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来告诉你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秘诀-有问题的尽管问》
第3节

作者: peterbjleeee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2-24 17:34:59
  先还是介绍一点背景知识
  关于营销定位理论的总结
  关于国内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马歇尔的生产均衡理论,我想说的是它有一个存在的前提就是,市场必须充分竞争,这个问题的前提又是所有厂家都在生产同质的和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厂家的产品都可以被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所替代。只有这样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产品的价格才有可能最终接近生产的成本。
  但事实上,除了传统制造业以外,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所有厂家采取的都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就是根据市场细分和定位理论生产和其他厂家不同和有差别的产品。没有厂家还会愚蠢到去开发和生产和其他厂家完全一样的同质产品。
  所以,生产可口可乐并没有什么技术和资本的难度,但你如果要建立一家工厂去生产和可口可乐同质的产品,假如不是自寻短见那也是肯定无法长期生存下去的。
  而且即使在可乐这个产品领域,最后也只有可口可乐和白事可乐两个厂家。而且在美国,就是这两家的产品也不是同质的,在定位上也有区分。如可口可乐定位于”正宗的可乐“,面向的群体是成年人市场,而百事可乐面向的是年轻人,所以,它的口号是”百事新一代“。
  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可乐这种传统的制造领域,也是没有第三家厂商可以长期生存和参与竞争的。
  其实特劳特早已指出:在任何一个成熟的领域最多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厂家和一个第二大的厂家可以长期赢利。即使第三家要想赢利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什么几十家,几百家共同参与竞争了。这个规律在汽车(通用,福特),大型飞机(波音,空客),电脑(惠普,德尔),洗护用品(宝洁,联合利华)领域依然适用。而且现在一个人即使再有钱也不会愚蠢到想要建立一个新厂去和宝洁或联合利华竞争。即使他这样做了,可能也很难成功。
  所以什么市场完全竞争的说法即使在美国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因为这和产品竞争和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直接矛盾。
  所以,垄断可能并不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而是资本积累和垄断的形成都是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发生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心理选择机制的规律就是只愿意要么买同类产品中最正宗最好的产品(如可口可乐),要么买具有反叛精神的第二大产品(百事可乐)。没有人再需要什么第六种,第七种品牌的可乐。
  还有一个消费者心理选择趋势就是越是快速的消费品品牌越多,但一般也不会超过七个(超过7个人人的记忆就很难记住,不信你数一下你能记住的牙膏品牌有几个,即使你记住了七个,你也不可能在一生中把这七个牌子挨着都一个一个用一遍,所以这个领域的厂商最终不会超过七个。
  即使是在这七个之中,真正活得好的(赢保持利)可能也就只有高露洁和佳洁士两家。如果你想牙齿坚固,你就会买高露洁,如果你想口气清新你就会买佳洁士。而你如果牙齿不好,还有龋齿,你是决不会不买高露洁而去买佳洁士的。
  同样,在洗发水市场中,去头皮屑就会买海飞丝,柔顺头发会买飘柔,营养发梢会买潘婷。而决不是相反。这才是企业竞争和产品竞争的实质和真实现状。
  所以我们看到即使是宝洁公司自己出的洗发水也不是同质的,而且也是互相不可替代的。即使你现在就准备去开发一个可以去头皮屑的洗发水,可能成功并保持长期赢利的可能性基本上为0%。因为消费者如果想去头皮屑要柔和一点的可以买海飞丝,要快速高效的可以买西安杨森的采乐,看不出还有多大的必要去买你的新产品。
  消费者心理定位的另外一个规律就是,越是经久耐用的产品生产厂家会越少,品牌也越少,所以,飞机,汽车,电脑每个行业最后只会剩下一个到三个大品牌而决不会还有第四家,第五家大公司可以长期存在。
  而最经久耐用的产品可能就是棺材了,你什么时候看到棺材也有贴上商标卖的。
  由于马克思完全不懂心理学,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简直错得离谱。我们看到垄断的形成和资本的集中完全是消费者心理习惯的自然结果,和资本家的贪婪毫无关系。
  另外,如果由国家来统一组织计划生产,难道国家也会替你想出要开发一种能驱除口臭的牙膏来吗。而且按阶级学说的逻辑,优秀的无产阶级怎么还会有口臭啦,所以由国家计划来开发为民工消除口臭的牙膏是不可想象的(而实际上计划经济时代也从没有这样的产品出来),所以,我们看到什么由国家来计划经济,然后就能做到什么你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理想社会完全就是扯蛋,看来,只有一种产品适合计划那就是棺材,因为只有死人不需要选择,也没有心理偏好,所以才不会再去计较那口棺材的效用到底如何。

日期:2008-2-24 17:46:28
