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43节作者:
枫昀 日期:2015-12-09 14:15:44
●◎◇◆◇◆◇◆◇◆◎●
~~继续贴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3)李义府的结局
借着武则天立后而飞黄腾达的两位宠臣,一个许敬宗,一个李义府,结局大不相同。许敬宗在宰相岗位上一直干了下去,后来还得到唐高宗的特别礼遇,以其年迈,走路不方便,特令他和李绩两位老臣乘小马出入宫禁。许敬宗最后光荣退休,死后得高宗罢朝三日,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李义府就完全是另一番境遇了。龙朔三年(663年)他被罢官、除名、流放,连带儿子、女婿也一起罢官除名流放。乾封元年,高宗如愿以偿完成了泰山封禅大典,对百官皆有升赏,大赦天下,但是李义府居然不在大赦之列。他因此忧愤而死。
李义府之所以落得这样的结局,固然是因为他修养不够,小人得志便猖狂,但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他触及了皇帝的某种底限。
其实唐高宗对李义府一直相当欣赏,以至于包庇。显庆元年李义府刚被提拔时,受到御史王义方的弹劾,高宗就顶住压力,保了李义府,贬了王义方。显庆二年,给李义府赐爵“河间郡公”。显庆三年李义府与杜正伦两个宰相吵架,高宗把两人同时贬为地方刺史,但李义府贬到普州,在今四川境内,当时属于剑南道,是开发得比较好的一块地方。而杜正伦贬到了横州,在今广西境内,当时属于岭南道,是偏远地区了。李义府在第二年就被高宗召回朝廷,而杜正伦却死在了横州。
李义府重回朝廷,照样官居宰相(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还参与了长孙无忌一案的审理。龙朔元年他因为母丧,丁忧去职,第二年就又重返朝廷,官居“司列太常伯”(即吏部尚书),同东西台三品,还是宰相。李义府在龙朔三年被流放,可是就在这之前几个月,高宗还任命他为右相,让他负责重要的选官事宜。这期间李义府还一直兼任殷王李旦的王府长史。
李义府逐渐引起高宗的不满,可能与百官对他争相巴结有关。按正史记载,李义府为了改葬祖父,动用了很多人脉。关键是一批大大小小的官员愿意为他卖力。三原县令李孝节私自征用民夫和牛车,为李义府的祖父筑坟,昼夜不息,另外七个县的县令也跟着学样。其中高陵县的县令张敬业居然被累死了。到了迁坟那天,李义府搞出了很大的排场,迁葬队伍从灞桥到三原的七十里,延绵不绝,而王公以下都争相给李义府送礼,“武德已来,王公葬送之盛,未始有也。”
其实,单单是生活作风奢侈招摇,不见得是什么大事。高宗本人是比较崇尚朴素节俭的,但他对别人的奢侈尚能宽容。许敬宗在生活方面也很招摇。《新唐书》上说:“敬宗营第舍华僭,至造连楼,使诸妓走马其上,纵酒奏乐自娱。”看看,又是豪宅,又是美女,又是酒宴娱乐,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的可不是啥好榜样。可是人家许敬宗有一点:不跟别的大臣拉帮结派,没有大小官员争相巴结这种事。所以高宗也就不来找他的麻烦。
李义府不同。因为他手上握有选官的权柄,就开始滥用职权了。人家巴结他可能也与他手握这样的实权有关。史书上又说,李义府仗着中宫(武皇后)之势,卖官鬻爵,胡作非为,搞得怨声载道。连高宗都听到了很多抱怨,最后实在忍不住了,把李义府叫来谈话。
《资治通鉴》上对这次谈话写得绘声绘色。高宗一开始非常温和,很照顾他的面子,不直接点他的名,而是拐弯抹角地说:“爱卿的儿子和女婿做事很不谨慎,多为非法。我还在别人那里替你遮掩,爱卿要注意一下哦。”没想到李义府却“勃然变色”,脸红脖子粗地质问:“谁告诉陛下的?”高宗说:“你听我的话就是了,管我从哪里听来的!”李义府居然毫不认错,缓步而去。高宗心里就不高兴了。皇帝一不高兴,李义府的下场很快就到来了。
不过,惹皇帝不高兴不足以成为他罢官的理由。甚至那些卖官鬻爵的流言也还不够分量。那高宗最终是拿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这位宠臣给拉下相位、并且流放了呢?
