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29节

作者: 小禅GF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16 15:21:06
  中篇 梦里不知身是客
  ***纠正一下,之前发的《罪恶之手》应该为第十三章,本章才应该是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印式婚礼
  (一)
  在我刚到达印度的头几个月,对一件事情非常不解,那就是我小区周围,每隔十天半个月,乃至三五天,就会有一大群人在我的楼下,敲锣打鼓吹喇叭。他们由远及近,再慢慢走远,那声音震耳欲聋,最高音的部分可以持续二三十分钟。以至于我就算关好所有的门窗,也足以震得我心烦气躁做不好任何事情。我开始以为是节日,但印度即使节日众多,也不至于频繁成这样,有一次我走到阳台上好好观摩了一阵子,是一群穿戴红白相间衣着的仪仗队,缓缓在楼下移动,每到一个小区或者独栋别墅外面就要停下来几分钟。仪仗队后面,一群穿着莎丽的大妈和年轻女子跟着跳舞。这个仪仗队行走速度之慢,穿过短短一条街,足足要一个小时左右。

  我看群众参与度很高,就以为是当地的一个风俗,直到有一次我和两个学生去逛街,又看见了这样的仪仗队。这一次的声势还要大一点,有一个男人,正穿着盛装英姿飒爽地骑在一匹马上,被仪仗队护送前进。我还没发问,学生就说:“先生,快看,这是我们印度的婚礼!”
  我问:“他们这么大张旗鼓,不怕扰民吗?”
  学生说:“婚礼是印度人非常看重的一个大事,他们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我结婚了!”
  原来如此。每个人都要结婚,你扰我、我扰你,成了习俗,也就没人介意那响彻云霄的锣鼓声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人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件上,往往能留下最多的印记,我对印度人讨个媳妇找个相公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和成本充满了好奇。于是,在去参加安布尔亲戚的婚礼前,我特地找桑迪普问了问,古吉拉特邦婚礼的全部程序。他倒很认真,回了我一封长长的邮件,里面充斥着众多英语化的印地语单词和专业术语,我又结合了很多其他资料才搞懂。
  他们结个婚,真累人。
  古吉拉特邦的婚礼随具体城市的不同有些差异,但总体上都要持续三到五天不等,不过首先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程序——“甘内什祭拜”。
  甘内什就是之前提到数次的象头神,他本来是雪山神女用汗水创造出来的“儿子”,陪伴与守护自己。有一天雪山女神的丈夫湿婆回家,正巧碰到妻子在洗澡,只见一个陌生男人在门外守护,这个男人就是甘内什。由于甘内什不认识湿婆所以阻止他进门,结果被愤怒的湿婆砍掉了脑袋。

  当湿婆得知甘内什是自己的儿子时,懊悔不已,便去求守护之神毗湿奴。毗湿奴说,明天太阳升起时朝北走,遇到第一种生物时,砍下它的头放回儿子的头上,就能令他死而复生。于是第二天,湿婆朝北走,最先遇到的是一头大象,就砍下象头放回到儿子头上。甘内什活了过来,不过也就成了现在这深入人心的象头人身形象。
  后来,湿婆为了补偿儿子,决心为他清除一切障碍,全力帮助他实现目标,所以甘内什又被称为“清除障碍之神”。在印度,甘内什常常会出现在企业家的办公室里,或者挂在汽车后视镜上,象征着前方一马平川。在婚礼这类重大的仪式之前,人们也都要先膜拜他,以求庇佑。
  拜完神,男方要在屋子外面准备一个圆顶的大棚子,招待四方客人。
  接着就是一个叫做“嘎巴”的庆典,很简单,就是大家围成一圈没完没了地跳舞。当天还有一个婚宴,专供给新郎一方的亲朋好友,此时离正式的结婚仪式还有一天。

