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16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样来看,这大型的墓葬极有可能是良渚大型部落联盟首领的王陵,在良渚时代,极有可能在这一带已经产生了一个王国的雏形,存在着<良渚王>这样一个人物。
  日期:2015-06-08 18:18:16
  7.解读良渚
  在中土的上古传说中,曾有过大禹治水,结果跑到会稽来召集接见江浙各个部落酋长的故事。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夏部落即便再强大,即便是中原地区超级部落联盟的领袖,那么无法跋山涉水穿过未臣服的部落领地,来到江浙。而带上足够号令江浙群部落的兵力跋涉那么远的距离而来,更加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会稽号令江浙群越的大禹,是不可能是中原夏部落首领的那位大禹。或许当时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人,能够在会稽号令群越,但不是夏禹,而是那位后来躺在良渚最大王陵中的那个人。时间久远,以讹传讹,加上最后中土统一为一个政权,大皇汉情节泛滥之后,人民会下意识的把江浙地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往到处流窜治水的大禹身上联系。
  那么这位良渚之王究竟是传说中的哪一位人物呢。

  有很大的可能是传说中三皇之一的天皇氏。传说天皇成鸠氏手执玉笏,而在良渚大型古墓中发现的墓主人很巧合的手执类似的玉器。如果中原地区和古越人有充分的交流的话,那么这个手执玉器的习惯极有可能是越地传过去的风俗,影响到了后世,成为后世中原帝王手执玉笏习惯的来源。
  还有一个疑问,如果确定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是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才出现的话,那么,良渚中心地区文化的规模显然已经率先超越夏部落的文化规模了。
  何以古越人能拥有这么大规模的城址,这么大规模的陵墓和祭坛,甚至何以能留下长达十多公里的塘山土垣遗址。
  这些大规模的工程不仅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也需要大量的脱离农业的工商业人口来维系这样的文化,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工商业人口和贸易的话,建造这么大的城市纯属脑子抽风,而脑子抽风的部落首领是不可能成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的。
  同时代的中原文化在其他方面并不落后于良渚,单单在大型的工程和大型的城市上落后于江浙之地。其中的奥妙在于两个字,交通。
  在上古时代,车轮发明之前,人们无论是行走还是搬运,只能依靠双脚,在发明车轮之后,因为车载能力的问题,道路维护的问题,远途的行走也比较困难。但是在水系纵横且水流平缓的江南地区就大不一样了,这里早就可以利用舟船作为代步工具,而水土流失不严重的上古时期,水道就是天然的通衢,还不用费力维护,所以江南地区的在交通上占了极大的优势。
  可以说在良渚时代,古越人拥有了未来商周时代的交通水平,因而良渚地区的部落首领才有能力凭借水路和舟船的力量,调动大量的集中的人口来完成大规模的工程,而方便的水路交通也能够保障远方的居民可以长途贩运和购买物品,来维持大的城市的存在。
  然而良渚文明在距今4000年左右,突然悄无声息般的消失了,考古的地质层也悄然的变成了反而在文化上倒退的马桥文化。原因何在。
  距今5000年前,气候适宜期结束,大东亚地区一个小的冰期到来,这是全新世的第一个小冰期。海平面因此退缩,良渚文化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就分布在今天的太湖以东的苏淞沪一带。这第一个小冰期,结合当时中原地区存在的尧舜圣王的传说,寒山将其称作尧舜小冰期。

  尧舜小冰期在距今4100年左右结束,又一个温暖期到来,因为这段温暖期正处在传说中的夏部落称霸中原和已被考古证实了的商文明时代,所以这个温暖期又被称作夏商温暖期。
  夏商温暖期恰好在良渚文化的晚期到来,平均气温逐渐飙升到<气候适宜期>的温度,比现代均温高2~3度,降水充沛,同时沿海又发生海进现象,海平面比今天高2米有余。浩浩的海潮淹没了良渚文化大部分的土地,原有的文化被海水淹没,良渚人迁离故土,前往山区或他乡新土。
  考古证实了这一点,在良渚文化的地层至上,分布着一层淤泥层或泥碳层,这显然是被大水淹没之后留下的痕迹。
  人类的文化<或文明>终究扛不过自然的威力,能够与中原夏部落文化一较高下的良渚文化,就这样消失在茫茫海水之中。
  日期:2015-06-09 18:27:40
  8.<文明>失落后的马桥时代
  4000年前左右,良渚文化从江浙的这两个平原上消失掉了,一直到五六百年后,残缺的太湖平原才又出现了文化的痕迹。

  这个文化以良渚文化中就有的马桥遗址命名为马桥文化,从距今3400年左右才出现,这已经是中原地区商王国称霸中原的时代的中期,一直延续到3100年前左右,这已经是西周时代即将到来的时期,继承马桥文化的是周国王室带来的周文化和未来的吴王国。
  马桥在良渚时代就是一个氏族的居住地,时隔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到出来的时间,居然又有新的氏族准确无误的定居在马桥遗址这个地方了,这是因为马桥很有魅力,就是能吸引人来这里定居么?难道周边十几公里或者更远就不适合定居么?
  然而马桥时代的马桥遗址和良渚时代的马桥遗址几乎重叠在一起,这是多么的巧合啊。
  排除巧合的因素,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海进而迁离马桥的古越人氏族,在马桥重新形成陆地时,又准确无误的找回来了。
  他们重新回归故土,也带回了残缺不全的良渚文化的遗留。
  他们的陶器中有三分之一是灰陶和黑衣灰陶、黄衣灰陶,采用的制陶方法是轮制。然而另外却有四分之一的陶器是原始的夹砂陶,而且纹饰退回到了最原始的绳纹。不过也有新出现的印纹陶器,占到41%的比例,这似乎是受到这个时代的岭南地区的印纹陶文化的影响。
  马桥文化因为与良渚文化断代很久,渐渐地失落了良渚时代的文化,在陶器上倒退了好几个档次,玉器这样的<奢侈>文化更加是没有的了。
  不过在工具上,马桥文化倒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各种精致的新石器之外,马桥人还使用铜制造的刀、凿和箭镞,显然已经进入了銅石并用的时代。不过值得疑问的是,马桥人的铜制品究竟是通过交易得来的,还是自己冶炼制造的,因为在马桥文化中似乎并没有发现冶炼铜的作坊和铸铜的工具。
  就这样,马桥人在太湖平原又生活了<一个唐朝>的时间,迎来了周国的王子周泰伯,后来一起奔入了勾吴王国的文明时代。
  那是后话了。

  日期:2015-06-10 18:41:31
  <5>新石器时代之辽西
  1.兴隆洼时代
  人类有一种特性叫做矿石崇拜,就像儿时的伙伴们和本寒山,与生俱来的拥有喜欢精美的石头的本能,捡到自认为好的石头,会拿回家当宝一样藏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