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牌室里的故事》
第34节

作者: 邗江老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4-29 10:10:06
  不过杨鸡蛋也有下岗失业的时候,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大人第三次上台,废除了***专门斗人的国策,把老百姓的穿衣吃饭涨工资放在第一位。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解决了十多亿人的穿衣吃饭问题。鸡蛋有了,煤炭有了,老百姓穿的吃的用的全都有了。只要有钱,随处可以买到,而且可以选好的买,便宜的买。老百姓从过去看售货员的脸色,一跃变成了售货员们的上帝。

  换鸡蛋的日子过去了,杨鸡蛋手中的一迭煤票、布票、粮票、棉花票…成了一堆废纸,杨家至少损失了上千只鸡蛋。眼不见心不疼,气得杨鸡蛋的老婆要把这些票证一把火烧掉。杨鸡蛋是个人精,他却把这些票证珍藏起来,一套一套地夹在玻璃镜框内。三十年过去了,这些票证成了不可多见的文物,一张布票、粮票并不稀罕,普通人家的抽屉里都会找个三张四张,可一套票证就值钱了,据说在扬城的古玩市场上能卖到上千元钱。

  杨鸡蛋下岗了,不过杨鸡蛋就是杨鸡蛋,他立马开了一个“洪干蛋行”,利用杨鸡蛋的品牌效应,专门卖乡下收上来的草鸡蛋。许多以前换鸡蛋的老客户,冲着杨鸡蛋货真价实,不短斤少两,不坑蒙顾客,专门从市区赶到南花园,购买他的草鸡蛋。
  “西风碰。赵红旗你们国企职工恨***,我们农二哥感谢***。不是他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放开粮食巿场,实行高进高出和粮食收购的最低价格,我们农民怎么富得起来。赵红旗,人要凭良心,你看现在农村抛荒地没了,二层小楼多了,乡下人生活比城里人还好。”
  “三万,胡了。”又是赵红旗放炮,杨鸡蛋又胡了,赵红旗开始赢的几张筹码全部倒了出来。
  粮食市场一放开,杨鸡蛋最先抢占商机,他把“洪干蛋行”改成了“洪干粮行”,第一个在南花园地区开了一个民营粮店。除了卖鸡蛋,杨鸡蛋又做起了粮食生意。黑龙江的大米,吉林的玉米,安徽的面粉,河南的芝麻油,散装的,袋装的,“洪干粮行”送货上门。
  杨鸡蛋发了,变成了南花园有名的小老板。他不但盘下了隔壁的两间门面房,店里还雇用了两个伙计。早上他在店里值班,下午轮到老婆。他忙中偷闲,劳逸结合,每天都到棋牌室打八圈小牌。
  日期:2016-05-03 17:16:27
  “楊鸡蛋,‘洪干粮行’卖不卖红豆、玉米、黑豆、燕麦、薏仁米?我要买点回来做杂粮稀饭。”
  赵老太是市中医院退休的老中医,平时最注意营养保健。八十多岁的人,头不昏、眼不花、耳不背,头发还是黑油油的,每天下午还到棋牌室打一操小牌。她最近从一本养身杂志上看到,用莲子、红枣、枸杞、百合、葡萄干、花生、黑豆、红豆、薏仁米、玉米、小米、糯米、粳米、燕麦为原料,熬制一种八宝稀饭,据说可以补血补气、保肝润肺、通便利尿。
  “有。”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步伐加快,老人养生成了热门话题。杨鸡蛋又从中看到了发财的机会,他又做起了杂粮生意。
  楊鸡蛋手里拿着刚抓的一张发财,站起来说:“新彊的沙枣、葡萄干、宁夏的枸杞、甘肃的百合、红湖的莲子、贵州的核桃,还有黑豆、红豆、芸豆,糯米、玉米、小米、薏仁米,高梁、燕麦、荞麦,花生、黑米、芝麻,凡是老人们需要的杂粮,‘洪干粮行’都有。不但质量好,对于棋牌室的牌友一律只收批发价,明天上午我在洪干粮行等你们。”

  “楊鸡蛋你是打牌还是做广告?”
  吴长生真佩服楊鸡蛋,他滔滔不绝,就象一名相声演员,小脑子真是太活劲了。
  第二天上午,人们纷纷提着大包、小包,推着购物车,赶到“洪干粮行”排队购买杂粮,生意之火轰动了整个批发市场。
  最近楊鸡蛋又在调研,人们的生活好了,南花园小区养猫养狗养鸟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些宠物也和人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小嘴也刁了起来,狗不再啃骨头,猫不再吃小鱼,小鸟也不再吃小米,他们要吃正规厂家生产的高档复合饲料。杨鸡蛋又看到了一个商机,他准备扩大门面,再开一个宠物食品商店。
  日期:2016-05-11 18:03:37
  “肖老板,快过年了,跟我订做一百双皮鞋,年底优惠卖给牌客。”吴长生一边给小地主冲茶,一边跟他说话。
  为了招揽牌客,端午、中秋、春节,每个棋牌室都要给牌客们发点小礼品。交友棋牌室发十斤大米,好运来棋牌室发一袋雕牌洗衣粉,大家发棋牌室发一小桶色拉油,天天赢棋牌室发二十只高邮双黄蛋,只有会友棋牌室的老板吴长生每次发的都是皮鞋。小地主五十元一双卖给吴长生,吴长生二十五元卖给牌客。
  杨鸡蛋感谢***,小地主更感谢***,他家的中堂上贴了一副对联:翻身不忘邓大人,致富感谢朱总理。每年四时八节,小地主都要给两位恩人烧高香磕响头。小地主、小皮匠、肖老板,三个称呼记载着小地主这辈子的辛酸苦辣。
  小地主姓肖名继祖,祖上良田百亩,骡马成群,是扬城南郊最大的地主,吴长生,赵红旗,黄军工,三家的先人都曾做过肖家的长工。土改时小地主的爷爷关在看守所,鸦片烟瘾发了,一把鼻涕一把泪,人就象死人一样,最后因为受不了鸦片烟瘾的折磨,吊死在看守所的窗框上。爸爸是国民党南官乡乡长,因为抓过地下党,身上负有血债,最后枪毙在扬城的解放桥。小地主临解放出生,可怜他地主的福一天没有享过,却戴了一顶地主出身的帽子,背了半辈子黑锅,被人喊了三十多年小地主。

  肖家世代书香门弟,祖祖辈辈十分重视子女的读书,尽管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小孩,生活极端艰苦,但小地主的母亲含辛茹苦,硬是把大姑娘大儿子读到初中毕业,小儿子小地主读到高中毕业。
  小地主和黄军工同学,都是扬城中学的学生。尽管他品学兼优,一直是高三八个班中学习的尖子,无奈在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年年讲的年代,家庭出身就是政治生命,家庭出身就是人身的前程。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小地主最后还是和姐姐哥哥一样,没有逃脱高考落榜的厄运,六五年回乡,继续当一名光荣的回乡知识青年。反而学习成绩平平的黄军工由于家庭出身好,考上了哈尔宾军事工程学院。

  更让小地主愤愤不平的是,他的所有高中落榜的同学,只要家庭成份好,回乡都做起了代课教师,小队会计,有的还被抽进“四清”工作队进行重点培养,只有他例外,成了一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