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二个商朝领导人接班顺序的版本则是:汤死后,直接即位的人是他的长孙太甲,但是因为不明原因,位置被他的两个叔叔给拿了过去,数年后又回到了太甲的手中。
支持这个版本故事的著作包括《三统历》、《汉书•律历志》、《伪古文尚书》、《尚书序》。《三统历》是本历法书,编者是西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但却一定不是史学家的刘歆(王莽同志的好战友);《汉书-律历志》的作者是班固;《伪古文尚书》是晋朝人汇编的;《尚书序》可能是隋唐时孔颖达的那个版本。
相比于《竹书纪年》、《孟子》和《史记》,这四本书都是晚辈,距离商朝的时间自然也更远。但是总体来说这四本书似乎更有学术范儿,所以两相抵消,我们很难辨别双方的说法谁更值得相信。
不过这些倒不是重点,因为外丙和仲壬注定是打酱油的角色,真正的大戏,将在他们的侄子太甲和商朝开国元勋伊尹之间展开。
日期:2015-11-15 16:27:43
062、第一个“代理一把手”
中国人是最讲究等级和秩序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凡是僭越了这些等级秩序的人都具有程序不合法性,任尔如何冠冕堂皇,最后都难逃史学家的口诛笔伐——当然,更多的人受到的不仅仅是嘴巴和笔杆子的讨伐,而是最终死在了拳头和枪杆子的攻击下。
专制社会,你要么就真做皇帝,要么就少操那个心,因为社会的思维是不接受这种情况的,所以你看自古以来干这事儿的有几人能全身而退的?第一名肯定是诸葛亮,不过我们要看到,诸葛亮所在的集团在他死后三十年就完蛋了,作为敌国的魏晋当然不那么在意这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其他的,按排名算的话,伊尹算是第二位,霍光第三,后面的话……“其他”?
周公鸡蛋和共和执政的那两位不大好算进来,因为他们毕竟是王室成员,咱说句难听点的,他们就是真的做了王,大家也就笑笑罢了:此乃尔等之家事,岂用问外人哉?至于张居正之流的话……你可以去史了!
不过伊尹确实是这个牛人圈子的开山鼻祖,号称我大第一个“代理一把手”。后羿本来要算是第一个的,不过人家自己称王了,那就是另一番故事。若是后来霍光的儿子也把汉王朝给顶下去了,那霍光就不是霍光,而是王莽、曹操了(可怜的霍皇后呢)。
历史上关于伊尹这段历史的说法比较统一,大致就是太甲即位后荒淫无道,治国无方扰民有术,伊尹见状愤而将其废黜流放,让其自我反省,而国家大事悉决于己,“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几年后太甲幡然醒悟了,伊尹又再次将其迎回朝堂,重新将政权归还于他。后来太甲死了伊尹还没死,直到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期间他才挂掉,后来沃丁以天子之礼将其安葬,皆大欢喜的结局。
如果这件事属实的话,那确实是足以与尧舜禹禅让相媲美的政坛完美道德案例。但是正因为它实在太过完美且童话,所以很多人对其产生了怀疑,尤其是《竹书纪年》就记载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那就是伊尹是自己想当王,所以将太甲流放,后来太甲的复位也是他自己偷偷潜回了国都将伊尹杀掉的结果,不存在什么让来让去(“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前面楼主我已经扒过尧舜禅让的皮了,那么这次伊尹放太甲事件是否也真是另一个阴谋论的美化版本呢?
我也好大部分学者也好都觉得不大可能,证据有二:一是后来发现的甲骨文显示,直到商朝末年商人还在坚持对伊尹进行祭祀,而且规模和历代先王们差不多——就算真是太甲杀了伊尹而商王室的后人觉得杀得不该,那也没必要正儿八经地对其进行祭祀,更不必使用这么浓重的礼仪,没道理嘛;二是伊尹的儿子伊陟不但没有受牵连,反而在后来再一次担任了商朝首相的职务,这作为一个乱臣贼子的儿子来说就更不合理了。
《竹书纪年》倒是没有否认伊陟的存在,但是也紧接着上一段说太甲在杀死伊尹后,“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故事编得实在不够6,基本不足为信。所以综合而言,伊尹可能没有那么道德高尚,但是毕竟不是篡逆之人,定这个性还是没错的。
尽管伊尹在早年对商朝建立的作用可能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大(就算参与了谍战,但这个手段毕竟是次要的,所以起码伊尹的作用和后来的姜子牙是没得比的),但是商朝能够挺过二代危机而延绵六百年不倒,伊尹确实是第一功臣,无可争议。
不过伊尹开创的这个先例实在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接下来的几千年历史里,有多少人打着伊尹(and霍光)的旗号而做着废立君上的阴谋呢?对此大家只是呵呵一笑:董卓之心,路人皆知是也!
