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16节作者:
小禅GF
学生们推荐我去品尝塔里(Thali)——那是流行于印度和尼泊尔的自助吃法,每人面前一个大盘子,六七个小碗,服务员来来回回走动,提供各种菜品,一人280卢比左右。温馨的是,事前学生还友好提醒我:塔里很贵。我很理解他们,因为IIT学费中包含伙食,家里每月给他们的零用钱仅仅为1000-1500卢比,我对他们的可爱和体贴心怀感激。
艾哈迈达巴德还是混乱的,一顿晚饭的工夫,那么多小贩不知道从哪里都冒了出来,吆喝着卖些廉价的东西,阻断了本就混乱的交通,也增加了街上的垃圾。我问学生们:“这是被允许的吗?”学生说:“摆摊只能在政府划定的集市区,城里的街道上是不允许的,他们都是悄悄摆摊的,如果政府的人来了,他们就会立刻开跑。”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便看到,一群头戴小黄帽、手持竹竿的印度城管,挥舞着竹竿驱赶小贩。有的小贩逆来顺受地跑,有的则边跑边回头骂骂咧咧。跑得慢的,或者态度极其恶劣的,免不了遭受皮肉之苦,但毫无疑问,他们在城管散去以后又会回来继续他们的生计。
任何一个以发展为导向的民族,在尚未脱离贫困,在完善的法治社会到来之前,猫捉老鼠的游戏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底层的平民痛斥腐朽的官僚体制不顾他们死活,城市富人和中产阶级却感谢他们维护了城市的整洁和秩序。
社会的各个利益群体,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的时代努力寻求着一个最大公约数,维持着社会的大体平衡,这在印度表现得尤为明显。
艾哈迈达巴德,就如同独立之后印度的一个缩影,时尚与传统、虔诚与反叛,如影随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进行着激烈的争夺,然后在矛盾与冲突中,像个步履蹒跚的孩子一样,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有趣的是,从那天以后,古吉拉特邦的人民对于中国的热情和好感与日俱增。有好几次,街上的老百姓跟我打招呼,问我来自哪里,当我说出“中国”后,他们就热情地欢呼:“哇奥!Jinping Xi! Jinping Xi!”
他们也许不懂政治,更不了解中国,但他们有着一个最质朴的心愿——来的都是客,未来,大家的日子一定都会越来越好。
日期:2016-06-09 14:17:45
第八章 万家灯火
(一)
磨合期逐渐结束,我的生活渐渐归于平静,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开始适应印度社会的阴晴圆缺。中文课很自由,学校不会对我提出任何压力,我也不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我长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课堂——教师餐厅——公寓,只要会翻墙,任何两个点都可以在十分钟内到达。
安居乐业的生活带来了诗意,也带来枯闷,尤其是印度这样糊里糊涂的国家。刚到印度时的那种新鲜感在漫长而单调的日子中早已消耗殆尽,面对的场景更多是这样:一上街便由烈日和灰尘交织袭人,在家上网则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浏览器页面的跳转中,又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时候甚至一天什么事都不做,一句话也不说,就浑浑噩噩地过去了,也几乎没办法交朋友,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障碍。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学一点印度语?到一个国家,有了语言环境,只要找一本教材,花一段时间练习一下,应该很快就可以做到日常沟通。我想说,在大部分的国家,这绝对是可行的,比如到韩国学韩语、到泰国学泰语,这没有问题,教材也很好找,可是,唯有在印度,不行。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叫做“印度语”的玩意儿。
《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地面上的人类为了到天上去找上帝,就在地面修建了一座通天塔,又叫做巴别塔,越修越高。于是上帝为了阻止人们去见他,便将人类分成无数个族群,说无数种不同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于是修塔的工作就被迫停止了。这就是关于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种语言的传说,以至于,“巴别塔”渐渐成为了语言障碍的代名词。
世界各国之间有巴别塔,任何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的巴别塔,比如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哪怕同一民族同一语言,不同的方言口音之间也会形成交流障碍,比如普通话和粤语。巴别塔无处不在,唯一的区别只是交际障碍的程度而已。
然而,没有一个国家的语言问题,可以有印度这么复杂这么严重。曾经有印度同事跟我开玩笑:“印度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种语言。”只有亲自来印度走一走看一看,才会明白这句话虽然夸张,却又那么贴切,如果真有上帝存在,那通往上帝的巴别塔一定建在印度。
如果有人问我们,世界上按使用人数算,最大的语言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凭借咱们华夏儿女人口上的绝对优势,答案是汉语。第二呢?英语吧,全球那么多国家使用,又那么重要,当之无愧的世界语言,除了汉语,谁能匹敌?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遗憾的是,世界第二大语言,是印地语。
印度的官方语言有两个,一个是英语,一个是印地语,因此印地语勉强算是印度的“普通话”。现在问题来了:印地语既然是这么大的民族语言,又是官方语言,为什么还说印度语言是个大问题?又为什么不学点印地语?
这个问题,可以由语言学家来写成长篇大论,在此,我只能从自身的感受来谈谈这个问题。
印地语虽然在形式上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却不是所有印度人的母语,它其实就是印度众多语言中的一支。只是相对其他语言而言,印地语主要在德里和一些邻邦使用,所以官方有意识地要将印地语推广为通用语言。然而,虽然很多印度人多多少少懂印地语,却不主要使用它,导致印地语在印度地位低下。
就拿我周边环境来说,一上街看到的广告牌,有的是古吉拉特语,有的是英语,有的是印地语,而日常交流,则全是古吉拉特语。
古吉拉特语是个什么概念?有一个例子最能够说明问题。
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在西安的大兴善寺留下墨宝,可惜的是,没有人能够看懂。大兴善寺的方丈想知道留言的内容,便请一个叫李利安的教授翻译,教授找到自己的博士生——从印度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冠秀杰先生帮忙,但是这个印度人也很无奈,因为莫迪使用的是用他家乡的古吉拉特语。
冠博士身为印度人,却不懂古吉拉特语,他只好找到一位懂得古吉拉特语的印度朋友,这位朋友却和众多古吉拉特人一样,别说不懂中文,英语也很糟糕,于是这位朋友只能先把古吉拉特语翻译成了印地语。
这下冠博士懂了,可是冠博士虽然会说点中文,却无法进行印地语和中文的直接翻译,于是他把印地语翻译成了英语。
最后,拿到英文译本的李利安教授再将留言从英语翻译成了汉语。
就这样,经过多方接力,我们才看懂了莫迪的意思,那是对于玄奘的致敬和和平的向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