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44节

作者: 枫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12-10 12:53:59
  秋华就没有别的啥想说的咩?:D 好吧,继续贴正文啦。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4)从皇后到天后,一路孤独--01
  从表面上看,武则天自从做了皇后,就一步一步大权在握,先是参决政事,再是二圣临朝,随后又破天荒参加了封禅大典。到上元元年(674年),也就是做皇后十九年之后,她又得了一个辉煌的头衔--天后。
  可是很多人只看到她外在的风光,却无视她所处的险境。
  当年唐太宗手下的一位能臣岑文本,在贞观十八年升官,成了中书令。岑文本不喜反忧,认为是死期将至,对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说:“今日只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问他原因,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这并非做作,实在是一个冷静的智者对权力场的深刻洞察。
  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参政,始终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她一步步攀上高位,可是支撑她的除了一个唐高宗,就只剩她自己了。爬得越高,跌的越重。看看后来的中宗韦皇后、肃宗张皇后、乃至几朝太后郭氏,就知道这些卷入核心政治的后宫女子,风光背后是怎样的危境。
  在唐高宗的朝堂上,针对武皇后的敌意从未消失过。龙朔三年李义府的削职流放,是李义府的失败,也是对武则天的一次打击。李义府倒台之后,大家都欢欣鼓舞,“朝野莫不称庆。”当时还有人开玩笑写了一篇故事,叫做“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还给贴到了大街上。(资治通鉴)
  那时武则天还只是在后宫帮助高宗处理一些政务,尚未正式走到台前。但皇后气场太强,人人都能感觉到她的存在,并深感不安。不管李义府是不是真的算“武党”,反正一般大臣们就是要把这二人归在一起。正史上不断强调,李义府之所以敢那么飞扬跋扈,就是因为有武皇后给他撑腰。这恐怕不仅是后来史官们的意思,也是当时多数大臣的看法。所以朝野上下大肆庆贺李义府的倒台,其实也是对武皇后的一种示威。

  庆贺之余,人们会问一个问题:李义府倒了,武皇后怎样?敏感的大臣们一定会注意到,这一次武皇后并没有出手相救。李义府从下狱到流放,皇后那里似乎一点儿动静也没有。这透露出什么信号呢?是不是说皇后也开始失势了呢?是不是皇帝也对她产生了不满呢?上官仪和他的朋友们大概真是这么想的。
  从龙朔元年春李义府倒台,到麟德元年冬上官仪提出废后,中间大约有一年半光景。这期间还发生了几件事,或许让上官仪受到进一步的鼓舞。其一,皇帝开始重用太子了。龙朔三年冬十月,高宗下诏让太子李弘每五天观摩一次百官奏事,小事就让太子来决定。这等于让李弘开始当副皇帝了,尽管他当时还只有十二岁。皇帝栽培太子,是所有正直的大臣都会点头赞许的一件事。
  第二,高宗在来年,也就是麟德元年,任命了两位新宰相,一是刘祥道,二是窦德玄。窦德玄是个老好人,而刘祥道就不同了。他去年刚刚审过李义府的案子,现在又顶替了李义府空出来的位置,成了右相。刘祥道敢于进谏,给高宗提过好几条关于选官用人的意见,现在获得重用,不是正说明皇帝的思想在转变吗?
  另一方面,大臣们又有新的隐忧。龙朔三年,新修的蓬莱宫(既大明宫)含元殿的落成了,高宗立刻就搬了进去,从此权力中枢就移到了被称为“东内”的蓬莱宫。从物理距离上讲,这个新的内宫离外朝更远了--皇帝离大臣们更远了,离皇后更近了。
  或许就是在这几个原因的交互作用下,上官仪便贸然向武皇后发难。显然,他当时有一种错觉,认为武皇后在高宗那里已经失宠了,之所以还没被废掉,只是因为高宗不忍心而已,那么他只要从旁稍作游说,事情必成。没想到皇帝根本就没有那个意思,没想到结局与他们的预期完全相反。
  上官仪的废后之谋尽管以惨败告终,但武则天和唐高宗也不是胜利者。实际上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一纸废后初稿,终于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让武则天看清了大臣们对她的真实想法。
  垂帘听政,二圣临朝;泰山封禅皇后主持亚献。
  唐高宗说:朕就是要让皇后出来参政。诸位爱卿应该接受这个现实。我告诉你们啊,跟皇后对着干,就是和朕对着干。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武则天说:辅佐皇帝是皇后的神圣职责。母鸡打鸣?我看是你们眼睛有问题,或者你们的脑子有问题。你们自己说说你们到底那里有问题?
  公卿们说:摊上了个怕老婆的皇帝,咋整?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