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30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问题出来了,怎么黄帝又是轩辕氏,又是有熊氏,再加上其他的记载,怎么黄帝又是姬姓,又是公孙姓呢?
  而炎帝呢,更加复杂,居然又是神农氏,又是烈山氏,又有魁隗氏、连山氏、朱襄氏等等乱七八糟的称呼?
  前文早就解释了,炎帝黄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大首领<大酋长>的称号,不同的部落酋长都可以替代原先的大酋长而夺取联盟的霸权,所以炎帝黄帝的称号在不同的部落间转移,因此才出现以上的传说错讹的记载。
  矛盾错讹的记载还有更多,有的说炎帝联盟和黄帝联盟对掐,掐完了黄帝集团胜了,再去掐九黎蚩尤集团,又掐赢了。有的说炎帝联盟先和蚩尤掐,没掐赢,于是联合黄帝联盟一起掐蚩尤,掐赢了,最后炎黄联盟再内斗,最后黄帝联盟笑到了最后。
  上文中的说法是,炎帝黄帝都是少典后裔,也就是说炎帝黄帝集团是有血缘关系的部落,都是古羌人,而蚩尤是古夷人,又有说法是古苗人。而另一些记载又说炎黄不是同族人,蚩尤是炎帝联盟的后裔,是某一代炎帝的子孙,在末代炎帝失败后继续号召族人和黄帝联盟对抗[3]……<寒山曰:俺不喜欢拿出一大串书名出来吓人,因而这些说法虽然有根可源但不列出书名,感兴趣的小棒友自行网搜,寒山只能空口承诺自己所列的说法是本着对历史记载负责任的态度有记载可循的>

  总而言之,这些说法是乱七八糟,一笔糊涂账,究竟哪一种说法比较靠谱,我们不妨联系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来进一步探究。
  话说传说中的炎黄蚩尤大混战,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称号被轩辕氏夺取的时代,正是距今4700多年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段。
  这个时代的大中原的状况是,关中、晋西南、豫中西三块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山东苏北是大汶口文化,豫南是处在仰韶朝龙山过渡的下王岗类型文化,豫北也是处在仰韶向龙山过渡的后岗类型文化,更南面的两湖的屈家岭末期,正在走向石家河时代。
  我们不妨把目光往前再放放,之前的漫长的仰韶时代。仰韶时代晚期,豫西、关中、陇西和晋西南的一部分是庙底沟类型,而豫中却是大河村类型,豫南豫北和后来一样。
  我们再不妨看看陇西的仰韶文化,著名的大地湾遗址在晚期成为废墟,西面另一个与仰韶不同的马家窑文化崛起。
  这么前后一对比,东西一联系,情况就了然了。
  在5000年前左右,陇西崛起的马家窑文化挤压大地湾仰韶文化的生存空间,而在4600年前左右,和大地湾仰韶文化属于同一个类型的庙底沟文化已经向东扩展到了豫中,替代了原本的仰韶大河村类型文化。
  寒山在新石器时代的开篇就讲过,同一文化和同一文化类型的背后,往往是关系密切的一个大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甚至是多个交流频繁的部落联盟。按照这个原则,庙底沟文化自然很有可能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了。这个部落联盟在仰韶文化的末期,陇西的一些部落受到西面邻居的威胁,陆续的向关中迁徙,并进一步引发关中豫西的部落向豫中迁徙的大潮。

  这个部落联盟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黄帝联盟。
  那么炎帝联盟又该从何溯起呢,俺们得接着刚刚的话题继续展开。庙地沟文化下的黄帝部落向河南中部迁徙,而原本河南中部的文化类型是大河村类型。大河村类型承接于更早的石固类型,石固类型之前是更早的裴李岗文化。
  俺们都知道,裴李岗文化来源于豫中南的贾湖文化,贾湖属于南方的稻作文化,贾湖文化下的诸部落应该是古苗人的一支。自然而然,贾湖之后的裴李岗、裴李岗之后的石固以及之后的大河村,多少和古苗人有一定的渊源。
  在前文中俺们说过,仰韶文化的豫南豫中俩个分支,很有可能古苗人北迁后受到关中彩陶文化和北方粟作农业影响而产生的文化,但也有可能是关中最早迁入中原的古羌人,带来的彩陶文化和豫中古苗人文化混合后形成的文化。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豫中的仰韶文化和西面的庙底沟明显是不同的类型,他们的差别的背后基本上是不同部落联盟。联系到后来庙底沟类型侵入豫中,大河村类型被消灭这一变化的背后,必然是两个部落联盟背后的长期敌对和厮杀。
  这场长期的厮杀和炎黄之间的战争就吻合了。

  炎帝联盟属于古苗人文化的另一个不算证据的证据是,很多记载都不约而同的说炎帝是牛头人身[4]。在大中土的一系列新石器文化中,比较早的出现被驯化的牛的情况,属于江浙的跨马桥文化和两湖的大溪文化,以及豫中南的贾湖文化。
  寒山前面也说过,在车轮和铁犁牛耕发明之前,驯养牛主要是用来吃的。而这些已经驯养了牛的部落,他们的酋长们自然会想到利用牛的头骨来包装自己的头部,尤其是装饰在头上的牛角,以此来显示酋长的威严。
  这样的话,古苗人部落的酋长头戴牛角盔的形象,被古羌人误以为是牛头人身,就很正常的。或者说,与这些古苗人接触的黄帝联盟的古羌人知道这是牛角牛头骨的帽盔装饰,但是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以讹传讹,最终传成了古苗人的酋长们是牛头人身。
  考虑到这一层因素,炎帝联盟属于古苗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不过前面也讲过了,裴李岗文化不仅有可能是北迁的古苗人学习了北方邻居的文化,也有可能是在黄帝联盟东迁之前更早来到豫中的古羌人学习了古苗人的文化。如果是第二种可能的话,那么传说中早期的炎帝大酋长来源于关中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对蚩尤形象的传说和炎帝有所相似又有所不同,相似的是蚩尤居然也是头生双角,不同的是蚩尤还背生双翅。
  还是那句话,过滤掉神话色彩之后,反应的是远古部落的文化,其实也就是图腾。在众多的传说和一系列不算靠谱但也具有参考价值的记载中,东夷各个部落更多崇拜的是鸟,与夷人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种鸟形的陶器玉器相吻合。也就是说,蚩尤身上反应的不再仅仅是古苗人的牛图腾文化,还有古夷人的鸟图腾文化[5]。
  这背后反应的是,蚩尤有可能是河南境内那些被黄帝联盟击败的古苗部落和受到黄帝联盟威胁的古夷部落所结成的联盟的大酋长。
  所以可能与传说相反的是,炎帝联盟恰恰不是与黄帝联盟结盟对付蚩尤,而是炎帝联盟的残部联合大汶口的古夷人,推举蚩尤为大酋长,共同抵抗黄帝部落。

  然而更加真实的是,苗羌混合的炎帝联盟被古羌人黄帝联盟击败之后,逐渐分化瓦解,一部分部落加入到黄帝联盟之中,而以末代炎帝所在的部落为主的一些部落,则转而联盟大汶口的古夷人,推举的大酋长中有一位也许真的是末代炎帝大酋长的后裔,一起对抗古羌人联盟。
  这也许才是那段时间乱糟糟的三方混战的真相。
  然而最终黄帝联盟真的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笑到了最后了吗?只怕现实又不是如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