  我们先来看看创业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分析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一个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而成立的商业组织,所以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系统。创业就是要利用市场机会创建这么一个能够不断获取利润的商业系统。
  前面说了经济学说的价值来源于稀缺性。而价值正是利润的基础。创业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垄断和独占地位的商业系统,或者说是创业就是建立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不然企业无法获利和长期生存。
  所以我们研究定位理论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到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什么,以及建立垄断和独占地位的重要性。
  供求关系其实并不总是平衡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可能仍然适用于分析那些依赖于大量生产资料的传统制造业,而对于轻资产运营和大量依赖技术和创意的知识型新经济来说却有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圆满的解释。
  举一个例子,传统制造业以规模优势取胜,而现在那些成功运营的企业更可能采取差异化经营的方式,就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中经营一种独特的产品,即使是同类的产品也是各有特色的。
  根据产品特劳特和里斯的产品定位理论,在任何一个细分行业最后都会形成一大到两个最大的独占经营者,然后就是赢家通吃,如MP3领域的苹果,路由器领域的思科,操作系统领域的微软,芯片领域的INTEL,还有门户网站,即时通讯软件,网络游戏领域也是这样,都可以从中看到这种趋势。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理想的充分竞争市场中,只要一个行业有利润,其他行业的资本就要向这个行业流动,从而产生均衡价格。但实际上,不是制造设备,甚至不是资本,而正是由于有品牌和技术,独特创意这些知识因素的存在,才让资本的随意流动变得非常困难或不可能。
  举个例子,如腾讯的软件应该说从开发上看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找几个学计算机的学生也可以编出一个同样功能的软件来(当初马化腾就是这样做的),甚至还可以编得比它功能更多,更好,但问题是如果这个产品推向市场后,大家会不会放弃腾讯不用,而来用一个更好而且还廉价的新通讯软件。其他如微软,耐克,可口可乐,或思科,苹果的产品等都可以类推。
  所以不是客观的产品质量,成本和价格,而是人们对品牌的主观感受感觉和评价决定了产品的效用和价格。
  可以说今天在任何一个行业中能够长期生存发展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由于这种差异化经营从而使别的厂家很难进入,所以最后都形成了类似于垄断经营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需求曲线,这时候需求曲线就成为了价格曲线,垄断厂商的定价可能只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然后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定价,这种定价方式可能已经和生产成本完全无关。
  如微软的产品就是这样,价格和劳动成本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成本为零只要还有需求就不会免费。这肯定已经不能再用马歇尔的理论来分析。
  微软产品的价格既可以远远高于成本,当然也可以远远低于成本(捆绑销售或免费)。苹果的IPOD也是一样,苹果通过极力营造一种时尚的气氛和概念,然后让大量的消费者对IPOD产生一种心理依赖,从而取得垄断定价能力。因为此时,这个IPOD产品可能代表了对消费者自己身份认可的作用。所以没有人会再去考虑它的高价格而选择其他替代品。
  从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价格越高,需求甚至会越大,如CD牌子的化装品如果按成本来定价卖到一个宝洁的价格。从长期来说,可能消费者不是增加而是会减少。因为廉价的CD已经使它失去了神秘色彩和身份象征的意义。那消费者还不如干脆去买宝洁。
  所以,我想说的问题其实是价格或价值不可能必定和生产成本有关,价格可能只依赖于效用和稀缺性。
  前面已经讲了根据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在细分行业内出现独占或垄断生产的原理,而这正是价值规律无法发生作用的原因所在。这里不再重复。下面主要讲讲根据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是否会社会生产被垄断的问题。
  其实根据前面所提到的产品和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除了不需要品牌的基础制造业以外(如矿山,油田等),其他所有直接和消费者打交到的企业都要根据消费者心理定位理论进行差异化经营才能长期生存。
  这个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就是,企业经营不是越来越多元化而是越来越专业化,即使是多元化也必须是象GE所采取的那种相关多元化。而不是全面多元化。不然企业就无法长期生存和盈利。
  现在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IBM现在想要去卖面包,你觉得它会成功吗。或者说麦当劳现在出了一款笔记本电脑,你会去买吗。相信大多数人肯定不会,为什么,因为你怎么可以去用一台卖面包的人制造的电脑啦。即使麦当劳再有钱,而且雇一大批专家把那台电脑做得更好,最后还是没有许多人会去买它的电脑。除非麦当劳先完全退出汉堡包行业再说。但这个可能吗?
