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两晋王朝皇位交接的人性解读(上)》
第19节

作者: 江湖庙堂abc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个时期,因为社会动荡不安,来自北方的统治集团采用严刑峻法镇压江南民众,百姓、官员动辄得咎。郭璞上书皇帝,表示根据占卜结果,不宜大兴诉讼刑狱之事,并且直谏,“对老百姓扶持爱护的恩情还未广布,而严施刑法的风气已很浓厚了,治理国家的方略还未齐备,可约束民众的法规却经常变迁。法令不统一会使民众不知所从,人事变动频繁必定会滋长一些人的野心……”在郭璞的极力劝说下,皇帝最终改元、大赦。

  郭璞于是成了政界的一颗奇星,这应是北来人士的荣耀,别人可能妒羡,但郭璞心里却充塞了失望、惶惑,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世局的演变,失望情绪越来越加剧,演化为不满、愤懑。西晋灭亡了,西晋的亲贵逃到南方,把骄奢、颓靡、虚荣、倾轧也带到了南方。郭璞无法、无力到后来是无意去改变现实,内心却与现实作激烈的抗争。于是郭璞被看作奇人,奇人喜好奇书。史称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的确,当时一般的书郭璞都读过了读厌了读透了,于是郭璞去研究好多奇书,注解《山海经》。

  郭璞还跟一座美丽的城市有关,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置永嘉郡。永嘉郡的驻地叫鹿城,建城之初,郭璞刚好游历温州,他登临西廓山,建议跨山筑城。于是温州人视郭璞为开城鼻祖,并将西廓山改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现在不少市民每次登上此山,北面是滔滔瓯江,南面是繁华的大厦,估计谁也不会想起晋朝那段从盛极一时到残败衰落的南渡历史。

  永嘉南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士族从华北南下江南一带,在江南落地生根。华北士族南渡,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合称"王、谢、袁、萧"。尤以王、谢最早追随晋朝进入江南,因而得以及时掌握东晋权力中枢。刘禹锡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得就是王谢两大士族。此外也有其他士族南渡,如祖逖、苏峻由原本青州刺史部迁居至江南。

  规模之大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共五百几十万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包括淮河以北地区共有140万户,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士族和百姓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并在此设了大批侨州郡县。
  尤其在司马睿驻地的建康城,里外全挤满了从北方来的人群,他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土著人口,因而大大改变了建康的传统风俗和习惯。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这是中国首都迁至江南的开始。从此,建康城不再是单纯的江南城市,逐渐形成为融会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全国性大都市。
  东晋定都南京后,中原地区又来了很多移民,这部分移民带来了流行于北方地区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的话,这部分话就叫做雅言,又叫做“士音”。后来雅言和吴语逐渐融合成为金陵雅音,明代建都南京,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成了后来的南京话,这就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南京官话。明代一直到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都以南京官话为主流。
  如果说郭璞他们南渡还算是幸运的,但是更多的百姓拖家携口的渡江是不幸的,一路餐风露宿,死伤成批,唐朝诗人杜甫写道: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圣经》上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故事,成了人类历史最著名的迁徙史诗,其实这样的史诗迁徙,在人类历史上不可胜数,永嘉南渡也是历史迁徙的洪流中的一个支流,而且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惊心动魄的程度,并不下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迁徙。

  历史已经远去。在江苏常州奔牛镇京杭大运河南岸,叶家码头对面,过去曾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耸立在一座土墩上。从运河里望去,高大的牌楼,森然的古庙,给过往民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就是永嘉南渡的产物——琅琊墩与琅琊墩庙。时代在发展,如今,琅琊墩庙不见了。
  日期:2015-07-20 17:40:19
  十九、皇位在颠沛流离中诞生
  上帝说过,你要么享有权力,要么享有乐趣。两者不能兼而有之。--爱献生
  永嘉五年(311年)九月,借着借攻破洛阳的淫威,刘曜挥师西指长安,在他的魔爪下,巍巍长安沦陷了,随行的刘粲杀害了镇守长安的南阳王司马模。

  战争和天灾,已使此时的长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遍地都是白骨,一百个人当中只有一、二个人活了下来,凄惨不堪。
  四百年后,一位同样遭遇战争的唐朝诗人,被叛军押解到这座城市,站在城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千古绝唱。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所见所闻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和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司马炽被俘虏后,永嘉的年号又延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期间,晋室大大小小的王宫诸侯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大臣们或出于拯救国家的公心或出于趁机捞得好处的野心,纷纷拥立司马皇族王公作为号召,重建中央,这时出现了四个行台,相当于四个临时中央政府。
  第一个行台是在河阴的司徒傅祗建的,汝阴太守李矩提供了赞助的房屋和粮食。但没多久,69岁高龄的傅祗因病而死,这个行台在传檄天下后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个行台,是幽州刺史王浚建的,就是前文说的野心家。六月司马炽被俘,七月份,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个假太子,布告天下,设置百官,自己总摄政,但死于石勒,也很快玩完。
  第三个是苟晞建的。豫章王司马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清河王司马遐的儿子)向东逃到仓垣(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被苟晞立为皇太子,后来从仓垣迁到蒙城。不过结局也很惨,石勒攻破蒙城,司马端和苟晞全军覆没。
  第四个行台,一开始是荀藩与弟弟荀组、堂侄荀崧等人在司州荥阳郡密县(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建的,传檄四方,推琅邪王司马睿为盟主。洛阳失陷,秦王司马邺随逃难人群避难到密县,遇上他的舅舅荀藩他们,于是荀藩改奉司马邺为盟主,一起转辗到许昌。就在这全国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司马邺遇上了一位难得的人物,力挽狂澜,他就是阎鼎。阎鼎是甘肃天水人,起初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后出任豫州刺史,屯兵许昌,洛阳失陷后,在密县纠集流民数千人,准备打回老家,立功乡里。荀藩见阎鼎很有才能,便与之合并。

  第四个行台下个驻点在哪里?有人建议往山东迁徙,但阎鼎认为,山东不是用武的地方,不是建立霸业的场所,还不如关中有利。
  按照设想,阎鼎奉秦王为主后,到洛阳,参拜皇家陵墓,获得正统与合法地位,然后直扑长安,整合各地部队,赶走匈奴军队。本来这一决策是很有远见的。正当阎鼎着手准备进军洛阳时,不料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一些流民归心似箭,害怕到洛阳遭到拦截,只愿意从武关进入关中,阎鼎没办法,只好率部西进,但是又遭到荀藩几位大臣的反对,因为他们是山东人,不愿意随行入关,便在中途四处逃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