日期:2015-11-16 11:06:12
061、要儿子还是要弟弟(1)
长期以来,一个有关商朝的历史疑案一直在被争论,至今没有停息。这个案子的主题就是:有商一朝的最高领导人继承法,究竟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
可以肯定的是,商朝中期以后大致是确定使用的父死子继办法,但仅仅是中期以后。而在此之前究竟是用的哪个方案,直接影响到大家整个商前期的若干历史问题定性。说啥?没这么严重?你看了本节的商朝故事就知道了。
太甲死后,继承其王位的人是其儿子【沃丁】。沃丁在位时伊尹还没死,看起来太甲应该活的时间不长。但是紧接着沃丁死了接班的是他弟弟【大庚】,而不是其儿子,于是这道“要儿子还是要弟弟”的梗便开始了。大庚之后的新一代王【小甲】又不知道是什么来头,司马迁大概也是老糊涂了,一边在《殷本纪》里说是大庚的儿子,而在后面附的《三代世表》里又说是大庚的弟弟。小甲在位期间,不知是商人觉得夏民已经不足为惧了,还是他们自身的实力衰减不敢“天子守国门”了,或者是这次商族总算有能力“迁夏社”了,抑或西亳地利用尽了,总之他们抛弃了这个城市,转而将国都又迁回了汤当年崛起的亳。
不管小甲是弟弟还是儿子,继承小甲王位的则肯定是他的弟弟【雍己】。雍己在位期间商朝是确实败落了的,诸侯们又开始不来朝贡——正所谓朝贡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雍己要是再不反省,恐怕就要混成商朝版的孔甲,最后再被后世扯淡的史学家们来一句“乱商者,雍己也”。
不过雍己和商朝很幸运,因为在他之后,老天紧接着又送来了一个好人,他就是雍己的弟弟【太戊】(没错,又是弟弟)。
太戊是个好同志。虽然我们对其生辰八字一无所知,但是通过后世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其拥有这么几个标签:
①选贤举能,善用人才。
太戊在位时提拔并重用了“贤人”伊陟、巫咸为相,于是天下大治,诸侯归附。伊陟我们前面提到了,伊尹的儿子。巫咸据说是一个大祭司,通俗点说就是高级神汉。看起来太戊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不耽误,所以一下子商朝局势便取得了好转
②活得长。
一个活得长的君主未必能有造化,甚至还可能物极必反(唐玄宗:都看着我干嘛),但是一个活不长的君主那就肯定没造化,最典型的,参考北周、后周,最后都熬成了一锅粥。
最完美的强权政治就是让最强的那个杀出重围而领导整体,然后维持整体的稳定——之所以大家容忍各种二百五坐在龙椅上,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有才,而是仅仅为了维持整体的稳定而已。大家都想做皇帝,必然要狗咬狗不得安宁,不如让他们家族接着坐下去,我们闷声发大财就行了。所以过去的人们往往只希望能出现一个比较好的领导然后让他的“治世”能持续长一点,太戊就符合这个标准(贤明,而且据说在位时间长达75年),所以后人给了他一个“中宗”的庙号。
不过历史证明太戊要成为这个“中兴祖宗”实在还差得远,因为一个标准的中宗是能够承上启下、成为一个王朝两个国力波浪顶点中的第二个的君主。而太戊一死,后面又是乱七八糟,而且又出现了几个中宗,让人有种商朝遍地是中宗的感觉。
醉不醉?你看了就会感受到的。
我们下一节再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