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5节作者:
枫昀 可是,正所谓“生子如狼,犹恐如羊”。太宗固然不用担心李治跟他抢皇位,但马上又有了另一种担心,怕他真的即位后驾驭不了局面。皇帝不好当,太宗自己最清楚了。《新唐书》上说,有一次唐太宗向长孙无忌抱怨,说“稚奴仁懦,我真为宗社担忧啊。”稚奴是李治的小名。
太宗甚至还想过把李治废掉,另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他还是找长孙无忌来商量这件事,但是被长孙舅舅挡住了。
从李治登基后的经历来看,太宗当初的担忧不无道理。李治上台初期确实大权旁落,朝堂之上一度被长孙无忌和他的亲信所把持。尽管李治从来没当过傀儡,但最初几年干得很是郁闷,后来还是借着废立皇后的机会才把大权真正抓到了手。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一开始没把李治放在眼里,恐怕也是被李治在太宗朝一贯仁弱的表象给迷惑了。一句话,他们看走眼了,没想到李治也是个厉害角色。
日期:2015-07-24 00:29:34
……。帖到这里,再说两句关于李治。
以前对他的普遍评价是懦弱,无非是因为他后来极度宠信老婆。李治在做太子时期,表现确实比较平淡,但这何尝不是他的智慧?
很少有人提到一点,就是李治做为太子,与父皇的关系一直非常融洽。纵观唐朝,纵观此前此后历朝历代,皇帝和太子之间能够关系融洽的本来就不多,象唐太宗这一类英明厉害的皇帝,与太子能够和谐相处、甚至保持父子之间的真感情的,就更少。
这当然是因为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两人的表现都属上乘。太宗已经因为继承人问题失去了两个嫡子,对这个老三当然不会再随便猜忌。不过从李治这方面来说,如果他不小心谨慎,照样会出麻烦。所谓的无情最是帝王家。
李治的小心、保守,固然有时候会引起太宗另外的担心,觉得这个儿子太软弱,可是让皇帝老子觉得自己软弱,总比让他觉得自己咄咄逼人要好。
太宗教导李治,留下不少佳话格言,诸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类。在我看来,这些故事只能说明李治会装傻,满足他父亲的虚荣心而已。呵呵。李治其实在做太子期间就懂得守拙,恰恰是有大智慧的表现。
日期:2015-07-24 21:43:04
全唐文里收有唐太宗的《自鉴录》一篇
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依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太宗说,他现在教育皇太子(李治)是这样的:
看见太子要吃饭了,就问:“你知道吃饭饭的道理吗?”
李治回答:“不知道啊。”
太宗说:“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哦。”
看见太子要骑马了,就问:“你知道马马吗?”
李治说:“不知道啊。”
太宗说:“不要让马马太辛苦哦。”
………………
太宗和李小九说起话来,一贯就是这么又当爹又当妈,简直肉麻得要命。他自己这么溺爱李治,咋又能怪李治懦弱涅?李治也是的,就喜欢这么一直在老爹面前装小白兔。
日期:2015-07-26 03:36:19
……。再来看看唐太宗与李泰。
唐高祖武德年间,李世民做秦王时,在自己的王府开设文学馆,组织了一个文人班子,号称秦府十八学士。当时打的旗号是兴文教。可是这些人中很多实际上成了秦王的心腹,有的人深深卷入玄武门事变。对于这些王府学士们的能量,李世民心里比谁都清楚。
李泰借着修《地括志》的机会,也网罗了一批人才。李泰在自己的魏王府设立文学馆,还是得到唐太宗首肯的。可是当李泰身边的人物过于活跃时,李世民能不警觉吗?
日期:2015-07-26 04:33:50
第二章(之一)李治和武媚在太宗朝
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却又成了唐高宗的皇后。天下人都知道这个事儿很不对头,也都很好奇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遗憾的是,无论正史野史都对这段宫廷八卦惜字如金,特别是武则天在太宗朝的事迹几乎不留痕迹。这个空白给大家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千百年来催生出无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荤素段子。不过史书上对李治年轻时的经历倒还有点儿靠谱的记录,我们就先来看看。
【融洽的父子关系】
做为皇子,李治有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是被唐太宗带在身边长大的。皇帝的儿子女儿虽然地位尊崇,却也有可怜之处,难得享受到父母子女的天伦之乐。李治的童年有他的不幸,年仅九岁时,母亲长孙皇后就去世了。但他也幸运,因为唐太宗看他哭得太伤心,就决定亲自抚养。一般的皇子到了一定年龄(大约十岁)就要搬出皇宫,住到自己的王府甚至封地上去。
和李治一起在父亲身边长大的,还有他的同母妹妹晋阳公主。太宗与这一对小儿女的感情特别好。贞观十六年,李治15岁,太宗命令他跟着大臣们一起去上朝。上早朝是件辛苦事,无论冬夏都得起的很早。李治每次去上朝,晋阳公主都要把哥哥送到虔化门,洒泪而别。小公主还哭着对唐太宗说:“哥哥现在上朝了,不在家了。”太宗听了也陪着掉眼泪。(《唐会要》: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晋王或暂出合。公主必送出虔化门。涕泪而别。至是公主言于太宗曰。兄今与百僚同列。将不得在内耶。言讫。哽噎不自胜。上为之流涕。)
可见,李治是在一个感情细腻、亲情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甚至到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后,还经常住在太宗的寝殿旁边,后来惹得大臣们都进谏了,说太子是大人了,还是应该多在东宫才好。
日期:2015-07-27 09:26:02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发兵征辽,自己亲赴前线。这一场战争让父子俩的关系更为亲近。李治一直把太宗送到了北方离边境不远的定州,留在那里监国,也就是做代理皇帝。李治不在长安而在定州,离战场较近,这么做多半是出于政治考虑。但父子情深却与政治无关。他们每天都要通信,史书上叫“飞表奏事”。太宗给李治的其中一封信,大概因为特别能体现铁血帝王的温情一面,所以流传至今,就是著名的《两度贴》。
这封信译成白话是这样的:“两次收到宫里来的信,就是不见稚奴你的消息,老爸我担心死了。总算收到你的信,原来是太子妃病了,那我就不担心了,我就死而复生了。从今往后如果你的头风病发作,要赶紧告诉老爸,有什么小毛病也要报告。今天辽东那边来有消息来了,抄一份给你。爸爸想稚奴想得要死啊,不知啥时候才能回去。 爸爸,敕。”(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