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两晋王朝皇位交接的人性解读(上)》
第53节

作者: 江湖庙堂abc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9-10 20:34:50
  五十二、始于政治谣言终于政治作秀
  无限的权力会毁掉它的占有者。——威?皮特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个孩子会打洞。有篡位之心的权臣桓温因病而亡未能实现他的梦想,没有他老爸那样有能力却一样有野心的儿子桓玄不甘心,几经折腾,几乎把东晋末期翻了个底朝天,并且制造一出跨世纪的篡位闹剧。

  桓玄,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也擅长写文章,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个有貌有才的美男子。在演艺界估计很快会走红,在文艺圈也大概很快会成名。但不幸的是,他生活在政界,他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的原因,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主要是教太子政事和文理,是个边缘化的官员。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湖北江陵。

  这段时间,是他潜伏的时候。江陵荆州的治所地,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十分敬惮,而桓玄因着父叔辈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也取悦他。
  后来,桓玄成功利用了王恭和殷仲堪仇恨朝廷弄权小人的机会,并被推举为盟主,凭借门第贵显以及父亲名望,最终在东晋的混乱政局中节节而胜,一步步清灭了殷仲堪、杨佺期、刘牢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了东晋朝廷的最高权力。
  桓玄掌权后,“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已大有权臣跋扈的风范。同时,他大加封赏桓氏族人:以其兄桓伟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以堂兄桓谦为左仆射,加中军将军;以堂兄桓石生为前将军、江州刺史;以堂兄桓修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整个家族几乎占据了朝廷所有重要的岗位。
  不久,桓玄相继诛杀了高素、竺谦之、刘袭等晋廷有功之臣,为自己的下步篡位打下基础。他的左右亲信卞范之、殷仲文等人也都暗劝他早受晋禅,私下已经把九锡文和册命准备妥当。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十月,朝廷以桓玄为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楚王,加九锡,这是篡位的前奏。
  为了增强信心,他又派桓谦私下问来京城述职的彭城内史刘裕:“楚王(桓玄)功高德重,朝廷上下均认为将有禅让之事发生,卿以为如何?”刘裕马上表示:“楚王,桓宣公(温)之子,勋德盖世,晋室衰微,民望已移,乘运禅代,有何不可!”桓谦大喜,你说可以就可以。其实,谁也没料到,同样是枭雄的刘裕最期待的,就是桓玄的篡位事成的那一天。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政治谣言了,桓玄一下子谎称一向淤塞的钱塘平湖忽然自行开通,乃是天下太平之兆。一下子又说江州降下了甘露,让百官庆贺,作为即将受命于天的符瑞。
  又因前世禅让都有隐士出山,唯独自己没有,于是找来西晋隐士黄甫谧的后人黄甫希之,给他一笔钱,让他“归隐”山林,再征他出来做官,又令他辞官不做,然后下诏旌表,称他为高士。好一个蹩脚的策划!当时人讽刺为“充隐”,是冒充隐士的意思。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十二月,桓玄成功篡位,改国号为“楚”。下诏封晋安帝为平固王,迁于浔阳软禁。此举还算厚道,桓玄对司马宗室及晋安帝兄弟均未加屠害。
  有意思的是,那天桓玄临登御座,大龙椅子忽然散垮,朝臣们皆仓惶错愕。幸亏殷仲文才思敏捷,忙在一边说:皇帝您圣德无限,连地都载不动。这马屁,拍的有板有眼,恰到好处。
  继位之后,当然要改元。桓玄喜欢吉利文字,就改元“建始”,右丞王悠之忙进言说“建始”是“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篡位用过的年号,桓玄马上下令更改,改为“永始”,但这个年号又是当年大奸王莽当权时的西汉不祥年号。冥冥之中,似乎已经预示桓玄政权的崩溃结局。
  当了皇帝以后,桓玄就开始作秀了,他学前任的样子,亲临讼庭审理案子,却不分罪行轻重,一律释放。出行时,碰到拦路的人,时常给点衣食,以示恩惠。他对奏事的官员特别苛刻,如果发现奏章里有一个不合字体或者语词错误,必加严惩。有官员将诏书中“春蒐”字误写为“春菟”,结果经办人员连同他的上级全被免职或降级。小事如此细致,大事却一点也不抓,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致使很多重要的奏章堆积如山。好不容易想实施点新政,又打算废铜钱而用谷帛(是不是恢复到奴隶社会),如此等等,变化无常,结果越搞越乱。

  不仅如此,桓玄还骄奢荒侈,游猎无道,游乐从夜至昼。即使是其兄桓伟下葬的日子,桓玄在白天哭丧但夜晚就已去游玩了,有时甚至一日之间多次出游。又兴修宫殿、建造可容纳三十人的大乘舆。百姓更因而疲惫困苦,民心思变。
  终于在3个月后,刘裕、何无忌等北府军旧将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桓玄被杀,刘裕开始成为东晋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有个细节让你哭笑不得,桓玄因刘裕讨伐而西走江陵时,擅长写作的他一路起草《起居注》,内容都是他抵抗刘裕义军的事,自称自己指挥各军,有谋有略,只因诸将违反其节度才兵败,是非战之罪。由于桓玄专心写《起居注》,所以都没时间和手下商议战事对策。
  读完这段历史或者这个被后人笑话为闹剧的史实,我们不妨来分析下桓玄的失败原因。
  有人说,他的大战略出了问题,太急于称帝。在这一问题上,他与他老爹是两个极端。但是桓玄确实当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要稳定的实现篡位,需满足最基本的条件:第一需要篡位者对中央权力机构和地方政权具有强大的统治力;第二篡位者需要足以服众的功绩。如果篡位者没有突出的能力,没有突出的才干,往往会身败名裂。桓玄就是这样。
  也有人说,桓玄错失了对付刘裕的时机。即使桓玄迫不及待地称帝,他的胜算也完全胜过刘裕。桓玄听完刘迈关于刘裕起义的告密后,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傻傻地等着刘裕来进攻。在这种情形下,呆守建康,无疑在给外界示弱,将自己对刘裕的恐惧写在了脸上。

  但在我看来,桓玄之败,败在了失去民心。东晋百姓经过连年战乱,只希望能过上几天安生日子,并不在乎究竟谁当皇帝。但是,桓玄很快就令他们失望了。这样一个连书画、服饰和玩物都要每天随身携带的皇帝,注定不会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果然,吴地发生大饥荒时,很多人饿死在道旁,桓玄也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权者,把柄也。有了把柄固然有操纵之便利,但要被操纵者顺从,就要为人们着想,尽量克制一己之私欲。所以,得民心者,其权自生;失民心者,有权不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