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26节作者:
枫昀 来济本来被贬为台州刺史,到显庆五年又被调到了遥远的庭州(今新疆境内)担任刺史。两年后他死于抵抗突厥的战场。
高宗尽管一直掌握着朝政主动权,但是显然对长孙无忌一党相当忌惮,所以手段强硬,且先发制人。凉州刺史赵持满,本来与此案无关,但因为他是韩瑗、长孙家族的姻亲,而且有威信,会带兵,于是被召回京师下狱。赵持满坚决否认谋反,但还是被杀,尸体横在城西,亲戚中无人敢去认领。还是已废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甘冒风险,将赵持满以礼安葬。高宗并未追究王方翼。
后来的史官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极为同情,不过当时人却未必。长孙无忌、褚遂良从贞观后期就开始把持朝政,得势期间也打击了很多人。比如刘洎被唐太宗杀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褚遂良一再诬陷。
至于武则天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看未必比许敬宗更有作用。显庆四年,武则天做皇后也有四年,不但地位稳固,而且并未与长孙无忌有什么直接冲突,没有理由非要除掉他不可。倒是唐高宗更有彻底摆脱元老大臣的意愿。当时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关系可用八个字概括:帝后一体,夫唱妇随。他们两人利益一致,如果高宗想要扳倒长孙舅舅及其众多亲信,武则天当然会支持。
(这一节完)
日期:2015-10-12 22:31:04
●◎◇◆◇◆◇◆◇◆◎●
~~~说两句题外话~~~
长孙无忌谋反案,正史记载中面目模糊,而且时间顺序混乱。比如,高宗的庶长子李忠因为这个案子被废为庶人,可是到底什么时候被废的?按照《资治通鉴》,是显庆五年六月:
“(显庆五年) 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早午,车驾还洛阳宫。
房州刺史梁王忠,年浸长,颇不自安,或私衣妇人服以备刺客;又数自占吉凶。 或告其事,秋,七月,乙巳,废忠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 ”
可是按照《全唐文》收录的上官仪代拟的废梁王诏书,时间可能是在龙朔二年改了官名之后(显庆五年之后两年)。
诏书的全文如下:
《黜梁王忠为庶人诏》
东台:朕储祉上元,嗣膺景祚,猎先圣之(阙)践至公之道,底罚行赏,御物同归。房州刺史梁王忠,居庶孽之地,在髫丱之辰,柳奭遂良(阙)结无忌。频烦进说,劝立东朝。朕以副宫之位,宜遵周道,苟非其人,不可虚立。正以宗臣之寄,仰在诸公,旦夕勤恳,难违其意。及正嫡升储,退居列屏,乐善之事,紊于宾僚,窥怨之词,日盈床第。妇女阿刘,远有陈告,迹其罪状,盖非一涂。乃伪作过所入关,云欲出家逃隐。又令急使数诣京师,觇候两宫,潜问消息,自说妖梦,戴通天冠喜形于色,以邀非望。每召经师,祀龙作福,画千菩萨,愿升本位。每于晨夕著妇人衣,妄有猜疑,云防细作。又嗟叹柳奭称其为,悼伤韩瑗,情发于词。朕初见此言,疑生怨谤,故遣御史大夫(阙)理及中书官属相监推鞫,证见非虚。然其地则人臣,亲则人子,怀奸匿怨,一至于斯。擢发论罪,良非所喻,考之大义,应从极罚。皇后情在哀矜,兴言垂涕,再三陈请,特希全宥。朕戚属之中,频亏国典,缅维前载,匪往兹子,属怀于此,犹深愧叹,特宜屈法,降为庶人。主者施行。
从诏书中看,第一,把门下省称为“东台”,由此推测时间在龙朔二年之后。第二,诏书中特别提到了皇后,说皇帝本来想把李忠杀了,可是皇后苦苦求情,“皇后情在哀矜,兴言垂涕,再三陈请,特希全宥。”
这个诏书中的武则天形象,跟正史上塑造的可是完全相反哦。
另外,曹为平先生认为,显庆四年到五年之间的史料,被删掉了很多,所以看上去十分混乱。他认为长孙无忌实际上应该死于显庆五年,是跟着韩瑗、柳奭等人一起被处死的。
日期:2015-10-14 04:40:32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8)大唐的明星皇后--01
很多作者喜欢把武则天渲染成一个满肚子阴谋诡计的家伙,一会儿闷死小公主啦,一会儿又毒死外甥女啦,好像能够成功地搞几起莫名其妙的宫廷杀人案,就会顺理成章做女皇似的。这种想象大错特错。相反,武则天的成功恰恰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她当然有腹黑的一面,当然有很深的心机,不过她的策略绝不是搞暗杀,而是光明正大地建立自己的权威,光明正大地表现给天下人看。
武则天成功的手段之一:利用仪式!
整个唐朝,没有第二个女性如此彻底地利用了各种国家级的隆重典礼。从最初的封后大典,到数次亲蚕礼,到泰山封禅,再到后来独自掌政时的祭祖、明堂祭祀、嵩山封禅、乃至佛事活动,她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巩固着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做为君主的存在感。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儒家文明是一种礼乐文明。对于统治者而言,仪式绝不只是虚华的排场,而是实权的体现。武则天显然把这一点吃得透透的。
不过,她并没有被各种繁琐的仪式所奴役,相反,从始至终她都是仪式的主人。她在仪式上的创造性,正来自于她的自主。
(待续)
日期:2015-10-15 03:53:52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8)大唐的明星皇后--02
【封后大典:为她量身打造】
武则天的封后典礼注定是要独出心裁的,不仅因为她和李治都是“二婚”,而且她这个皇后在身份和门第方面有点儿先天不足。先天不足自然需要后天补,所以她的封后大典不但无比风光,而且,按照保守的儒生们的看法,实在是逾越。
按正史记载,永徽六年十月,唐高宗正式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并大赦天下。十一月一日举行封后大典。这个大典并不是通常纳皇后的婚礼,没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这样的程序。实际上,这是一个册立与朝贺的仪式。
首先是册立,皇帝在太极殿上委派两名位高权重的大臣为册立皇后的使者,这称做“临轩命使”。高宗当日指派的两位大臣是司空李绩、左仆射于志宁。这个人事安排透露出高宗当时一心求和的心态。在废立皇后的斗争中,李绩只是表态不掺乎,却不是坚定的“挺武派”,于志宁也表示没意见,算不上坚定的“反武派”。两位都是中间分子。
接下来是“皇后受册”。皇后不是在娘家,而是在自己的正殿迎候来使,接受册书、宝绶。武则天封后那天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史书上没说,不过按照《新唐书》上对封后仪式的描述,“册后”环节的排场十分隆重,在前一天就要开始准备,动用各种人员、车马、器物,到时候什么人站在什么方位都有详细规定。册后使者到来后,宫内各级女官侍立在皇后左右,帮皇后穿戴整齐,然后一起来到庭中面见使者。女官分别替皇后跪取册书、宝绶,然后皇后跪拜,接受册书。接着皇后升坐,接受后宫各级女子的拜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