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杀人事件》
第51节

作者: 太和君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小年把早餐放下,对程浩说道:“我开始接触他的时候,确实很难以理解他的一些古怪行为。用常人看起来奇怪的方式搭配早餐,这其实还算是好的。我觉得阿华是个很仇视新潮的人,凡是顺着潮流的新鲜事物,他一概拒绝。比如他之前倒过水货手机,阿华也只把手机这东西当作玩具,当作赚钱的工具,平时一律是关机状态,因为他根本就不喜欢,甚至在我面前摔掉过几部手机,看得出他是相当的仇恨。”

  “那他平时喜欢些什么?总该有些东西能让他感到乐趣的吧?”
  “阿华做得最久的买卖就是古玩生意了……这也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古玩生意?”程浩说道,“这么说来,他是个很传统的人。”
  “是,他曾经说过,如果可以摆脱现实的物质需求,他会一个人到山里去生活。过着没有电的日子,喝山里的泉水,自己生火度日。”小年说道。

  “过着没有电的日子,喝山里的泉水,自己生火度日。”程浩自语道,“又是电、水和火……也许这正是他对契丹传统的文明产生莫名依恋的原因吧。”
  小年吃了两口就不吃了,把早餐的塑料袋系上。
  对于阿华,他是紧张、失望这两种情绪的叠加,他脑袋里如同一锅浆糊,不愿再去想任何有关阿华的事情。如果可以的话,他根本不想再继续跟随警方调查阿华的下落,对于父母的事情,他也没了最初那份迫切的渴望。
  程浩这时把广播打开,交通台循环播报了轨道交通公司最新的一条消息:“由于供电安全原因,原定于今早恢复的二号线继续推迟,请市民关注官方的实时消息更新。一旦供电安全的隐患排除,二号线将迅速恢复通行。”
  程浩知道二号线复通的继续推迟,并不是因为所谓的“供电安全”的原因,而是由于阿华即将实施第三桩案子的缘故。如果说“火”将会是他采取的手段,那么这将对沿线附近以及马场西路街区的人员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是灭顶之灾。
  日期:2016-06-03 19:37:00

  七点三十分刚过,程浩的警车就转进了马场西路。
  这条街,连同周边大大小小的总共二十条路,已经全部被警方封闭。
  程浩开着警车,所以允许进入这一片地区。
  街上空无一人。关停了几日的店铺大门上仿佛生了一层厚厚的锈迹,居民和商家总共十几万人被全部疏散,这条街不仅肮脏、恶臭,而且显得萧条、破败。曾经这条被誉为“寺江名片”、“高档消费地”的街道,此刻全然没了傲人的影子,简直如同电影中世界末日之前的场景。
  程浩把车停好,却听到远处传来的打闹声。
  原来是某家媒体的记者偷偷地潜入了被警方隔离的区域,然后被民警抓到。程浩这才注意到,各路媒体记者今晨又卷土重来,只是他们的位置被挪到了距离地铁口三十米之外的地方。有时想想,记者这个职业真是不容易,要把最新的消息传给公众,就得像战地记者一样冲在第一线。
  而《寺江都市生活》这家曾经不入流的小报社的阵营,仍旧是最为庞大的。
  他们作为此次案件报道的“主力”,一直派驻记者在此,即便雨最大的那天,仍旧“兢兢业业”、“坚守岗位”。程浩看到了《寺江都市生活》这次报道的功臣——常娟。这个女人看起来极为刁钻,确实她是个非常难搞的人,曾经在派出所对程浩的访问,她一直保持凌厉的问话态势,让程浩几度陷入难堪、尴尬的境地。
  程浩边走边观察,这时和小年来到了地铁口,他们走了进去。
  所长此时已忙得焦头烂额,如同一场国际盛大庆典即将开始之前的司仪。
  这场攻防战一触即发,阿华凭自己过人的才智以一敌众,当然警方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所长说,如果不能打赢这场仗,他自己也没脸活在这个世界上。寺江警方的所有参与人员,也将感到一败涂地。而以寺江为荣的人们,他们的荣耀感将会被失望的情绪所抛弃。这种压力足已压毁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城市。
  蔡教授已经来了,听说他凌晨四点钟就到了这里。他正在整理刘信义的资料。
  看到程浩和小年到来,他问道:“程浩,怎么样了?”

