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17节

作者: 小禅GF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接力赛的源头,就是我在此地天天接触到的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人之间交流通常不会使用印地语,所以我没有印地语的环境,而古吉拉特语是小众方言,我没有教材去学习它,就算学了,也无法和我来自印度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同事交流,毫无价值。而古吉拉特人英语又很差劲,所以我没法和大部分的古吉拉特人交流。
  那么为什么不学印地语呢?因为在印度,说英语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象征,所以IITGN校园内,到处都张贴了标语,要求学生们说英语,和中国的大学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是一样的道理。校园内部的邮件往来、通告、会议等全部用英语进行,实际上包括印度的主流媒体在内,报纸、杂志、门户网站……只要是非常正式的场合,都使用英语。虽然他们英语的发音方式完全按照印地语来,生涩难懂,但毕竟是英语,那我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印地语的必要。

  日期:2016-06-09 17:39:37
  (二)
  关于语言的问题,我后面还会谈很多,说回交朋友的话题。

  没有三朋四友,就要自己想办法消遣。好在,印度的网速虽然几近休克,收发邮件对网速还不算特别挑剔。IITGN每个员工都有一个Gmail的帐号,每天都有大量的邮件通过群发到达我的邮箱,大部分和我没关系,但我会特别留意一些活动,唱歌跳舞、游戏比赛、宗教礼拜……权当消遣。
  2014年10月23日,是印度排灯节的第一天,校方举办了大型庆祝活动。
  印度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和我们很不相同。在中国,除了除夕夜,其他节日期间都是商家的促销良机,古的今的,中的洋的,只要赶上一个“节”,商家恨不得24小时营业把你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榨干。而印度刚好相反,所有的节日,商家都关门大吉了,街道上清清静静,生活区却是热闹非凡,各小区大功放的音响一个赛着一个响亮,一群人围着神像没完没了地跳舞,而且一搞就是两三天、三五天。古吉拉特邦自己的“难近母节”,索性一闹就是九天,所以又叫“九夜节”,每天不闹到凌晨一两点不收工。作为外国人,我很不习惯这一点,一来没了市场我购物办事很不方便,二来夜里吵得难以入眠。

  不过,正如现代很多国人怀念过去的年三十,抱怨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人的公民意识在逐渐增强,人们越来越不希望打扰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打扰。在印度,你完全看不到这一点,宗教节日的庆祝方式仍然原滋原味,且多侵犯别人的权益。不过,他们自己意识不到这是在侵权,正如街上的各种车辆从来不会使用近光灯,一到晚上上街眼睛就会被一柱又一柱亮光射得生痛。你要敢说他们欢庆活动打扰到你睡觉,就是侮辱他们的信仰,温顺的印度邻居恐怕也会使点脸色了。

  总之,印度人特别喜欢过节,节日繁多而漫长,但公认的全国性三大节日为:排灯节、洒红节、十胜节。
  排灯节,又叫迪瓦利节(Diwali),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只不过印度的节日,几乎都来源于宗教传说。关于排灯节的传说,并不唯一,这和本来就混乱的印度教有关系。北印度认为,这一天,印度教神祇罗摩率领的战士从斯里兰卡归国;南印度则认为,是为了纪念魔王那拉卡苏拉被克利须那神斩杀。印度国内的锡克教、耆那教,以及印度文化圈的一些国家,也都有各自庆祝排灯节的理由。尽管众说纷纭,不过核心精神则是一致,那就是庆祝“善行战胜邪恶,光明击退黑暗”。排灯节活动会持续五天,这期间,全印度张灯结彩。

  那天晚饭时分,我一出家门便感到了浓浓的“年味”:邻居的门口挂满了彩灯,门也大敞着,屋子里飘出迷人的印度香熏味。等电梯的当头,平时并不怎么和我搭话的邻居也出门热情地送上祝福:“Happy Diwali!”我夸奖:“你们家里装扮得真漂亮!”
  来到校园,平时看上去不惹眼的一幢幢建筑物也在夜空下闪耀出迷人的彩光,如梦似幻。操场上聚满了学生,这是因为IITGN有一个光荣传统——每逢节日,就会在操场上宴请全校师生免费晚餐。由于教职工多数会回去陪伴家人,因此放眼望去都是学生。每个人领一个大盘子、几个小碗,排队去打喜欢的菜肴。难免的,外面也会有一些人混成学生进校园蹭饭,校方来者不拒,这也是他们回馈社会的一种体现。

  我在那里碰见了很多选修中文课的学生,他们都热情地欢迎我的到来。队伍排得很长,或许因为我的老师身份,又或是外国人身份,学生们请我插队直接领餐具。我看着漫长的队伍几番犹豫,但恰恰是中国人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让我决定放弃特权。
  操场上没有桌椅,打好饭菜,各人就自己想法子找地儿解决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聚餐,端着盘子一边吃一边悠转,吸引了周围众多的目光,我想学生们大概好奇中国人怎么吃手抓饭。
  需要澄清的是,虽然传统的印度料理是手抓饭不错,但是时至今日手已经不是必需,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使用勺子,或者手勺并用。用手把恰巴提撕下来,裹点米饭、蘸点酱,直接喂到嘴里,再用勺子单独舀菜。习惯以后,也就不觉得偶尔用手吃吃飞饼是个陋习了。不过印度人一边吃还一边吮吸手指的动作……我无论如何也迈不出那一步。

  那个像飞碟一样的行政楼被装扮成了庆祝节日的“主战场”,大门口有一套音响和屏幕播放着学生写给彼此的祝福。底楼大厅的地板上,学生用喷绘绘制了十来平米的一男一女两个神祗,跪着深情对望。男的蓝皮肤,吹着笛子,女的则是个普通印度女人形象。喷绘的四周用将近一百盏烛灯围起来,显得圣洁无比。学生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地以此作为背景拍照。
  “先生,这是克利须那神和他的情人拉达。”身后传来一个男声,那是桑吉,陪我去艾哈迈达巴德四名学生中的其中一位,“先生晚上好,迪瓦利快乐!”
  虽然我提醒过他们无数次,按照中国的习惯应该叫我郭老师,但是印度人逢人就“先生”、“先生”叫的习惯看起来永远也改不了。
  回礼后,我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克利须那?他是蓝色的,我们中国却把他翻译成‘黑天’,会不会有什么背后的故事?”
  “先生也知道这个?这个问题一言难尽啊……其实,克利须那神很特殊,他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毗湿奴本来也应该是黑色,而‘克利须那’这个名字来自于梵语,字面意思正是‘黑暗’。但是印度人认为黑色不吉祥,所以大多采用蓝色代替,在印度,蓝色象征着男人和力量。”

  “克利须那并不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为什么在最重要的节日纪念呢?”
  “印度有本古籍叫做《薄伽梵歌》(Bhagavad?Gita),里面说克利须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宇宙精神。所以虽然不是主神,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特别特别多,印度人特喜欢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