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25节作者:
小禅GF 日期:2016-06-14 15:15:52
第十二章 凡尘一醉
(一)
印度理工学院的校园,虽不大,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早到晚,随处可见一群蓝领清洁工,手提水桶、拖把,在各幢建筑物忙进忙出地打扫卫生,所以校园是唯一空气还比较清洁的地方。
校园里有一些草坪,种着一些树木,每天都有很多小孩子在树荫下嬉戏打闹,有的干干净净,有的衣衫褴褛。他们多是职工的孩子,有些职工两口子都要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就把孩子带到这里来托管。后来有些外面的孩子也掺合进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道固定的风景线,在巨大的芭蕉树下演绎南亚风味。
每一幢建筑物都由身穿制服的保安把守,每一层的厕所旁边还有一个小房间,里面有穿黄色衬衫的年轻杂工坐班,被正式的教职工呼来唤去处理一些杂务,他们的英语都非常糟糕,与正式职工之间有一道鸿沟,名字也未曾出现在全体员工的名册上。
教职工们总是衣着体面,清洁工则全身浅蓝,保安的制服为墨绿色,杂工则一身嫩黄,这样的配置层次分明,但也显得比较臃肿,容易人浮于事。比如,哪怕一幢单层建筑也有保安一天三班倒值班,通宵不休,无所事事。不过想想,这样也好,反正IIT有钱,印度穷人又多,可以解决不少平民的生存问题。
最有特色的是,校园里还有一个点供应付费的点心和饮料,还送货上门。老师工作累了想喝杯咖啡,不必亲自跑腿,只需叫那些黄衣小伙子去帮你叫来,他们不但不会嫌烦,还很乐意为你服务,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咖啡味道很纯正,价格也很便宜,十五卢比一杯,比街上便宜一半还多。
我经常喝他们的咖啡,有时候,我会叫人去跑腿,有时候,也会自己去。拉谢尔也很喜欢喝咖啡,所以偶尔会碰到她。让我啼笑皆非的是,有一次,她说她的手机中了病毒,发短信全是乱码,想请我帮她看看。说完她掏出手机,随便乱输一阵递给我,我一看,喝到嘴里的咖啡差点没吐出来。
此时,她的短信页面正设置为中文九宫格输入法,她刚才乱输那阵凑成了一句乱七八糟的中文组合。
我问她以色列的手机为什么会有中文输入法,她说不知道下什么软件的时候给自动下载下来了。我顿时感觉祖国实在太流氓了。
我本建议她删掉,她却打起了学中文的主意:“我喜欢学外语。别看犹太人和德国人至今有隔阂,我去德国工作的日子,把德语也学会了,现在正好学点儿中文。”
在连续教了她一个星期的中文后,她居然用Facebook又认识了一个在艾哈迈达巴德工作的台湾人。有一个周末,她不想学了,说在城里有一家舞厅很不错,叫我和她一起去玩,那个台湾人也会来。
我对舞厅没有兴趣,不过,2014年十二月的古吉拉特邦相对印度的常态而言,特别寒冷,最低时只有十二度——拿尼廷的话来说,他来这里七年了,第一次遇见这么冷的年底——而我由于出发时料想印度没有冬天,为了减轻行李重量,也没带外套,怎知罗衾不耐五更寒,正好进城血拼。
日期:2016-06-14 18:10:53
(二)
艾哈迈达巴德有时尚的一面,许多商场都很正规,有的甚至堪称国际范,比如Alpha One大型百货商场,从外面一看就是一副大国崛起的派头。
夸张的是,进入商场也要经过严格的安检,其严格程度不亚于机场。我包里用于日常生活的瑞士军刀也被暂时没收。商场里面,世界著名的品牌应有尽有,但大多比中国便宜。趁着打折我买了两件外套:一件耐克和一件杰克琼斯,只花了四千多卢比,售价为中国同款式的一半左右。此外,电影城、餐厅、电子游戏厅……各种功能一应俱全。
拉谢尔一逛起商场就拖拖拉拉,每家都要去看看,试试这试试那,让我一度有点后悔不该和她一起来。我表示了抗议,可是她说舞厅晚上才开始,急什么?看来这一点不是中国女性的专利,号称珍惜时间的犹太人也不外如是。
于是这一逛逛到晚餐时间,拉谢尔手里已经拧满了一大堆购物袋。满载而归的她得意洋洋,决定给我个机会请她吃晚饭。
商场里的餐厅以快餐为主,挑食的她面露厌恶,于是,我们来到街上找餐厅。
我们很快就被一家餐厅吸引了眼球,因为那家餐厅的霓虹招牌上赫然用中文写着“上海”二字!夜色中,那闪烁的“上海”与周边的各种英文泾渭分明,仿佛在不停地向我召唤。我毫不犹豫地说:“就这家了。”
顺带一提,印度的各个餐馆提供的菜品非常雷同,主要菜系有仨:旁遮普系(Punjab),中餐系(Chinese),大陆系(Continental)。不管去哪家餐厅,一定有这三种,或者至少前两种。甚至有些菜品,就是“四川炒面”、“宫保鸡丁”的谐音,不过他们所谓的“宫保鸡丁”以及其他菜品,和正统的中国菜差距千万里,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所以当我看到纯中文招牌后,重新燃起了希望,希望那是一家真正的中餐厅。
不过,还是失望了,坐下来以后才发现:这里,除了那两个汉字,其实也和其他餐馆一模一样。
点完菜,我一时心血来潮,跟服务员说:“叫你们老板来一下,我想见他。”
服务员表示有点为难。
我想这里一定和中国有点什么关系,就说:“我是他在中国认识的朋友,今天约好了来这里见他。”
服务员阴转晴说:“好,没问题。”转身上楼去了,惹得拉谢尔顾而乐之。
不一会儿功夫,楼上下来了一个大块头印度人,走到我们跟前用流利的英语说:“嗨,朋友,我们认识吗?”
“不好意思,其实我看到你们招牌上的中文,写着‘上海’,以为这家老板是一个中国人。”我如实相告。
他笑了笑,正想说些什么,没想到拉谢尔插话了,贼贼地说:“我认识你,你叫利兹万。”
那人顿时睁大了眼睛,望着拉谢尔说:“我们什么时候认识的?”
这让我也愣得不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拉谢尔说:“五分钟以前。”
那人问:“什么意思?”
拉谢尔掏出手机,打开WeChat(微信的英语名字),指着上面一个按地址搜索出来的“附近的人”说:“这个就是你吧?我加你了。”
那是一个叫做Rizwan(Shanghai)的帐号,距离显示在100M以内,头像正是此人。照片上的他,穿着精致的衣服,依着一辆红色的轿车。
拉谢尔这网虫还真是绝了,利兹万甘拜下风。
我问:“印度个个餐馆都号称有中餐,为什么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国菜?”
利兹万说:“我们这里所有的中餐,其实都是印中结合,如果做纯正的中国菜,我想印度人都吃不下去。”
拉谢尔问:“你去过中国吗?”
利兹万说:“没有,之所以用中文招牌,也就是个广告,效果还不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