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原内陆的太极名手陈小旺,据说得道开悟,是在面对大海时——“潮汐的秘密”让他豁然开阔,自此气血双旺,内息生长。
李景林剑人合一,也曾经因为一句话醍醐灌顶,那句话来自宋唯一师父——你就当胳膊长了一截。
李玉琳随孙禄堂习练八卦掌,拿捏不准抖掌发力,孙禄堂将一只狗踢进水池——看了!那狗爬出水池,抖了一个大大的激灵,毛发腾然,水花四溅——李玉琳心中突然开了一扇天窗,透亮!
——内家拳法,奥妙不容易说清楚,结果就憋出以上如是许多奇形怪状的比喻。
少林派武术,脑袋上本来没有“外家拳”这顶高帽,这顶高帽是伴随着“内家拳”的出现而被戴上的。从现有记录看,“内家拳”名称,首见于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节选如下: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
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於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弘。云泉传卢绍岐。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大名鼎鼎、名头极响的黄宗羲,为什么会有心情为一个玩拳技、副总兵级的王征南写墓志铭呢?很简单,因为黄的儿子黄百家是王征南学武的徒弟。黄宗羲的认识是——外家少林拳“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内家武当拳,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黄宗羲儿子黄百家也写了一篇《王征南先生传》,其中有句:
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哇,怪不得金庸笔下的张三丰,最早也是出自少林门内呢。原来张三丰“精于少林”后不满足,开始反着来,于勇猛凶狠快速直取中“从而翻之”,缓慢,内在,圆柔,巧取。
诚如是,这张三丰的反向思维,堪称绝顶聪明。他发明的“内家拳”,实在是世界级的重大发明。
如果说内家拳之前的拳术,是试图把豆子变成干豆、亮豆、辣豆、脆豆、钢豆、飞豆的话,内家拳则是把豆子变成了豆腐,物理和化学的区别呀,同志们。
撰写王征南墓志铭的黄宗羲——包括其子黄百家,熟悉王征南其人是没有问题的,而王征南上面那一串人,他们就未必真正熟悉了,所以一辈一辈上推到张三丰的说法是否靠谱,张三丰是不是真的发明了内家拳或者太极拳,都是疑问——而且找不见答疑之确切史料。
显然,黄宗羲父子对自己学练的武当内家拳,颇为自豪,自豪之间,不免会贬低了外家少林拳。事实上,所有少林派的武者,都不喜欢这个分法,特别痛恨“内家拳出于外家而胜于外家”的言论。
问题的症结,出在民间关于“外家=少林”、“内家=武当”的认识上,这个认识虽然错误,但貌似约定俗成,任谁也平反不了。
事实上内家外家阴阳一体,互补互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事少林门武术常用口号,足可见少林功夫从来都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达摩老祖著名的《易筋》、《洗髓》二经,俱为禅拳合一内功秘典。哼,倒是你们武当内家派的,见天价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本事出来比划比划!得,又要掐架。
自从国术馆出现了武当门和少林门比武的事情,国术馆内外经常出现内家、外家出处来由、孰优孰劣的辩论。张之江有时候也打着官腔参与辩论——争什么争?内家外家是一家!我不管你是内家还是外家,我只录取赢家!
李景林也发表了意见——外家内家好比一张弓,外家是弓背,内家是弓弦,弓强弦弱,弦强弓弱,均不成体统,必是强弓韧弦,箭矢方能力而远。偏则废,不偏则立,内家外家,岂能舍一留一?
时在江苏国术馆的孙禄堂,经过比较长一段时间的思考,于国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如下:
《论内家外家拳术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无轩轾。
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余之过言也。
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
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
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柔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中智勇备焉。
余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
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一日,山西宋世荣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
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
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
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于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
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
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
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
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