  正式婚礼的第一天,新郎从自家住处出发,去迎接新娘共赴婚礼。婚礼一般就在新娘家操办,那里新娘和亲朋好友一起等待着新郎的到来,不过这里的“亲朋好友”数量庞大,有100-150人。倒不用“抢亲”了,不过,就是这个类似于“迎亲”的环节,新郎方面会安排一个仪仗队伍一路敲锣打鼓直到婚礼现场,烟花爆竹也会用于增添气氛。
  新郎到达新娘家后,新娘那方的人会热烈欢迎新郎一方,双方的队伍汇聚在一起,相互祝福。
  之后的程序新郎新娘就共同参与了。两边的人又大吃大喝一顿后,新人需要完成印度教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拜祭火神。新郎和新娘手牵着手,走向婚礼场地中间的一个圣坛,上面的圣火已经点燃,先由新娘围着圣火走两圈,然后新郎再走两圈。在印度教中,火就是火神阿耆尼的象征,中国把他叫做“火天”,在创始之初梵天创造的八神中排行第六。阿耆尼会净化掉新郎新娘身边的黑暗,象征着新婚夫妻未来前途光明。

  完了以后,新郎要亲手给新娘戴上一条项链,这条项链充满着浓厚的印度风情,以后的岁月中,新娘会一直戴上。
  整个仪式持续一两个小时,之后新郎新娘才可以去吃午餐。当天,新郎就可以把新娘接回自家,完成夫妻之事。
  第二天晚上,在新郎的家中,还有一场宴席,接待新郎一方的嘉宾。这场盛宴可大可小,主要用于接受新郎一方亲朋好友的祝福。
  这一天完了以后,婚礼才算正式结束,新婚夫妻往往会选一个地方欢度蜜月。

  简单归纳起来就是,男人和女人先求神,然后男人在一群人的陪同下出门讨媳妇,女人在一群人的祝福下嫁给男人,男人当晚和女人结合,然后第二天男人那边一群人又来庆祝他顺利搞定媳妇。
  印度文化多元,所以各地的婚礼千奇百怪,但总体而言古吉拉特邦的婚礼算是比较复杂。虽然已经这么麻烦,可还不止这些,实际上,在婚礼之前,还必须有一个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在婚礼的前两个月到半年之间进行,持续一天。
  这一天又被叫做“戈尔达纳”(Gol Dhana),意思是“芫荽种子”和“棕榈糖”。在双方的父母同意孩子结婚以后,女方的父亲,就要和四个男性随同,来到男方家,在他们的额头上点上一个红色的圆点,象征着第三只“精神之眼”,然后给男方一个最实际的东西——钱。嫁妆对一些女方家庭是沉重的负担,所以这是印度人不太喜欢生育女儿的重要原因。给过嫁妆才能得到对方的认可,接着双方家长会选一个吉日办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上主要有三个流程:一是婆罗门身份的主持会来给准新郎新娘分发芫荽种子和棕榈糖,前者象征着财富,后者象征着甜蜜;二是接受亲朋好友赠送的甜点和喜钱;三是交换戒指。
  把订婚仪式和婚礼加起来,前前后后有将近一个星期,如果不是双方的重要亲戚,几乎不可能参与全部的流程。
  日期:2016-06-16 18:11:10
  (二)
  在一个寒冷的早上,桑迪普开着摩托载我来到甘地讷格尔郊外的一个小农场。安布尔在门口代表男方家庭迎接客人,看到我,兴高采烈地走过来握手,带我去见他的父亲,不过,第一句话就让我哭笑不得。
  “这是IITGN的外国专家,郭先生,他……”安布尔停了停,转过来问我,“不好意思,你来自哪个国家的?中国还是日本?”
  这些浑浑噩噩的印度人,那天下午在我家泡了半天白泡了。
  “你好,我来自中国,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个印度的订婚仪式。”我又对安布尔说,“不过,你父亲看起来真年轻。”这倒是实话,他看起来比安布尔大不了多少,不过也有可能是安布尔太显老相。
  旁边一个老头子不怀好意地插嘴:“他很年轻吗?一大早不要开玩笑!”
  “那么我下午再来开玩笑吧。”我说。
  两个老头子被逗乐了,安布尔也大笑一番,然后邀请我进农场参观。
  订婚仪式比较简朴,甚至让我有些失望,他们搭了一个台子,准新郎新娘穿着漂亮的礼服,就那么站在台上一直保持着笑脸,听说他们从上午到下午都要站在那里,我对他们的体力能否支撑一天捏了一把汗。
  迎来送往、进进出出的人,都是男士。只见一大堆身穿莎丽、头批纱巾的中老年女性,扎堆盘坐在台子斜侧面角落的地面上。她们都是各男士的配偶,大多数沉默寡言,有些也扭头朝我看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