给老师加太子太保头衔,并赐蟒玉银币,代表自己前往关外视察。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