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53节作者:
枫昀 仪凤元年底,这一浩大工程终于完成。当李贤把注释好的《后汉书》呈给高宗时,高宗也大为赞赏,厚赐李贤,一下子“赐物三万段”,又命人把书收藏在秘阁。
我们后人通常以结果倒推原因,认为李贤给《后汉书》作注释,是为了讽刺武则天的女人干政,因为东汉时期太后和外戚干政的事例很多,都是前车之鉴。可这实际上只是后人的联想而已,就连几本正史上都不这么说。正史上列举了武则天与李贤之间的种种严重冲突,什么李贤不是亲生的啦,明崇俨被杀啦,武则天赐书教训儿子啦等等,却丝毫没说到这个《后汉书》注释。
但这不等于说《后汉书》“章怀注”就没问题。如果我们重温一下武德、贞观年间的历史,就能明白这项文化工程给李贤带来的隐患。这种隐患与学术无关,与人事有关,与母后无关,与父皇有关。当年唐太宗做秦王时,招集了一批文人进入秦王府,号称研究学问,结果这秦府十八学士俨然成了秦王的内阁,为他后来夺权立了大功。到太宗自己做皇帝时,对王爷在自己的王府招贤纳士就无法再以平常心对待了。太宗的爱子魏王李泰,为编撰《括地志》而网罗了大批人才,组成了一个魏王府班子。后来争夺储位时,太宗就放弃了夺标呼声最高的李泰,选择了毫不起眼的李治。李泰呢,非但没有当上太子,反而惨遭流放。
李治亲身经历过夺位,自己又做过七年太子,对李贤笼络人才之事绝不会无动于衷。李贤可能一开始根本没有多想,就是单纯地想组织一次学术活动,但是看不明白其中的危险,恰恰是他缺乏政治经验的表现。几年后李贤被废为庶人,牵连的人并不多,可是当初参与注释《后汉书》的大臣中却有两人受到处置,一位是太子左庶子张大安,另一位是洗马刘讷言。张大安左授普州(今四川境内)刺史;刘讷言更惨,遭除名,流放振州(今海南),最后死在那里。
李弘做太子的时候也组织编书。五百卷文学集子《瑶山玉彩》就是李弘太子府出品的杰作。可是我们对比一下《瑶山玉彩》和《后汉书》章怀注,就更容易理解李贤的失误。龙朔元年李弘组织编撰《瑶山玉彩》时,他才九岁,实际上就是挂名而已,真正的组织者是皇帝(和皇后)。李贤组织自己的文人小班子时已经成年,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太子。能一样吗?
附录1:《资治通鉴》考异:
五月盗杀明崇俨求贼不得【御史台记:郑仁恭本荥阳人也,自监察累迁刑部郎中。仪凤中,明崇俨以奇术承恩宠,夜遇刺客,敇三司亟推鞫,妄承引连坐者甚众。髙宗怒促有司行刑,仁恭奏曰:此辈必死之囚,愿假其数日之命。髙宗曰:卿以为枉邪?仁恭曰:臣识虑浅短,非的以为,枉恐万一非实,则怨气生,遂缓之。旬余,果获贼矣。朝廷称之。今从实録】
日期:2016-01-15 23:52:33
不过李贤作曲,李嗣真议论,这个故事确实不应该遗漏。谢谢秋华的提醒。
现在把史书上的内容摘录一下。《唐会要·论乐》(卷三十四)里面讲到此事。
“调露二年,皇太子使乐工于东宫新作《宝庆之曲》成,命工者奏于太清观。始平县令李嗣贞谓道士刘概辅(俨)曰:‘此乐宫商不和,君臣相阻之征也;角征失位,父子不协之兆也;杀声既多,哀调又苦,若国家无事,太子受其咎矣。’居数月,而皇太子废为庶人。概俨奏其事,(高宗)擢嗣真为太常丞,使掌五礼仪注。”
这段说,李嗣真听到东宫新作的曲子,觉得不和谐,有杀声,太子恐怕要倒霉。他特别说是“角征失位,父子不协之兆也。”他没说是母子不协。
没多久果然李贤出事了。我觉得有点儿费解的是,高宗听说了李嗣真的预言后,居然提拔他做官。
这个故事还没完。还是《唐会要·论乐》的记载,接着往下说。李贤被废后,李嗣真继续预言皇后掌权、李唐危险了。
“嗣贞私谓人曰:祸犹未已。主不亲庶务,事无巨细,决于中宫(皇后)。将权与人,收之不易。宗室虽众,皆在散位,居中制外,其势不敌。我恐诸王藩翰,皆为中宫所蹂践矣……”
李嗣真是不是真的议论过当时武则天权势过重,不知道。《旧唐书》也给李嗣真做传,但是列入“方伎”类。旧唐书里提到前一个故事,李嗣真听到李贤东宫的曲子不和谐,预言太子要倒霉。后来李贤被废,而李嗣真的话传到高宗耳朵里,立刻提拔:“高宗大奇之,征拜司礼丞,仍掌五礼仪注, 加中散大夫,封常山子。”
如果按照《唐会要》的说法,李嗣真确实对武则天在高宗朝后期揽权表示过忧虑,看起来也没有影响他后来继续为武则天效力。武则天做了太后之后,李嗣真照样在朝中做官,后来还大胆上疏反对酷吏,最终是因为得罪酷吏而来俊臣构陷(不是因为他多年前曾经私下议论过中宫权盛)。
根据《旧唐书》,李嗣真背酷吏陷害,流放到岭南,后来万岁通天元年遇赦。万岁通天那一年,朝堂政局已变。酷吏已经没有那么嚣张了,武则天又在嵩山封禅,大赦天下。可是李嗣真在回来的路上死了。
《旧唐书》说:“则天深加悯惜,敕州县递灵舆还乡,赠济州刺史。”看来武则天对李嗣真一直还是赏识的。
说回到高宗朝调露年间,李嗣真议论皇后的权势太大。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天后时期的武则天应该卷入朝政很深了。虽然她手上没有实权,但是她对高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有高宗朝后期,朝堂上的一大政治主题就是一批大臣对天后的处处提防,随之而来的是高宗在大臣和天后之间所作的调和,以及天后本人对大臣们的防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