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20节作者:
小禅GF
我说这样不太好,我们都是额外请来的客人,形式上也要敷衍到位吧。再说既来之则安之,多了解一些文化也是好的嘛。
她直露出厌恶的表情抱怨说,实在太无聊了,她来印度半个月了,没想到是这个样子,刚来的前几天,她一直在哭,现在倒是想通了,不哭了,但是每天就觉得非常非常无聊,真是一天也不想在印度多待,没办法就只想出去找朋友玩。犹太人本来就特别喜欢交际,她又是这类人中的极品,所以闷得发慌,每天都上Facebook和 WhatsApp找朋友聊天,手机从不离手。这话也不假,只要看到她,每次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给手机充电,每到一个地方消费,首先问有没有WiFi,再问有没有插座。
当然,她也时常被印度的网络折腾得破口大骂:“什么垃圾国家!我恨印度,恨,恨,恨!以后一辈子也不来了!”
她有一个以色列男朋友,叫泽维卡(Zvika)。他离过婚,现在在自主创业,她无时无刻不想念他,所以每到一处,就会把照片拍下来,分享给他,并表示正在竭尽全力把男朋友忽悠到印度来陪她。
我问,为什么不去教师餐厅,那里外国的朋友多。
她的理由很特别,说那个小区的名字叫Shiti Ratna,她看到Shiti这个单词就不舒服,起什么名字不好,非要起个大便,所以坚决不去。
事实上,拉谢尔对饮食非常挑剔,她不但不吃IIT提供的食物,而且街上的馆子也百般挑剔,总是要先上网,查阅网友评价,听从网友推荐,百分之百放心的才会去尝试。
印度的水,她是坚决不喝的,哪怕经过净水器,也认为肮脏无比,拿她的话来说“只配用来冲厕所”,所以每天只喝商店里买的矿泉水。
我说,印度虽然脏了点,但是谨慎成这样也不至于吧。
她会说你太不小心了,然后列举一大堆禽流感、瘟疫、肝炎之类的案例来说明印度有多可怕。
然后抱怨印度男人有多么好色,她不明白为什么一上街就有一大堆男人盯着她看,盯得她头皮发麻,一到了人多的地方,就被摸来摸去。
我说,好吧,我不是女人,这个我体会不到。相反,我是街上盯着印度美女看的男人。我建议她学学印度女人,把头包起来,就不怕被围观了。
她说那更不行,以色列人一看到蒙脸的人就害怕,在她眼里,蒙脸的都是恐怖分子。
于是她经常说,来印度以后,她就像一条狗,要人牵着才敢上街。我说不要用狗比喻自己,在中文里,狗是对人极大的侮辱,她说她们没那忌讳。
后来又谈到印度的宗教,感受感受不同文化总是好的吧。
她说,她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犹太人信仰犹太教,她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其他六个都信犹太教,就她不信,为此父母大发雷霆,这让她很是心累,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现在又是这样神、那样神的,烦死了!
对此,我总是语重心长地说,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已经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与其天天爆发情绪,不如试着享受它,等你回以色列以后想再经历这么有趣的生活都没机会了。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对印度恨得咬牙切齿并不吝惜于溢于言表的人,每天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所以希望能和其他外国人交朋友,以消磨痛苦的时光。
好在,拉谢尔对发泄的尺度拿捏还比较到位,虽然对印度的一切颇为愤懑,但从来不对我们同事摆脸色,相反,在她那里,任何事情都很好沟通,也开得起玩笑。她有一说一,甚至还会吐出很多内心深处的秘密,最经常的主题,是和男朋友又吵架了。以至于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从她对着手机的表情,就可以判断出发生了什么——如果是愁眉苦脸,一定是又和男朋友谈崩了;如果是歇斯底里,则一定是断网了。
我曾经把拉谢尔引荐给劳,想两个西方人能更合拍吧,谁知拉谢尔见了一次以后就给劳扣上了“怪人”的帽子,不想再见。也难怪,一个手机寸步不离,一个说世界上没有手机最完美,这两人能擦出什么火花才怪了。
我也曾经带领拉谢尔去拜访尼廷的店铺,她像明星一样被每一个人围着要求拍照,我预感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之后拉谢尔就来找我抱怨:“你的那个叫尼廷的朋友是什么人?一天到晚打电话来骚扰我,真后悔把电话号码留给他!”我说你又不是第一天认识印度人,再说谁叫你是个美女,总之你也待不了两个月了,以后不要理他就行了。
擦不出火花不行,擦成这样也不行。从今以后,我不敢再介绍她跟别人认识,相反,透过她的交际网络,我认识了更为丰富的印度。
日期:2016-06-12 13:04:19
第十章 巴别塔通向何方
(一)
探索印度”活动,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是讲座,二是实践考察。我是个编外人员,不用考勤,所以几乎放弃参加那让我崩溃的印式英语讲座。给我极大安慰的是,那些美国人也说,印度人的英语,他们也不太能听懂,只是碍于情面不好不参加。不过,但凡有往外跑的公费旅游,我是一定不会放过的,反正花也是花印度的公费,不违反“八项规定”。
在古吉拉特邦,有一个很不著名的城市,叫做德波依(Dabhoi),德波依管辖之下,有一个村落,叫做Tejgadh(对不起我已经无法翻译这个极度扭曲的英语地名),在百度上无法找到关于它的任何中文信息,这就是我们其中要探索的一站。
印度有着广袤的农村,光在古吉拉特邦,就有18618个村落,这让我完全无法想象。在印度人的谈话中,他们甚至不把它们叫做“村(village)”,而更喜欢称它们为“部落(tribe)”。
由于这个部落位于古吉拉特邦的边界,极难到达,当天我们的大巴一共花了十三个小时在路上,以至于我始终觉得,我应该是唯一到过这旮旯的中国人。
既然如此偏远,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探索这里?这是因为IITGN有一个研究印度部落语言的女教授,叫做莉塔(Rita),她每年都会来这里进行学术调研,所以她把这里推荐为了“探索印度”其中一站。
Tejgadh,这里的人们保持着非常原始的生活模式,但相比其他很多部落,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1996年,有一个民间的学术组织,在这里成立了一个学术中心——“巴沙研究和出版中心”。
巴沙(Bhasha),在许多印度的语言中,有“语言”、“声音”之类的意思。所以这个学术中心的宗旨是——“保护印度部落文化,从A到Z。”重点是研究和保护那些不被印度宪法所保护的本土小语言。
村落里有一间木头和茅草搭成的巨大棚子,里面有几十个穿着莎丽的成年部落女子,面对面排成两排,正盘坐在地上吃午饭。那些莎丽因为污垢和弱光显得和主人一样黯然失色。看到我们的到来,她们用近乎呆滞的眼光齐刷刷望着我们,一言不发。那灰蒙、整齐、原生态、又颇有内涵的画面感,一看就是可以得摄影大奖的。于是,许多人都拿出了手机对着她们一阵狂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