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八摸--太极解密 武林寻踪》
第33节

作者: 动动动动动动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根据精武会实际操办者之一陈公哲在《精武会五十年》的回忆文章,说霍元甲原来患有咯血病,经常会发作,日本人卖药给霍元甲,说是可以医治咯血、治愈肺病。霍元甲相信了,买来服下之后,病情反而严重了起来,导致不治身亡。
  霍元甲走了,精武门还在,虽然他没有充分享受到精武会的成功和荣耀,但作为精武门的耀眼旗帜和精神领袖,他永远存在。
  1916年4月6日,“精武体操会”易名“上海精武体育会”。1920年,精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成立,仅在上海就设立三个分会。随后,精武会“五特使”下南洋,东南亚精武分会纷纷建立。1921年,成立“中央精武体育会”,姚蟾伯、陈铁笙、陈公哲任会长,对世界各地精武体育会实行统一管理。
  1922年11月,精武会组建盛大代表团,北上天津,祭拜霍元甲,宣传精武精神,并希望把精武会的旗帜插在“精武始祖”霍元甲的家乡,虽然一时热闹异常,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一大原因是天津已经有了中华武士会的组织。
  1927年9月,精武体育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精武画报》记载,全球分会共49个,参加过学习的会员超过了30万之众。

  同年,陈公哲等人上书南京国民政府,要求成立“国立精武会”,可惜,正赶上张之江要求成立“中央国术馆”。国立精武会,中央国术馆,两块牌子其实玩的都是中国武术。二者冲突,张之江一系来头大,中央政府批准的是中央国术馆。不仅如此,国术馆还雄心勃勃,准备吞并精武会。但精武会毕竟是“老前辈”,自居根深叶茂,而且当时正值事业蓬勃期,遂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霍二代最有名的是霍东阁,其武艺虽未及乃父登峰造极,但他除了拳法出众,亦多才多艺,喜国学,能书画,还自己制造过“会飞”的自行车,1956年病逝于印度尼西亚。在精武会前几十年的运作发展中,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三位很关键,他们都是霍元甲的弟子,重要的都是实业家,有钱,有头脑,有爱国责任感。
  其他人比如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儿子霍东阁、霍寿嵩,弟子刘振声、陈铁笙、陈十超、张文达等人,都是精武门开展业务运作的骨干力量。由于精武会灵活简便的准商业运作模式,长期运用比较先进的管理教学理念,亦有傲人的业绩支撑——最早收女学生练武、最早开运动会、最早拍摄武术电影、最早以武术为名组团出国访问、最早在外国办会……
  历史总是善于开玩笑,很多年后,陈公哲回忆精武门历史,说假如精武会真成了“国立精武”,恐怕坚持不了几年,一定走上国术馆兴也忽焉、亡也忽焉的老路。而保持了民间组织特色的精武会,一直没有消亡。虽然解放后“文丨革丨”期间大陆精武门一度陷入沉寂。但火种未熄。
  1990年6月30日,在霍元甲的故乡小南河,“迟到”的“天津精武体育会”宣告成立,这一天,距离霍元甲去世整整80年。

  萧汝霖曾经采访农劲荪,听其细讲霍元甲其人其事,后撰文一篇《大侠霍元甲传》,其中有句曰:
  宣城农劲荪君,为余道霍公平生。好任侠,重然诺,济人如不及,誉人如不足。有德於人,终身不伐。负绝技二十年,不骄不馁,未尝败衄。之精武会,睹其遗像,质朴如村农老圃。想像其为人,盖笃厚君子也。
  日期:2016-03-19 09:44:00
  ●●●●
  章八 中华武士会
  1.土洋之争
  有句顶混蛋的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举糟蹋了两个好东西。
  在介绍中华武士会之前,插播一段文化新闻。1932年8月刘长春“单刀赴会”洛杉矶,预赛即遭淘汰。因为它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处丨女丨秀”,颇是引起了一些文化人思想涟漪。自然有人嘚嘚——正在被某群国人积极引进的西方“体育运动”,未必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也未必样样东西唯西方马首是瞻。
  《大公报》是份名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以标榜“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主义”,而成为敢于主持正义、为民立言、报格高尚、严于律己的口碑之报,当时的“天津三件宝”指的就是永久、南开、大公报,“老三件宝”则指——鼓楼、炮台、铃铛阁。刘长春失利消息传来,报社立刻出台了社评《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内容很是慷慨激昂——“请使刘长春为最初的,同时为最后的参加奥林匹克者。”“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请自中国文化之丰富遗产中,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道。”“一切学校,宜教授拳棒。”“希望体育界变更心理,由土体育求真正出路,使丰富的中国文化,发出灿烂之光。”

  这《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满族人英敛之,原本也是练武之人,后弃武从文。他对这篇社论如何评价不得而知。但社论的论点不似寻常左右逢源的那种,而是干脆直接——咱中国有武术,甭拿西方体育当回事!

  社论一出,即引发体育史上一场著名“土洋体育之争”。其后一个星期,热爱中国武术、正力倡全民国术化的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马上跳出来支持社论观点,并亲自撰写了《致天津大公报社函》,函中写道:
  国术之用,不仅健身强种,且可拒寇御侮,既合生理卫生,又极经济便利,不拘性别老幼,不限时间空间,富美感,饶兴趣,锻炼甚便,普及亦易。
  张之江的观点,就是中国学校一定要设立国术课,这还不够,最好是普及全民,以国术为全民体育运动的中心内容。北平师范大学体育教授、“海龟”谢似颜,跳出来指责社论内容“闭门造车”、“一塌糊涂”,并讥讽“丹田还气、太阴少阴一派儿话”,嘲笑所谓国术“至今多数操在一帮没受过科学洗礼、甚至目不识丁的人手里”。
  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吴蕴瑞,则持“中和”之论,分析土体育和洋体育各有优点,闭关主义和开放主义均不可取。
  1935年1月,王新命、何炳松、萨孟武等十位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发表后反响甚大,以至于形成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这次运动中“土洋体育话题”又成为论战重要话题之一。教授们的观点是盲目的洋体育化不好,简单的土体育化也有问题,应科学研究后再行取舍。
  重庆人程登科首次做出了“发展民族体育”的提法,并得到河北人王健吾的称赞——吾道不孤!复兴中华民族体育,反对体育侵略!
  随着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侵华,这些文化人面对世界巨变、试图厘清的一个个文化命题,似乎都没结出什么完美像样的定论,这一点同当时“新文化运动”差相仿佛。
  当时所谓“西方体育”,其实也不是完整一块,主要有德日“体操体系”和欧美“运动体系”。只可惜,中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术体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