  以前国内有个卖猪饲料成功的人,他的资本也很雄厚,后来他投巨资办了一个新厂想要推出一款人吃的火腿肠,我对他说这样做不会成功的,但他偏不相信,结果那个火腿肠推出后连续三年亏损,最后只能分拆了事,其实道理很简单,消费者怎么可能天天去吃那个生产猪饲料的厂商制造的火腿肠啦。如果消费者不买,企业就要亏损,再雄厚的资本也不管用,所以,不是资本或生产规模问题而是简单的心理学问题在这里起了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人的心理需要是无限扩展和没有止境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足人各种心理需要,特别是心理认可需要的新产品将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所以,生产行业也越来越细分,新的行业也会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多,最后,社会生产不是变得越来越集中或垄断而是越来越分散。
  从上面分析我们看到,几家资本巨头垄断就可以垄断整个社会生产的情况从没有出现而且可能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另外,为什么劳动价值论不起作用,其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并真的不需要被社会劳动平均化了的价格和产品,消费者更喜欢具有个性和没有被平均化的价格和产品。
  根据消费者心理理论,大多数消费者在支付能力容许的情况下,并不会满足于买那些产品价格与成本完全一致的产品,而是恰恰相反。
  假如一个消费者现在已经拥有了一辆奥托车,成本够低了吧,但如果可能,他其实更想要一辆奔驰车,甚至是劳斯来斯。如果你非要说奔驰车成本就比奥托高,所以价格高,是物有所值的话,那我问你,一瓶CD的紧肤水要价500,而一瓶国产的只要50,如果不考虑支付能力,你是想要CD的啦还是要小护士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不是生产成本而是心理价值或品牌价值最终决定了产品的价格。
  如果说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要消灭剥削,就是要使产品的价格和劳动成本保持一致。那么就是说在一个已经共同富裕了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所以可以不考虑支付问题了),让人人都拥有一辆价格被平均化了的奥托车就是这个理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问题是消费者是否满足于仅仅拥有一辆奥托车。所以我们看出由劳动价值论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和按需分配的价值理念也是完全自相矛盾的。
  其实所有人的本性就是要与众不同,而产品不仅仅用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更重要的还是要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而心理需要是无法用数理方法准确量度的。这才是所有劳动价值论出问题的最终原因。
  其实最终需要产品的还是人,是人就一定会有主观心理活动,而隐藏在所有那些客观现象背后的正是人的主观心理需要和心理活动的规律。这些心理需要包括知识,创意,品牌,身份认可等等主观心理评价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有生产成本。
  经济学的发展到目前为之基本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所有社会科学都不能离开人的心理需要和动机来进行孤立研的究。由于马克思完全不懂心理学,所以他对经济问题的所有分析,都是简单地停留在一种就客观现象论客观现象的形而上学层次上,而且漏洞百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