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楠闲聊西游记》
第32节

作者: 冯一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31 19:25:09
  修行路上是孤独的,也难怪唐僧心急,心急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的通病。
  而人生之路,要想真的活出自我,真我,本我,走出自己的取经得果之路,又谈何容易?
  原文写得精彩,唐僧虽然出发时有两个人陪伴,但很快就在遇到第一难时分离了,这时的唐僧,正如原文所写,“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而且是“舍身拚命,才上了那峻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
  孤独吗?
  孤独,苦不苦?
  当然苦,而且这时候人本能的欲望也来缠了,所有曾经在历史上照耀一片天空的人,都曾经有这样的岁月。
  我们无法想象韩信在受胯下之辱后,和他出仕之前的岁月中间,在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也无法想象姜子牙平静垂钓的那段岁月里,他在想些什么。

  但是有我们能够看得到的例子。
  苏秦锥刺骨。
  勾践的卧薪尝胆。
  虽然他们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人走过的路都是一样的。
  路,是孤独且少人走的,而且少了人烟,没有村舍。
  唐僧这时饿了。
  就在他本能的欲望上来的时候,遇到了老虎和蛇。

  唐僧这时能怎么办呢?
  原著说得明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
  诸君,我们一路聊来,这是不是消极呢?
  当然不是消极,他尽力了嘛,易经开篇就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僧这时前有猛虎,后有毒蛇。他能怎么办呢?
  只有放下身心,坦然面对嘛。

  听天由命和听天由命之间,可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妙的是,在唐僧放下身心,坦然面对的时候,转机就出现了。
  巧不巧?
  这不是巧,而是作者在提醒我们呢!
  镇山太保刘伯钦及时出现,救了唐僧,唐僧虽然脱险,但并不意味着对他的考验结束,很快唐僧的考验又来了。
  我们刚才聊到,唐僧取经路上,不但面对种种困难,而且自己心中的欲望,自己的心魔,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唐僧。
  唐僧一路走来,饿了,而和尚,是不吃肉的,偏偏救了唐僧的人是个猎户,家里全是野味,就连油,也是獐鹿虎豹熬的。
  “伯钦闻得此说,沉吟了半晌道:“长老,寒家历代以来,不晓得吃素。就是有些竹笋,采些木耳,寻些干菜,做些豆腐,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却无甚素处。有两眼锅灶,也都是油腻透了,这等奈何?反是我请长老的不是。”三藏道:“太保不必多心,请自受用。我贫僧就是三五日不吃饭,也可忍饿,只是不敢破了斋戒。”伯钦道:“倘或饿死,却如之何?”三藏道:“感得太保天恩,搭救出虎狼丛里,就是饿死,也强如喂虎。”

  人生很多转折,是源于自己的诚心和坚持的,如果这里唐僧妥协了,西天取经到此结束。
  人在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中,有几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立志,二是有恒。
  这里唐僧是都做到了的。
  他完全有理由妥协嘛,一路来又饿又怕,同伴被吃了,自己也差点命丧虎口,饿成这样,好不容易脱难,最想的无非就是一顿饱餐而已。
  但他宁愿饿死,也要坚持自己的路。
  诸君,我们太多时候,因为生活中的一小点压力,就放弃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并在心中安慰和告诉自己,要活得现实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的原因。
  唐僧呢?
  大不了饿死。
  死也不破戒。
  妙的是,这时候转折又出现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个善,我们读懂了吗?
  “伯钦的母亲闻说,叫道:“孩儿不要与长老闲讲,我自有素物,可以管待。”伯钦道:“素物何来?”母亲道:“你莫管我,我自有素的。”
  唐僧不但不破戒,而且还做到了什么呢?
  我们常讲的慎独。

  努力,可不光是要努力给别人看。
  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努力的。
  唐僧吃饭前要念经,按理说他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这时旁边的人又不懂这些,他完全可以不念,可以立刻开始狼吞虎咽嘛。
  他没有,“方坐下,心欲举箸,只见三藏合掌诵经,唬得个伯钦不敢动箸,急起身立在旁边。三藏念不数句,却教“请斋”。伯钦道:“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三藏道:“此非是经,乃是一卷揭斋之咒。”伯钦道:“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

  刘伯钦是不懂的,唐僧你爱念不念。
  但是慎独二字,唐僧是做到了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