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方面原本规定不允许非旅客长时间停留的,但由于此次事件的突然和紧迫,还是在区委领导的请求下,暂时将此处作为居民用水和用电的一个供给点。因此,从昨夜开始,就有附近的居民陆陆续续地来此“驻扎”。
对于穿着警服的程浩来说,穿过上百名愤怒的居民走向电梯,是件压力颇巨的事。
他清楚地体会到人们满是恶意的指指点点,甚至当着面指责警方的无能。进入电梯后,喧嚣被阻于两扇厚重的电梯门外。程浩摸摸自己滚烫的脸蛋,第一次感觉到“丨警丨察”二字带给自己的羞愧难当。
程浩敲敲蔡教授房间的门,仍旧是他的妻子将门打开,蔡夫人的微笑很祥和。
蔡教授依然在书房里工作,程浩和小年的及时到来让他非常感动。
对于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没人理解甚至嘲笑自己的心思和观点,这远比剥夺自己的生命还要严重。昨晚局长和刑侦队队员的态度显然让蔡教授十分难堪。程浩在接到信息后就快速赶来,蔡教授自然十分感激。
“来,快请坐。”蔡教授说道。
“教授,您是不是有什么新的发现了?”程浩立即问道。
“当然是有了新的发现,否则我也不会让你们这么快就赶过来。”蔡教授拿起抄录了那两段咒语的纸张,他对二人说道,“据我的分析,两张面具背后的文字,应该是一种失传了近千年的文字——契丹文。”
“契丹文?”程浩皱起了眉头。
“确实是契丹文,我对比了很多传统文字的结构和样式,发现这些字符与契丹文极为相似,甚至有与已知的契丹文字相同的。”蔡教授向程浩展示其中的一个文字,“这就与八十年代在内蒙出土的一座辽代石碑上的文字相同。”
“契丹文是一个千古之谜啊。”蔡教授感叹道,“就怕我把这些文字交给社科院的语言学专家,他们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破解其中的奥秘。辽代的石碑出土了很多,上面大部分的文字如今还是静静地等着后人的破译,甚至说它们永远都没有真相大白的可能。”
“真有这么困难?”小年把纸张拿起,说道,“我看这些字就很像‘建’、‘宗’、‘及’、‘刘’之类的。”小年依着文字的样子,用汉字读了出来。
“这可不能乱认啊,小伙子。”蔡教授说道,“这些文字确实是与汉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多是汉字的异化拆分或者结构重组,基本也遵循四四方方的格局,但却表达不同的意思。后人至今已经很难把它们认出来了,更别提想要理解其中复杂的含义。”
“这倒是不禁让人联想起日语,不过日语即便在不会读的情形下,也可以大致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思。”程浩用手指捏着自己的嘴唇,思索了一阵,他问道,“既然说如今能认识契丹文的人这么少,而这面具几百年前就流传下来了,是不是说明,凶手肯定是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含义的?否则他这样复杂地实施杀人,就毫无意义了。”
“你说得不假,凶手一定是了解文字的意义。如果能找到这个人,说不定也能顺便搞清楚契丹文这个千古之谜,对于这个失落的古老文明来说,绝对有着非凡的意义。”蔡教授两眼放光,浑身流露着一股学者独有的精气神。
而对于程浩来说,那些文化、文明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抓住凶手才是现在最紧要的事。
这时,蔡教授的夫人敲了敲门。
她缓缓走进屋子,像上次一样,又为客人准备了红茶和茶点。
“你们品尝一下,这红茶是我上个月去斯里兰卡出差特意买来的,跟咱们国内的祁门红茶味道不一样的,你们尝尝看。”蔡夫人给程浩和小年倒了两杯茶,程浩立即致谢。蔡夫人这次亲自从方糖盒子里夹了两块糖放到程浩和小年的茶杯中,很是妥帖。
“我先出去一趟,你们慢慢聊。”蔡夫人给客人上茶后便告了别,起身走了出去。
蔡教授笑着对程浩说道:“她又去见老朋友了,都是几十年的友情了,这次回来见了很多旧相识,好像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一样。”蔡教授叹了口气,“唉,人上了年纪就是喜欢怀旧,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蔡教授无奈地摇摇头,喝了口热乎乎的红茶。
日期:2016-03-29 18:51:00
第十一章:古老的死亡仪式
“蔡教授,您不加糖吗?”程浩看了看蔡教授的茶杯,问道。
“糖?”蔡教授顿了一下,随即笑道,“我血糖比较高,从来都不吃糖,而且也不太喜欢吃。倒是我夫人,每次沏茶都要放些糖,她喜欢吃甜的,总归还是有台湾人的基因,嗜甜如命。我总跟她说,少吃些,不然像我这样一身的毛病,那可怎么是好。”
“原来是这样。”程浩也笑了笑,他只是觉得红茶里加的这种方糖十分特殊,似乎有些薄荷的味道,让红茶的口感提升了一个档次。他又喝了一口,认定这茶和糖都是高级货。单单只是这扑鼻的味道,就完全秒杀所里供应的那种不知哪里批发来的“健脑红茶”。
“我倒是经常给我的学生们卖一些各地特产的糖果,比如我给你的那盒口香糖,是从哥伦比亚带过来的。学生们都很喜欢,口味确实不错,也很能醒脑。”蔡教授把茶杯放下,“那咱们继续正题吧。”他接着说道,“我把面具背后的这些文字分别传真给了社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契丹文专家,他们一旦有了新的发现,会立即告诉我。不过据我的估计,这可能会花上不少的时间。”
“唉,目前也没办法了。”程浩说道,“我听说,李副局长他们也在调查面具背后文字的事情,看来大家都把这当成了调查的优先方向。”
“这是必然,只不过就算集合了全球最顶尖的契丹文专家,至多也只能破解其中的部分文字。所以我请社科院和北大的教授来鉴别文字的内容,并不是看中了文字内容能直接说明什么问题,而是作为辅助的参考罢了。”
“这么说来,您还有别的更直接的发现?”
“是,文字内容的事情先放一边,关于面具本身……我倒是有些事情不得不提。”
“您请讲。”程浩听这话头不对,便赶紧坐直了身子。
“目前发现了两张面具,一张青铜的,一张是白银的,这两张面具都被你们刑侦队的保管起来了。你知道吗,在契丹文明中,给死者戴面具其实是一种比较常有的现象。解放后在内蒙、辽宁、河北等地方也出土了不少契丹人的墓葬,其中死者戴面具的情况还是不少见的。而且在古书上记载,除了戴面具,契丹人还要对死者进行其他的丧葬程序,整个程序极其地复杂和繁琐,而且充满了诡秘。”
此时,书房里的座钟发出了两声沉闷的咚咚声,恰逢其时,但又让人不寒而栗。
蔡教授从桌子上拿出一页纸递给程浩:“这是我昨天夜里查找到的资料,你看一下。”
程浩把纸接过来,认真地阅读上面的文字。
这段文字取自宋代文惟简的《虏廷事实》:
北人丧葬之礼,盖有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韦简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蔡教授解释道:“文中记述了契丹人奇异的丧葬之礼,需要把死者的内脏掏空,然后填入香料、盐巴,还有其他的特殊物质,还要将体内的血液全部放干。并为死者戴上面具,将其手脚捆绑起来。”
“像烤全羊之前的准备工作?”小年说完之后便意识道自己这样描述并不合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