高宗罢免李义府的诏书流传了下来,我们不妨看看原文。《李义府罢相诏》说:河间郡公李义府,凭着些许小技,不断升官,可是既不称职,品德也不好。他“漏禁中之语,鬻宠授之朝恩;交占候之人,轻朔望之哀礼”,实在有辱衣冠,有亏政道。不过,看在他为朝廷效力多年的份儿上,不忍重罚,就除名流放吧...(原文见附录一)
从这份诏书来看,李义府实在的罪状有两条,一是向外泄露皇帝私下里说过的话,“漏禁中之语,鬻宠授之朝恩”,二是居丧期间结交术士搞占卜,违反礼制,“交占候之人,轻朔望之哀礼。”
这两条罪状的前因后果,在正史上都有交待。先说他结交术士、违反哀礼这件事。按《资治通鉴》,李义府在母亲去世后的居丧期间搞起了迷信活动,结交了一位江湖术士杜元纪,登高望气,想给自己转运,结果反被别人告了一状,说他图谋不轨。
其实所谓私自占卜、图谋不轨这类罪名,都是皇帝统御臣子的法宝,因为尺度非常灵活,全由皇帝掌握,说你没事儿你就没事儿,说你谋反你就等着倒霉吧。当初高阳公主被控谋反,罪状之一就是她夜观星相,而荆王李元景谋反的证据是他梦见手托日月,然后还把这个梦告诉别人。再往前数,唐太宗以谋反罪诛杀功臣张亮,也是因为张亮的一个养子对他说过“弓长之主当别都”的谶语,还有个术士说张亮睡觉时象条龙。
至于“漏禁中之语”,应该与长孙延有关了。长孙延是长孙无忌的孙子,本来被流放,这时得到了高宗的宽赦,回到京城。前面说过徐婕妤的哥哥徐齐聃,曾给高宗提意见,说陛下对老丈人武士彟那么好,却亏待了自己的外祖父齐国公长孙晟。高宗于是把长孙延召回,让他主持齐国公庙的祭祀。
高宗不但把长孙延召回,还准备给他一个官儿做,没想到李义府却趁机从中索贿。他让儿子李津找到长孙延,向他索贿铜钱七百缗(min2),说交了钱就给官儿做。长孙延还真交了这笔钱,于是当上了一个五品官“司津监”,一下子成了中级干部,管理水利。一缗铜钱相当于一千文铜钱,七百缗就是七十万--由此可见长孙家族的根基与实力。
长孙延行贿之事无人追究,但李义府索贿却被一个小官、仓曹参军杨兴颖告发了。结果李义府是这年正月才当上右相,四月份就因此事被捕下狱。高宗这次对他不再姑息,反而雷厉风行地查办,下令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共同审理,刑部官员刘祥道负责,又派司空李绩总监督,给办案官员撑腰。调查下来,证据确凿,高宗便下诏,把李义府和子、婿一起除名、流放。这些人去的地方还不一样,李义府流放到巂州(今四川西昌一带),儿子李津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亚),其余的儿子和女婿流放庭州(今新疆境内)。
其实李义府受到惩处,不光是因为索贿,恐怕主要是因为辜负了皇帝的信任。从罢相诏书的原文来推测,很可能高宗想给长孙延一个官职,事先跟李义府打了招呼,不料李义府反而利用自己消息灵通的便利,“漏禁中之语”,趁机勒索,还把皇帝对长孙延的恩惠揽到了自己头上。高宗对此忍无可忍。
但李义府终究还是个宠臣。虽然乾封元年那次没有赦免他,到几年后的上元元年,还是赦了,李义府的遗孀和儿子们得以回到洛阳。同一年被赦的还有长孙无忌。高宗给长孙舅舅恢复了官爵,陪葬昭陵,又让其孙长孙元翼承袭了赵国公爵位。不过李义府的官爵要等到武则天独自掌政之后才会追加。
附录一:《李义府罢相诏》
右相兼行殷王府长史河间郡公李义府,缘兹小技,累升显地。尘露之益,未表於铨流;公廉之誉,有紊於彝典。漏禁中之语,鬻宠授之朝恩;交占候之人,轻朔望之哀礼。蓄邪黩货,实玷衣冠;稔恶嫉贤,载亏政道。特以任使多年,未忍加其重罚,宜从遐弃,以肃朝伦。可除名,配流巂州。其子太子右司议郎津,专恃权门,罕怀忌惮,**是务,贿赂无厌,交游非所,潜报机密。亦宜明罚,屏迹荒裔,可除名,长流振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