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49节作者:
枫昀 比如新唐书,为了给武则天杀李弘找一个理由,就拿这两位公主说事。《新唐书·后妃传》的武则天部分说:“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廷,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酖杀弘。”
所以按《新唐书》的说法,武则天因为李弘替两位异母姐姐求情,大怒之下就把李弘给毒死了。
《资治通鉴》不象《新唐书》那么直白,但是记录上元二年李弘去世这件事时,就先罗列了这么几条:第一李弘很得人心,可是天后那时正野心勃勃;第二李弘几次奏事触怒了天后;第三李弘为两位三十多岁的异母姐姐求情上奏,高宗同意二公主出嫁,结果天后很生气,就把二公主许配给了两名宫廷卫士权毅和王遂古。紧接着《资治通鉴》说:“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可是按照《旧唐书》的李弘传,他替义阳、宣城二公主求情,是咸亨二年的事情,离李弘去世还有四年。二位公主当时的年龄既不是《新唐书》说的快四十岁,也不是《通鉴》说的三十多岁。当时高宗也才四十四岁,李弘十九岁,推测这两位姐姐都是二十多岁。
对于义阳、宣城二位公主,武则天确实比较冷血(高宗也一样)。同样是在掖庭长大,上官婉儿就很受武则天照顾。不过,武则天对这两位庶出的女儿也不算特别糟糕,场面文章还是要做的。一旦被李弘指出了问题,高宗和武后马上就进行了补救,立刻安排出嫁。两位夫婿也都是高干家庭出身,其中义阳公主的驸马权毅,其祖父曾任兵部尚书,追赠卢国公,父亲历任刺史、都督;宣城公主的驸马王勖,是“右监门将军平舒公之孙,歙州司马之子。(义阳公主的墓志铭)”成婚后,两位驸马都到外州担任刺史去了,二公主各随各夫,一起离开了长安。
这里真正要关心的是武则天对李弘的态度,是不是就到了她愤怒得要杀人的地步。
武则天对李弘的不满大概是免不了的。咸亨二年,武则天正处在一个焦头烂额的时期。前一年她母亲刚刚去世,而外甥贺兰敏之的表现让她极为头疼。来自朝堂的压力想必也不小,所以她以久旱不雨为理由,上表请求避位,也就是辞去皇后之位。
接到李弘替二位姐姐求情的奏表时,高宗、武后正在洛阳--这次去洛阳是因为长安的粮食不够吃。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接到李弘的奏表大概是不会有啥好脸色。况且她和萧淑妃当年的宫斗可能相当激烈,如今却被自己的爱子批评没有嫡母风范,估计气愤之余还有点儿委屈吧?所以正史是记载李弘因为替两位姐姐求情,结果“失爱于天后”,倒未必是空穴来风。
但武则天对李弘的埋怨显然没有持续多久,事情很快就过去了。两位公主出嫁后,高宗和武后就张罗着为李弘成亲了。正史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件具体的事情说武则天和李弘还有什么矛盾,相反,倒是看得出李弘依然是父母最器重的儿子,依然是高宗着力栽培的太子。因此史官们在指控武则天毒杀儿子时,只好把四年前的这件家庭纠纷翻出来大作文章。其实就连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后的“考异”部分承认:“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唉,修修,祁祁,还有光光,为了给武则天抹黑,你们也是满拼的,只是有点儿发力过猛哦。
日期:2015-12-19 12:00:02
●◎◇◆◇◆◇◆◇◆◎●
(36)李弘之死的前前后后--04
【李弘去世后,武则天为他做过什么】
李弘新逝,武则天“心缠积悼,痛结深慈”。这是唐高宗说的,但正史不载。
敦煌出土文物中有七万卷《一切道经》,是道家经文,据汤用彤先生推测,是武则天为了给李弘祈福命人而写。《一切道经》的序文中有一句说,“拂虚怅(帐)而摧心,俯空而咽泪,兴言鞠育,感痛难胜”,可能是武则天亲撰。
武则天独自掌政后,依然没有忘记李弘。因为他没有子嗣,武则天下令把李旦的三儿子、楚王李隆基过继给李弘。所以唐玄宗是李弘的嗣子。(新、旧唐书)
李弘的陵墓恭陵在河南省,是今天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唐朝陵墓。据考古人员探查,李弘的陵墓修建得十分牢固,虽然经历千年风雨,依然大体保持了原状。
按照两唐书的记载,最初高宗下令修建恭陵时,虽然耗费巨资,但因催促急迫,结果造成民怨,百姓十分厌恶这场劳役。《旧唐书》说:“万姓厌役,呼嗟满道,遂乱投砖瓦而散。”《新唐书》说:“营陵费巨亿,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至相率亡去。”然而以现存的古迹来考察,恭陵修得十分用心,因此推测是武则天后来重修的。武则天上台后为亲人大修过几个陵墓,除了乾陵,还有父亲的昊陵,母亲的顺陵。李弘的这座恭陵可能也在重修之列,但是保留了高宗最初撰写的碑文。
千万不要以为武则天对李弘的各种追念活动只是在作秀。对于真正触怒她的二儿子李贤,她的表现就完全两样。
李弘之死对武则天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那些说她毒杀儿子的传言,想必她自己也有耳闻。如果在痛失爱子之余,还要忍受如此倒打一耙的恶毒流言,对于一个女人的心理,又该是怎样一种磨练呢?
参考文章:
网文《李弘之死的史料分析》,作者:美丽日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