  程浩自然明白蔡教授的意图,他问的是关于“地点”,有没有什么新的考量。
  “还没有。”程浩深深地叹了口长气,“您那边怎么样了?”
  “还是老样子。”蔡教授拍拍那摞厚厚的纸,“这是刘信义的所有资料,也是阿华接触过的有关契丹的最全的资料,一定会有些关于地点的蛛丝马迹”蔡教授分析道,“阿华对于地点的选择,自然一定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就像他考虑作案时间那样。心理偏执的人,一般都会这么做。只不过,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程浩明白这些资料的价值所在。但资料中很多都是古文,程浩连读都读不通畅,又怎么能理解。说实话,程浩其实有些佩服阿华这个人,他的智慧和才华在案子中表现得极度完美。
  但程浩也知道,这是一种犯忌讳的想法,因为佩服一个杀人犯作案的才华,于情于理都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程浩立即从箱子中拿了些资料出来,好让自己打消这种怪异的崇拜感。

  地点?——他边说边在白纸上绘制出之前两期案子的作案地点平面图,并未发现任何不妥的地方,毕竟二号线和十三号线呈近乎十字相交。死者死亡的地点在隧道内,这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就像在一口井附近实施犯罪,杀人犯多半会把尸体抛进井里,而不会千里迢迢把尸体运到海边的沙子里埋起来一样。
  而这附近可选择的作案地点,如果仍旧按前两桩命案来推测的话,也仅仅只有二号线和十三号线了,而这两处早已被警方严密监控。周边的其他地方,商场的几乎每一层,甚至洗手间,也都安排了警力。居民住户的楼下,更是早已拉上了警戒线,即便飞出只麻雀,都会被警方盯半天,更别说实施杀人了。
  程浩仍旧在琢磨,只是他渐渐把考虑的方向从“地点”转移到“手段”上来。
  阿华作案的各个要素中,“时间”已被破解、“地点”尚未明确、“手段”知道了使用火这种自然物质,“目的”只能等抓到阿华之后才会水落石出。所以,“手段”显然是个更好的突破口——即便是“火”,也必须有其来源。
  “程浩,你在想什么?”蔡教授侧过头问道。
  “我在想‘手段’这个要素,也许是个突破口。”
  “火?”
  “是的,前两桩命案阿华都将地铁隧道作为实施杀害的地点,这第三桩命案估计很难在地铁隧道里执行,因为能安排人手的地方都已经安排了大量的人员。但我们似乎走向了一个死胡同,就像大禹治水的故事一样,大禹时代之前的人们总是想办法堵住所有的口子,但问题却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所长安排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已知的可能藏匿的地点,却没有遵循某种‘阿华式’的逻辑。”

  “‘阿华式’的逻辑?”蔡教授思考一阵,破口而出,“还是契丹!”
  “对!所以‘手段’必然是个突破口。”程浩把头转向身后默默不语的小年,“我记得小年刚跟我说,阿华是个很仇视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人。联系到之前两桩案子所使用的电网和水管……所以在地下可能实施犯罪的,还有另外一个现代文明的标志。他要将这些代表着新式生活的东西,彻底毁灭。”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说的是天然气!”蔡教授把资料扔到箱子里,“这样的话,这片街区岂不是很危险!如果燃气管道发生爆炸,甚至连全城百姓都会受到牵连。到时候可就不是单纯的一桩命案了,那会变成一场极度可怕的恐怖袭击!”
  “教授,您先冷静下来。”程浩小声说道,“好在附近的十几万居民已经撤离到安全地带了。”程浩凑近蔡教授的耳畔,“现在这个时候,就算我们发现了什么,也不好声张出去,因为这会将全城上下的所有人本已经饱和的恐惧,继续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我们只能在阿华实施犯罪之前将他作案的地点找到,解救人质和全城民众。”
  “我知道……”蔡教授十分紧张,他的声音很低。
  “我这就让所长通知燃气公司,暂时断掉这一片区域的供气。”
  程浩小跑到所长那边,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了所长。
  所长立即派人联系燃气公司,并让燃气公司派遣了解管道设置的施工人员过来。

  但情况不容乐观的是,管道公司说即便将燃气暂停供应,完全排干净这一片区域地下管道中的天然气,至少需要五个小时的时间。在排净天然气的这段时间里,即便有一点火星,也会引发爆燃的情况。
  而现在,已经九点钟了,所长要求管道公司立即开始作业,尽量将险情控制到最小。
  确实,已经九点钟了——久违的太阳已经基本将湿湿的路面晒干,燥热感慢慢地升腾起来。此时的温度是35度,温度在不断攀升。中午十二点,将是寺江接受太阳光照最多的时候,与传统的祭祀完全契合,那必然是阿华实施犯罪的最好时机。
  程浩从电脑上将燃气公司发来的管道图打印下来,地下只有一条主管道。而这条管道的布局,并不与二号线和十三号线的隧道平行,而是与两条线相交。并且,这种相交的方式十分奇特,程浩这时将电网和水管的两张图打印下来,将三张图比较着看。
  他,似乎看出了玄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