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凶案现场——公安部刑侦局最隐秘部门破案实录》
第47节

作者: 绘目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9-16 20:51:00
  目前案件的疑点有很多,其中亟待解决的有以下三点。第一,为什么死者会倒在三楼的公共厕所而不是其宿舍所在的五楼?第二,死者并非死于马拉硫磷,那么他为何服下这种毒药?第三,死者究竟是被被人毒杀还是意外服毒?
  M市公丨安丨局刑侦支队和案发大学所在辖区的分局刑警大队联合召开了一个案情分析会,商讨以上三点问题,尤其针对最后一条进行了磋商,而我的任务仍然是尽快的得出死亡原因,只有弄清楚致死毒物才能进一步分析出死者死亡的过程。
  在尸检过程中我注意到,由于死者的口腔有不算太明显的炎症,但是他的咽喉和食道炎症较为严重,黏膜发红肿胀,口腔黏膜甚至出现了灰白色坏死,这些很符合急性无机汞中毒,可我没有急着下结论,因为之后我们发现他的肾出现了点状况,呈现出了典型的汞毒性肾病,肾的体积增大,皮质增厚,此外他的结肠有急性的炎症,伴有急性肝中心坏死,脑部存在淤血水肿。心肌和肝脏也有明显的浑浊,所以我们经过分析认为,死者死于非急性无机汞化合物中毒。因为一般来说,汞和它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吸收,首先均匀的分布在各个组织内,然后各组织内的汞转移进入肾内,所以肾内的含量比其他脏器高得多,以肾为最高,其次就是肝、脑和心。我们在检查的时候发现,死者的肾脏并不符合急性无机汞化合物中毒的症状,急性中毒的死者死亡迅速,肾脏改变不明显,而经数天后死亡的人,其肾脏则体现出前面我提到的典型的汞毒性肾病。而对于检材的处理,我们主要选择了死者胃内剩余的部分食物、500g的肝脏组织、全部的肾脏作为检材进行化验,先用定性分析中的汞的确证实验确定了汞的存在,再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汞的含量,经过一些理化分析,我们最终认定死者死于氯化汞(HgCl2)。

  氯化汞这一物质属于常用化学分析试剂,作为农业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弄到这个不是什么难事,另外它作为消毒防腐剂,毒性很大。从外观上看,它是无色的结晶或者结晶粉末,不太引人瞩目,其理化性质是易溶于水、醇、甘油和乙醚等,杀菌力极强。
  我不得不说,M市警方的工作效率很高,在这种中毒事件中,死者生前的任何生活用品包括他的住宿地方都需要被封锁并且提取有用的物证。我们赶紧对警方搜集来的死者宿舍中生活用品进行化验,希望找到盛放导致死者中毒的物质的容器,可以说,此刻的我们是怀着很大希望在进行工作的。
  然而万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对警方搜集来的所有物品进行了检查,既没有发现盛放氯化汞的容器,也没有盛放马拉硫磷的容器,不说盛放,甚至连一点点这些化学试剂的微量痕迹都没有,我感到很奇怪,非常的奇怪。
  案件走向了死胡同。
  日期:2015-09-20 08:06:00

  3.
  对于毒杀案件,查不出致死物,查不到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存在毒物痕迹,这很可能意味着这起案件需要很久才能侦破——纵使我们会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一起震惊全国的大学生投毒案,至今尚未侦破,尽管社会舆论一直在关注着这起案子,但是警方依旧束手无策。为何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却无法认定其罪行?为何警方的行为一直给社会大众一种遮遮掩掩模模糊糊的印象?为什么警方一拖再拖闪烁其词?其实原因很简单(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重要背景姑且不说),当地警方并没有找到指向性和排他性的证据直接指认凶手,纵然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又怎样?没有证据谁的罪也定不了。

  我很担心我所接手的案子因为找不到证据无疾而终。
  面对眼前的困境,我要求专案组的所有法医——包括我自己——冷静的分析,找到我们遗漏的地方。
  随后,由于我身体不适,所以派遣了几名法医前往事发的农业大学死者所在专业的化学实验室,而我没有去。他们在负责实验室的四名老师的帮助下核对氯化汞的备案量和实际量,氯化汞是剧毒物质,所以每一次的使用量都有规定,并且需要登记在案,不允许使用超过规定用量或私自带出实验室。据参与核对的法医说,他们当时又请来了许多化学老师帮助一起核对,由于工作量繁琐,差不多从去年十月份重新引进一批氯化汞以来到案发前为止的使用情况他们都要一一核对,最后得出剩余氯化汞的量。

  “在经过了三个小时左右的核对工作后,我们发现氯化汞的量并没有异常”一名法医如实地汇报。
  这让我感到很诧异,难道说致死物是从学校外面进来的?
  目前专案组很干脆的认定死者系他杀,因为死者的家人纷纷赶到当地,他们说死者在死亡前一天还和家里人通过话,没有任何异常,不可能自杀;另外误服也基本可以排除,因为死者系非急性汞中毒,很可能两天或者三天甚至以上的天数才发作,没人会一直误服这种东西。专案组最终认定死者是被人毒害的,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他的三名室友,毕竟室友杀死室友的“故事”屡见不鲜。而新闻媒体也很热衷于报道这起案子,一直在给警方施压,要求尽快破案。

  在差不多案发后的一个星期左右,警方基本认定死者的室友之一的赵义(化名)有重大作案嫌疑,因为案发前两天的监控曾经拍到他出现在实验楼的四楼,也就是他所在系的化学实验室,而那个时候恰好没有课,他的实验课在前一天就上过了,这一点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专案组随后马不停蹄地开始调查他与死者生前的关系状况。我没有参与到侦查工作中,但是事后听负责调查的刑警说,他们差不多查了一个多星期,包括死者的其他室友以及他们的同班同学,甚至还包括了同时认识死者和赵义的朋友、老师等等,前前后后差不多六十多个人,所有人都说他们没什么矛盾,很自然,几乎从没起过争执。
  “这下完了,案子又没得查了。”那个刑警一脸的无奈。
  我想了想问,他们从未起过争执,是不是因为从来没怎么交流过?
  刑警看着我,也不说话。
  我继续说,如果他们似乎从来没怎么正常交流,那就说明他们之间不正常,也许有互相看不惯,有很深的的积怨。
  刑警似乎明白了,他道谢了之后就赶紧走了。随后他和专案组其他的刑警商量了一下,决定再去一次学校,再找一下熟悉两个人的同学——尤其是室友,看一看他们是不是如我所言从来没怎么交流过。
  而我们法医组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去哪找到杀死被害人的毒物?难道真的是被人带到学校来的吗?我觉得这不太可能,氯化汞是剧毒物,是有国家法律进行管制的,没人可以在市面上购买到。
  我觉得还是有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