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4节

作者: 小禅GF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显然,我想,一个顶级的大学,配得上这样的财富。
  司机签字后就在楼下等候,雅什万德领着我到了一个三套一的公寓内。这里并不是供我居住,而是一个Guest House,专供访问教师和学者用餐。客厅正中有一张长桌子,上面摆放着各种餐具,周围八个座位空着,显然目前不在就餐时间。一个强壮帅气的小伙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电视,电视上放的是一场板球比赛。他见我们进入,立刻起身迎接。

  雅什万德介绍说:“这小伙子是尼泊尔来的,叫做比利·维利(Bir Airee),这里一共有三个尼泊尔厨师,还有另外两人,因为不是饭点,出去了。他们每天为所有的外聘专家提供一日三餐。”
  他和那个叫做比利·维利的尼泊尔人,虽属于两个国度,却可以毫无障碍地用非英语交流,印地语和尼泊尔语,大同小异。
  相互致意后,我夸奖说:“你们还真是国际化,连厨师都要聘请尼泊尔人。”
  雅什万德有些得意:“他们的手艺很不错,要不要现在就来点吃的?”
  屋子里残留着咖喱的气味,若隐若现,我想“吃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其实我有好多问题想问,注意力完全不在食物上,连忙说:“不用了,我一夜没睡,请先带我去休息。”于是雅什万德介绍了教师生活的有关细节和注意事项。
  本就头昏脑胀,印式英语还来损害脑细胞,听得似懂非懂,我们实在难沟通就用笔头交流。我对各种安排都没有疑虑,除了一点,古吉拉特邦是个素食主义邦,所以他们提供的三餐均不含任何肉类蛋类,长年累月只有素菜。
  这真是让人欲哭无泪,我仿佛看到两年以后我已被晒成一块焦炭,外加瘦成一道闪电。
  之后,雅什万德叫司机载我来到了分配给我的住所。
  那是一套大概120平米,全装修,家具齐全的三套一公寓。所以进门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人住,空空荡荡,奢侈浪费。
  印度的住宅确实很有特色,三个房间,各有一个直径一米多长的吊扇,客厅里还有两个,一共五个,恍惚间好像回到了九十年代。厕所三个,大小阳台四个,阳台和窗户外面没有我们熟悉的防盗栏,取而代之的是用大网全副武装。若干只鸽子,就在各个阳台的台沿上踩着网站着,由于被网阻隔,无法进入房屋。显然,它们并不用来防盗,而是用来防鸟类。厨房旁边有一个小隔屋,里面层层叠叠有很多格子。我问,那里是不是用来供奉神灵的地方,雅什万德说判断正确。

  这样的房子一个月租金13000卢比左右(我在印度的这两年,人民币比印度卢比汇率大概维持在一比十,很好换算)。根据汉办和IITGN的合同约定,租金由对方支付。既然这样,那些完全不需要的房间显得如此多余,真想把它们分配给街上那些无家可归的印度百姓。
  接着,雅什万德让我试用了所有的电器,确实一应俱全,连我用不上的烤面包机也有。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段时间的生计,比如冰箱里有二十多瓶矿泉水,有一盒茶叶,一大袋方便面,还有几包类似薯片的零食,让我充分感觉到他们对教师的敬意。当然,我要待的时间很长,消耗完这些东西以后,他们并没有补充。
  此外,每间卧室里都有两张床,大小和学生宿舍的铺位差不多,一共六张,没有棉絮铺盖,只有薄薄的棉布毯子。我开玩笑说:“我一天睡一张,再拿一天睡沙发,刚好一星期轮换一次。”
  雅什万德笑着解释:“印度人孩子多,一家四到六口都很正常,我们这里有很多访问专家学者,都是拖家带口,所以房间得这么布置。”
  嘿,挺有人情味的。

  他问我:“你的妻子和孩子怎么不来?”
  我说:“我毕竟是外国人,妻子在中国也有很稳定的工作,孩子昨天刚读幼儿园,不会来。”
  雅什万德说那你好好休息,先不要想工作的事,有事给他打电话,就此离去。
  送别了雅什万德,我总算感觉到一种大战之后的虚脱,那是前所未有的轻松,一直处于备战状态的心也瞬间松弛了下来,睡意顿时弥漫了全身上下。此时是下午一点过,换算成北京时间则更晚,我什么也不想收拾,打开空调,就倒在床上大睡。
  管他呢,哪怕一觉睡到第二天也行,一切都等醒来再作打算。
  但这个心愿没有达成,不到两个小时,尖锐的门铃声响了。那门铃着实响亮,穿透了客厅和卧室的门直达耳朵里。于是我醒了过来,忙不迭地去开门。

  尼泊尔的厨师——比利·维利,送来了饭菜。
  被惊扰了清梦,心里有一种怨气,但既然人都来了,还送来了饭菜,只得请进来,表示感激:“请放这里,我吃完后把餐具给你送回去。”他表示没问题后转身离开。
  如同那顿机场的早餐,两口下肚,差点没吐出来——那味道非常奇怪,特别是有一种白色的像豆花一样的食材,简直就如同过期食品,让我无法相信它是人吃的东西。简单吃了几口饭菜,填了填肚子,我把白色那部分都倒掉,剩下的冻在冰箱里,然后又上床睡觉。
  这一次睡到晚上八点过,自然醒来。我感觉身体的活力恢复了不少,食欲也回来了,于是把剩下的饭菜取出来,用微波炉打热以后准备继续挑战。
  有了第一次的初体验,大概身体对怪味产生了免疫能力吧,加上这次肚子真饿了,我决定给自己洗脑。

  我从女儿身上寻找灵感,为什么常常我们大人觉得好吃的东西,喂给她吃,她就是反感呢?其实好吃不好吃,不就是味蕾的一种习惯而已吗?
  习惯,由内心而发;而内心,往往是可以骗人的。
  所以我告诉自己,此时,必须忘掉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坚信,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天天都吃这样的东西长大,它们美味可口,哺育了我们印度人民!
  于是,仅仅在印度第二顿饭,我就已经容纳了那浓浓的咖喱味。
  之后,如果有印度人问我,印度的东西好吃吗?我会毫不犹豫告诉他们:很不错!既是恭维,也不乏诚恳。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我在国内养成的饮食习惯更加健康,利于消化,我在印度两年,没有因为一顿IIT提供的饭菜拉过肚子。
  特别是那个像豆花一样的东西,它没有对应的中文名字,他们叫它“克尔”。直接食用确实酸涩,但是一旦加上白糖,搅拌均匀,立刻成了冰淇淋。至于主食,当然顿顿少不了印度飞饼,不过到了这里还强调“印度”两字就有点奇怪了,入乡随俗,在这里,我们应该叫它“恰巴提”。
  日期:2016-06-03 21:39:33
  (二)
  餍足睡饱,我决定去还餐具了。
  我的公寓在五楼(印度的底楼不算在“楼”的概念内,第二层才叫一楼,所以我的五楼实际对应中国的六楼),于是我推开窗户,想从室内先看看路线,却发现此刻窗外的世界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其实当晚还不还餐具无伤大雅,他们不缺这一套,但既然答应了“吃完就还”,我想作为中国人不能一来就丧失了诚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