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24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们的陶器也是非常原始,处在陶器的发端状态。质地是夹砂陶,而且还分成了粗砂和细砂,粗砂陶的比例非常大,陶色也是最原始的灰褐色和红褐色,而且表面颜色斑驳不一,质地疏松,体现了烧制火候比较低。
  制作方法还存在疑问,因为表面出现了片状的脱落,可以推测是原始的泥条贴筑法。另外陶器的纹饰和器型也比较简单。大多数陶器是素面,少量的纹饰是简单的堆纹和压印纹。器型全部是平底器,没有发现圜底陶器,常见的器型是平底直腹盆,类似于盆但又不是盆,是盆罐之间的一种原始器型。
  他们的骨器制作倒是比较精良,磨制的都比较光亮,器型有骨锥、骨针、鱼鳔、骨笄和骨鲠石刀,但没有发现箭头,说明他们的时代渔猎中比较偏向于渔。
  除了渔猎以外,这个时代也产生了北方最原始的农业,石器中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体现了他们的生活与农业的密切关系。而南庄头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的粟则进一步确认了这个时代的原史农业。
  在南庄头遗址中同样还发现了狗和猪的骨骼,它们的颌骨都比野生猪和狼短,但又比现代的家猪和狗长,说明还正处在半驯化状态。
  与此同时代的,陇西已经出现了前大地湾文化,江浙已经出现了上山文化,两湖地区处在彭头山时代的前页。对比而言,无论是原始的陶器还是最原始的新石器,还是原始农业的产生,几个地区都处在几乎相同的水平。
  然而在东胡林、南庄头这些遗址的时代之前,冀中北和晋北地区正好有基础中石器时代的遗存。记得在前文<北方地区的中石器文化>一篇中简单聊到,晋北冀中北的虎头梁、神泉堡文化,很有可能是朔州峙峪遗址和北京山顶洞遗址相互交流产生的中石器文化,而他们都有极大的可能是夷人部落创造的文化。
  然而在这些遗址中并没有发现陶器和原始农业的痕迹,而东胡林、南庄头等遗址与它们的距离十分接近,年代也几乎是紧随其后,这不禁让寒山怀疑,前后两个时代是下启上承的两个连贯的时代。夷人部落的生存能力足够摆脱晋北冀北的山地后,他们发展到冀中地区,发展出了一系列最原始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然而这个时代,冀中地区的一系列新石器遗址考古的结果并不丰富,无法判定他们是否属于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因而这个时代也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姑且称之为<南庄头文化时代>吧。不过紧随其后,在8000多年前,冀中的南侧就绽开了两朵鲜艳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之花,那就是它的北面——燕山北麓的兴隆洼文化和它的南面——冀南豫北平原的磁山文化。
  仅仅是猜测,这两个文化极有可能和之前的一系列遗址连上脉络。也就是说,朔州峙峪文化和北京山顶洞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虎头梁—神泉堡文化,而随之后者又影响到冀中地区的夷人部落,形成了1万年前左右的南庄头文化,南庄头的一系列文化又向南北分别发展,形成了大辽西的兴隆洼文化和冀南豫北的磁山文化。
  日期:2015-06-19 22:06:03
  2.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在今天的冀南豫北一带,以历史上的赵都邯郸为中心,并且这一文化的命名也是以邯郸武安县境内发现的磁山遗址命名的。它的年代大体上从8000年前左右开始,延续到7000年左右。
  这一时代的陶器有了明显的进步。南庄头时代的夹砂陶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夹砂陶加泥质陶,陶色也变成了红陶。依然还是手制,虽然质地上还很粗糙,纹饰也是以素面为主,绳纹、编织纹等原始陶纹为辅,但是器型要丰富的多了。
  比如圜底钵、三足钵、钵形鼎、椭圆形的陶壶,在这个时代都出现了。
  石器上,磨制石器的比例也增多了,石镰、石斧、石铲、石刀都已经是磨制的了。
  比较值得一说的是这个时代的农业发现。仅仅在磁山一个遗址中就发现了189个存放粮食的地窖,根据在地窖中发掘的炭化粟子的体积合计数据推测,新鲜的粟米居然达到了10万斤之多。不知道当时的磁山人是因为什么而放弃这块生存之地的,甚至来不及带走他们的粮食。

  在粮窖里面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猪的整骸,究竟为什么磁山人要将猪陪葬在这里,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但通过这个现象,可以让我们窥见磁山人时代原始农业的发达,以及养猪业的兴盛。他们的石铲已经可以证明磁山人过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了。
  他们的房屋和整个北方的早期房屋一样,都是半地穴式的。不过磁山人的房屋主要比例都是圆形攒尖顶的。在他们屋内遗址的土块上,发现了粘在上面的席纹,这些席纹和近代乡村用芦苇编织的戏纹十分相像,可见编织席子这一手工艺术对新石器时代的祖先来说,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事情。
  与磁山文化同时代的,还有中原的裴里岗文化和关中的老官台文化,三者的年代几乎同时,都是距今8000年到7000年左右之间,天生的三个好机油。
  日期:2015-06-20 21:34:49
  3.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似乎是他之前同一地区的沙苑文化的继承者。
  然而1万年前左右的大荔沙苑文化中,并没有发现原始的农业和原始的陶器,只是有细石器的出现,还处在石器的过渡阶段。而后来的老关台湾,在陶器上的一些特征和它同时代的西邻——陇西大地湾文化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这不禁让寒山怀疑,老官台文化是先一步进入汾渭盆地的古羌人在发展成沙苑中石器文化之后,回过头来重新学习已经领先自己的大地湾文化,从而过渡到了老官台文化时代。
  然而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古羌人不是一波一次性迁往东方就不再有所动作的,他们向东的迁徙和向任何方向的迁徙一样,是一波又一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所以,老官台文化是大地湾文化下的部落衍生出来的新部落,也说不定。
  老官台文化时代分成了两个时期,前期是8000年前到7300年前,称作北刘类型时期,后期是7300年前~7000年前,称作北首岭类型时期。
  这种划分主要区分在陶器的发展上。前期的陶器主要还是夹砂陶,陶色也是比较原始的褐色陶和红陶。陶色也不是很均匀,常有斑块。器型和大地湾极为相似,比如三足钵、深腹罐、球腹罐、圈足碗这几类。纹饰上划纹为主,绳纹次之,还有少量的线纹和锥刺纹,纹饰上虽然比较原始,但比大地湾要稍微丰富一些。
  当然,老官台前期和大地湾陶器也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大地湾陶器中会出现口沿做成锯齿状的现象,而在老官台的陶器中几乎没有。这也说明两者陶器异同背后的交流关系和各自的本土性,虽然无法证明两者之间不是同一部落联盟,但考虑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各部落的交流能力和活动范围能力,很多时候适当的差异会被看成不同部落联盟的外在表象。
  老官台文化的后期和大地湾的差别更加大了,质地上出现了泥质陶,其陶色上也有了红陶和少量的白陶、黑陶。泥质陶器大多数都经过打磨,外表光滑发亮,这些都是同时代大地湾文化所没有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