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4-14 18:55:27
龙虎之争
(17)
名臣杨阜也用武王伐纣的故事,另加《左传》谋略。指出大军被大雨阻隔停留在艰险的崇山峻岭之中,已经有很多天了。转运粮草很艰辛,负荷重,费用特多,如果不能提供后继,一定事与愿违。进退不得,不是用兵之道。
他还以国内的自然灾害道出今年歉收,百姓饥苦的现状。并建议政府应发布告示,减少宫庭中食物和衣服的花销,技巧珍玩之物,都可以免掉,用节俭补缺军用不足。
华歆、杨阜等言辞真挚、恳切,深深的打动了曹叡。
曹叡审时度势,放下了面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了撤军。接到皇帝撤军命令后,曹真只得受诏撤退。
多日在雨水、泥泞、饥饿、疾病中的折腾,曹真与他的士兵已完全失去了出征时那副雄赳赳,气昂昂的神采。
只有破败的甲胄、撕裂的旌旗,以及伤口化脓腐烂的兵士,蓬头垢面的向着来时的路漫漫走去。
曹真的心里有千万个不甘心。的确,一直作为曹魏西北兵团司令的他征战无数,何时有过如此不堪的心境。
率败军还朝,对自尊心极强的曹真而言,冰与火的煎熬在冲击着他的身心。疆场立功已成可怕的噩梦,接下来的将会怎样的狂风暴雨,他无法预料,包括他自己还能活多久,都是茫茫的未知。
日期:2016-04-14 18:56:50
龙虎之争
(18)
就这样,曹魏帝国对蜀汉第一次有针对性的大举进攻无功结束,悬在诸葛亮和他身后国家头上的利剑被解除,这场来自外部的危机终于成功化解。
战争结束了,结局伤了一方,乐坏了另一方。可真正受害的,不是哪一个国家,而是那些命如蝼蚁般的芸芸苍生。
作为三方势力中最弱小的蜀国,此次取得了防守反击战争的胜利,躲过了一劫。是因为蜀汉众志成城,也是得到了老天的眷顾。
魏军退兵后,蜀地善良的百姓翘首以盼一份儿稳定的生活,整个国家都需要一场冷静的反省,而诸葛亮又是怎么想的呢?
公元231年春,自卫反击战争取得胜利不到半年的蜀汉帝国,决定再一次北伐。这对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但诸葛亮北伐之志坚定,更有先帝遗愿大旗扛在肩头。北伐不在是可行与否的争论,而是必须执行的军命。
在诸葛亮看来,魏军新败,参与进攻的关中机动兵团没有一年半载是无法恢复强悍战力的;而蜀军刚刚取得胜利,士气旺盛;加之熟悉关中和陇右情况的曹真病重,以及东吴对曹魏的牵制。诸葛亮认为这是向魏国发动北伐的绝佳时机。
日期:2016-04-18 19:49:19
龙虎之争
(19)
蜀汉帝国出奇的安静,几乎没有第二种声音。
诸葛亮为帝国制定的宏伟计划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新一轮的战火即将出现,那些生活在魏蜀两国边境地区的人民将要再次饱受战争带给他们的伤害。
历史里充满了血腥,战争是多么无情。人民大众创造了历史,却要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来继续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行。
后人无法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像稻草一样生活在朴实无华的大地上,命运随着人为的恶风随波逐流。他们像蝼蚁一样用勤劳垒起文明的天国,而生命却被极少数人践踏,只能用残存的呼吸维持,临界于地狱之门。
讽刺的是,那些动不动打着一切为民众的幌子,自己肆意挑起战火的少数人。却成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之人。
历史究竟是怎么了?
提起中国史,很多人对于汉末三国的故事几乎达到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捧。各种戏文、说书中的人物在这段真实历史之后被世人无数次的美化、丑化。罗贯中《三国演义》问世后,这段往事几乎成为五千年历史中流传度最深、最广的。
日期:2016-04-18 19:50:16
龙虎之争
(20)
也是,所谓群雄并起,英雄辈出,打打杀杀快意恩仇。不论从感官还是内心深处的确能给人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但本人却由衷的感到可悲!可叹!
可叹!那些用无数白骨筑起的功名与王冠;可悲!那些历史中最为嗜血的桥段,竟然都是我最钟爱的伟人所为。
无奈,当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已经成为事实,作为千百年后只能从文字中旁观这场战争的我来说,除了宣泄式的评头论足两句,还能做些什么呢?
因此,将目光回撤,言归正传吧!
曹魏帝国在讨伐蜀国的战争中失利后,从整个局面而言对自身是极为不利的。大军耗费甚巨,最终却无功而返的结局,对上到皇帝曹叡,下到底层的军士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沉重打击。
一直力主讨伐蜀国,最终成为伐蜀大军统帅的曹真,在征战无果,全军失利的重压之下一病不起,生命几乎已到灯枯油尽。
整个曹魏帝国弥漫着一种浓烈的失败主义情绪,似乎已经忘记了也曾拒蜀军于国门之外,挫败吴国数次北望的狼子野心。更忘了西北守备薄弱,镇守大将没有确定,蜀汉极有可能犯境的危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