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27节作者:
寒山憶雪 如此广阔的地域下,如此众多的类型,构成了如此磅礴如此壮观的仰韶文化时代,然而到5000年前左右的时候,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类型众多,更加磅礴和壮观的文化将席卷整个大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就要到来了。
日期:2015-06-27 22:03:13
7.后李与北辛
红山文化的源头要追溯到山东、苏北这一带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后李文华。
后李文华主要分布在泰山—沂蒙山系的北侧,除了临淄的后李遗址外,还有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遗址。时间距今8500年到7500年左右,比老官台和磁山稍早,又比河南的贾湖稍迟。
后李文化的房屋建筑和整个北方一样都是半地穴建筑。和中原、陇西的房屋相比,一是形状不限于圆形,方形的房屋也有不少,二是房屋的面积普遍较大,基本上在30~50平米,这一点上和辽西的兴隆洼房屋有的一拼。
他们的陶器是原始的夹砂红褐陶,灰褐陶和红陶数量都比较少。器型上以圜底器为主,平底和尖底的器型比较少见。纹饰也极为罕见,大部分都是素面陶。
他们的遗址中发现很多种类的喜温植物的痕迹,又一次佐证了仰韶温暖期的温暖环境。
他们的生活状态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因为石器上农业的工具不是很多件。但是发现了少量粟子的花粉,推测后李时代的夷人正处在尝试种植粟子的阶段。
持续千年的后李文华在7500年前左右过渡成了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的遗址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除胶东半岛外整个山东和苏北地区,比如滕县的北辛、兖州的王因和西桑园、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二涧村、淮安的青莲岗等遗址。在北辛遗址被发现前,这个文化一度被称作青莲岗文化。
北辛时代的石器已经基本走进了新石器的阶段,除了一些制造石器的石器是简单打制外,其他的石器几乎全部磨制,尤其是耕种所需的石铲,通体磨光。
这个时代的陶器相比后李来说,泥质红陶出现了并且和夹砂陶并驾齐驱,另外黑陶也在这个时代出现了,未来的龙山黑陶文化的源头应当就是来源于北辛的早期黑陶。纹饰上出现了堆纹、划纹和指甲纹。制作方式上依然还是手制,没有发现轮修的痕迹。
陶纺轮的发现说明北辛时代的鲁泗夷人已经进入了穿着布衣的时代了。
这个时代的农业已经确确实实的出现,并成为主要的生活内容。炭化粟颗粒、猪狗和家鸡的骨骼都有发现,陶网坠、鱼镖和石制骨制的箭镞反映了狩猎和捕鱼的比重。
在晚于北辛文化500多年的邻居仰韶文化中,也发现了家鸡的骨骼,一前一后,可以看出家鸡的驯化和饲养在大中原地区的交流传播。
日期:2015-06-29 19:18:32
8.大汶口文化
泰安大汶口遗址的早期还是北辛文化的一个遗址,然而他的大部分时间却属于更加著名的大汶口文化。
从6500年前到4500年前,岁月的跨度和仰韶文化不分伯仲,但始终时间都比仰韶晚四五百年的大汶口文化,在陶器的发展历程上可以分出明显的三个时期。
早期<6500~5500年前>的陶器承接北辛时代,夹砂陶和泥质陶并存,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所不同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慢轮修整的制作工艺,纹饰上也出现了彩陶,由于西邻著名的彩陶文化仰韶已经率先开始了,所以大汶口早期的彩陶有很大的可能得益于仰韶彩陶的影响,而圆点、勾叶、弧线等彩绘纹饰与仰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十分相似,更是证明了这一说法。
中期<5500~4800年前>的陶器出现了一个趋势,泥质的红陶占据的比例明显减少,和夹砂灰陶沦为最少的一类,而夹砂红陶作为炊具的主要材质,保持了它的原先的比例,大量增加的是泥质的黑陶和灰陶。
彩陶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纹饰的种类也远远逊色于西面的邻居。大汶口的古夷人把关注点更多放在了陶器的质地和火候上了,质地细密的灰白陶在这个时代出现了,陶器表面大多没有纹饰,而仅仅加以磨光。
到了晚期<4800~4500年前>,大汶口则彻底与仰韶彩陶文化的影响分道扬镳,彩陶的数量更加减少。在这个基础上,大汶口的制陶方法已经发展到了使用轮制方法来制造大型的陶器,而质地上又进一步,白陶、黄陶乃至于粉陶都出现了,其中尤其发展的是黑陶,磨光的薄胎黑陶已经初步具备了龙山时代黑陶的风采。
这个时代的房屋对比前代,方形的房屋越来越多而圆形的越来越少,依然是半地穴式。面积也略加缩小,从后李时代的30~50平米变化成这个时代的20平米左右,在这背后反应的应当是一个大家庭的单位逐渐再向小家庭单位拆分。房屋的朝向一律向南,这应该与大汶口后期尧舜寒冷期这段时期内寒冷的冬季有关,向南开门避免了北风吹到屋子里面,并且有利于采集冬季的阳光。
这个时代人们的墓葬,在早期墓坑多是东西朝向,逝者头朝东方,只有少量的是南北朝向。早期墓葬是以单人葬为主,合葬大多数是同性合葬。
中期的墓坑出现南北向的现象增多,应当是受到了仰韶文化墓葬风格的影响。这个时期合葬出现了男女合葬,而且占合葬的比例也最大,很多情况下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面朝男性侧身曲肢,这种现象反映出夷人文化和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社会特点,男性在氏族部落社会中的地位比较高,并且在家庭中也占主导地位。
与仰韶文化墓葬的另一个区别是,大汶口古夷人往往使用整猪和狗来陪葬,整猪陪葬的现象在同是古夷人族群的辽西兴隆洼系列中也很常见,这种习俗应该是古夷人比较悠久的一个传统,而不是大汶口受到辽西的影响的缘故。
到了晚期,大汶口合葬中的同性合葬现象消失掉了,和陶器最初受到仰韶彩陶影响而后又与仰韶彩陶分道扬镳一样,大汶口的墓坑方向最终也还是回到了原本的习俗,大多数朝向东方。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墓坑中没有尸体和尸体缺少头颅或肢体的情况,这背后反应的应该是这个时期爆发了大规模而长期的战争,大量的男性在战争中丢掉生命或者身体的一部分,没能找回尸首的自然就出现了没有尸体的墓坑,找回了尸首的往往也是被敌人斩去了头颅,而存活下来的很多也丢掉了肢体的一部分。
晚期墓葬的另一个现象是,少量的墓葬出现了一位男性和多位女性的合葬,这类墓坑中的男性往往拥有较多的随葬品,甚至还拥有原始的木制棺具,随葬的多位女性有可能是战争中俘获的敌对部落的女性,成为墓主人的姬妾或女奴,而这类墓主人则应当是当时的氏族或部落首领了。
晚期的时代正处于距今4800年到4500年之间,这段时期正是大汶口文化的后期,龙山文化席卷整个大中原的前页,也恰恰是仰韶文化的衰落时期。因而寒山怀疑,这一时期的长期战争有可能是大汶口文化下的部落联盟集团和仰韶文化下的部落联盟集团的战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