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28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古史传说中的炎黄蚩尤的对战时期恰好处在这个时期,神一般的吻合,这不禁让寒山继续怀疑,所谓的炎黄蚩尤三方对战,正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战争。
  而之后的龙山文化,并不一定是大汶口部落联盟战胜了仰韶的几个部落联盟,但也无法确定就是仰韶各个集团战胜了大汶口集团。
  这里所能确定的,仅仅就是仰韶文化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同化,而大汶口文化也收到了仰韶文化的反影响,两者不断交合,产生了席卷整个大中原的龙山文化。

  日期:2015-06-30 21:13:43
  9.龙山时代<上>
  前文讲过,仰韶文化的年代是7000年前到5000年前,而龙山时代是4500年前左右开始的,那么中间这500来年,山东以外的大中原是啥情况呢,难道是文化断层。
  非也非也,这段时期,非山东的大中原地区处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代。
  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庙底沟类型向西扩展到了整个关中和陇西,向东扩展到豫中平原,向北扩展到汾河盆地。在这种情况下,当仰韶文化受到大汶口文化的充分影响而向龙山时代过渡时,庙底沟文化分布的地区也就进入了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时代,当然,陇西要除外。

  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典型遗址,既有河南的偃师高崖遗址、郑州林山砦遗址,也有山西的平陆盘南村遗址,陕西的华阴横阵遗址、华县泉护村遗址。
  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陶器介于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之间,既有彩陶文化的遗留,又有黑陶工艺在酝酿。另一个显著的和仰韶时代的区别就是,墓葬向大汶口晚期墓葬特点靠拢,原本的女性厚葬的现象演变成了男女合葬,女子面向男子侧身屈肢,反映了女子氏族部落中女性地位的下降。
  到了4500年前左右,中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共同进入龙山文化的时代。
  实际上,由于距离山东距离远近的关系,不同地区进入龙山时代的时间还不一样,这个问题后文再叙,这里先讲这么广阔地区的文化何以能统一称作龙山文化,也就是说他们文化共同点在哪里。
  在陶器上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地区的陶器普遍走入了一个与彩陶告别的时代,奢华的彩绘和纹饰被普遍性的抛弃,最原始的绳纹、篮纹、堆纹之类的纹饰重新出现,与陇西、辽西不同的是,人们不是保留原本注重质地和火候的红陶、灰陶,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高级的黑陶文化。
  在陶器制作方法上,龙山文化所涵盖的地区也普遍进入了快轮制陶的时代,陶器一律出现器形规整、陶壁厚薄均匀的特点。

  再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地域都出现了玉器文化,寒山无法断定这个时代的大中原玉器文化是来源于正在越过燕山南下的辽西小河沿文化,还是大中原本土发展出来的结果。考虑到辽西玉器文化发端的最早,而且一脉相承越发繁荣,再考虑到大中原在龙山时代之前玉器非常罕见,而到了龙山时代突然海啸式的普及,这不禁让人更加偏向于大中原的玉器文化来源于辽西。
  龙山文化的玉器种类繁多,白玉、青玉、青绿色玉、黄玉、墨玉、绿松石等等,玉石原料主要来自于山东海阳、洛阳白马山和陕北的神木境内,器型有环状、人头形象、玉圭、玉戈、牙璋等等,已经与后世常见的器型很相似了。
  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刻划符号的发现,继贾湖、仰韶之后,龙山时代的刻划符号发现的更多,在大中原搜集的龙山时代的100多片甲骨和2块残玉片上,一共搜集了600多个符号,这些符号的一些偏旁重复出现,笔画和造型与甲骨文非常相似,不熟悉甲骨文的很容易误认为这就是甲骨文。这样初成系统的符号,已然贴近成为文字的标准了,不出意外,极有可能是殷墟甲骨文的前身。
  (寒山曰:感兴趣的小棒友可以自行网搜<龙山骨刻文><昌乐骨刻文>,这里就不上图了。)
  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城市的出现。龙山时代,大中原出现了n多的城市,山东地区的济南章丘的龙山镇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也正是得名于此>,日照两城镇遗址和尧王城遗址、寿光县的边王线遗址、阳谷县的景阳冈遗址,苏北的连云港的藤花落遗址、河南淮阳的平粮台遗址、洛阳登封的王城岗遗址、安阳的后岗遗址、晋西南襄汾县的陶寺遗址等等都发现的古城的遗迹。
  同时代的两湖出现了一个王都雏形的石家河古城,面积120万平米。江浙也出现了一个王都雏形的良渚古城,面积290万平米。与这两座古城相比,大中原的龙山时代古城5万多平米到二三十万平米的古城,规模就显得逊色的多了。不过前文在讲良渚古城时已经谈过,南方河流为古苗人和古越人的船只提供了天然的通衢大道,相比之下北方地区陆路交通要落后的多。交通的便捷与否与能否控制更大范围的地域、集中更多的人力建造大型工程、方便更多的贸易支持城市的维持有着绝对密切的关系。

  所以这个局势下,大中原地区的古城比南方小的可怜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日期:2015-07-01 18:56:44
  10.龙山时代<下>
  然而毕竟地域广阔,分布在各区域的龙山文化不可能完全一样,在更早期的一些局域的文化尚且都能分出一些分支类型来,不同地域的龙山文化就更加有不同之处了。
  大体上,龙山文化可以分成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汾渭盆地龙山文化三种次文化,在次文化之下还分有各种类型,这是后话。
  山东龙山文化在三种文化中独树一帜,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反应在陶器上。山东的陶器器型偏小,多见的是陶杯、高柄杯、陶豆等等,而山东之外的大多数器型偏大,多见大型的缸、罐等等。此外,山东陶器最著名的就是以薄壁著称,加之黑陶质地,形成了著名的山东蛋壳黑陶,这在其他龙山文化中是极度罕见的。而且,在黑陶的比例上,各地也有不同,山东的黑陶比例最大,数量最多,河南的就稍微逊色了,而汾渭盆地干脆是虽有黑陶却以灰陶为主了。在纹饰上,山东黑陶也独具一帜,他们往往在一些黑陶的足柄上作出镂空的纹饰,其它地区中没有这种现象。

  总的来说,山东陶器显示的是精巧秀雅的风格,而其余两者显示的是粗犷大气的风格。
  何以他们的陶器风格差别如此明显。有一种说法是山东地区的木材不如靠近太行山脉和秦岭山脉的河南龙山文化、汾渭龙山文化的木材丰富,所以山东龙山部落选择了更小的器型、更薄的胎壁和镂空方法来让有限的木材将陶器烧制成熟,而河南和汾渭就可以任性的多了。
  这种说法扯淡的很,且不说现在的泰山沂蒙山山区尚且有足够的森林,上古时期人烟稀少,平原地区未开垦的地方都分布着森林,说木材的多少导致黑陶风格的差别纯属扯淡。
  更有可能的是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于大汶口晚期的黑陶文化,黑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成熟了之后自然就是向更加精美去发展。而河南和汾渭两地是继承于仰韶文化的陶器,黑陶是受到大汶口的影响而不是传承,虽然彩绘和纹饰被逐渐被抛弃,但是器型风格上总能传承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