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50节

作者: 小禅GF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阿姆利则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有了这个金庙,它成为了全印度唯一一个没有乞丐的城市。我很好奇,每天这么多免费食物,经费是哪里提供的?尼廷说:“那些捐款的,有钱的多捐点,没钱的少捐点,但总体上维持这个供应没问题。此外印度很多人做慈善,专门来支持这种公益事业。”
  吃完免费午餐,我又踱步到圣池旁边,默默地望着那金庙,连绵不断的朝圣队伍让此地永不会丧失人气。我略懂锡克历史,这个金庙,曾经是古战场,也曾经是恐怖袭击的目标,甚至,由于锡克人民族独立性太强,分裂势力久禁不止。
  1984年,旁遮普邦再次闹独立,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曾经派坦克前来镇压分裂势力。
  “尽量不要向这个圣神的建筑发动攻击。”当锡克人躲进金庙里拼死抵抗时,英迪拉·甘地却如此下令。政府军无奈只能用坦克作掩护,士兵跟在坦克后面逼近,把锡克士兵压缩在金庙中。锡克士兵躲在沙包后面向政府军扫射,打死打伤士兵多人。最终,失去耐心的政府军终于向金庙内开炮,彻底摧毁了锡克分裂势力。
  英迪拉·甘地事后不愿驱赶身边的锡克人,为了方便对方报仇,还故意把锡克保安留在身边,同年十月,英迪拉·甘地在家中被锡克保安刺杀身亡,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印度的统一和团结。
  金庙,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内涵。如果我是印度人,也一定会站在大印度的、官方的立场,赞扬政府成功摧毁了分裂势力,但我不是,我只是看到,这个民族的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凝聚成了一首又一首壮烈的挽歌。当你企图征服他们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众志成城,用生命来捍卫民族尊严;当你觉得他们过于刚毅高不可攀时,他们却又热情好客,来者不拒,让天下所有富人穷人都一律平等地、永久地享受他们的免费美餐。

  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从来不只诉诸于暴力,唯有将真理与爱,一刚一柔,牢牢地抗在肩上,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才使得一个人、一个民族可以如此具有独特的魅力!正如金庙四周,那洁白的大理石和鲜红的鲤鱼,刚柔并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的气节,是印度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金庙同辉,与天地同寿。
  日期:2016-06-29 13:14:49
  第二十五章 一墙之隔
  (一)
  在阿姆利则那几天,尼廷带我去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印度教寺庙,每到一处,必三拜九叩,买花献神,慷慨捐助。他甚至再赴金庙,来到公共食堂外一个巨大的洗碗场,帮他们洗盘子。“人不能只求获取,不讲回报。”在他看来,做义工和拜神都是回报的方式。
  他跟我讲了很多印度神灵背后的故事,有板有眼有深度,可让我吃惊的是,当我练瑜伽的时候,他看着那些奇怪的动作,竟然不知道这就是瑜伽,也不知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甚至不清楚印巴关系是好是坏。
  最极端的一次,我给他看手机上的世界地图,指给他看中国、美国的位置,他感叹说:“原来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地球的球体在平面上展示为灯笼形状,他突然指着地图的边缘问:“那大海的边缘是什么呢?船开到那里就会掉下去吗?”
  我顿时瞠目结舌。

  他对科学常识的阙如和他对印度教的谙熟形成了两个极端,显示出他受到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而不是学校。我不禁思忖,在我无法想象的角度,咱们两人的大脑中,究竟还有多少不同?
  我并不反对去寺庙,但我对那些能代表印度近现代史的遗迹会更感兴趣,所以,我强烈要求去“札连瓦拉园”(Jallianwala Bagh)。我以为他会对任何印度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大事件都毫无感触,直到我们来到了这里,他沉默了许久,说出了那一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残忍!”
  1919年二月,印度还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授权丨警丨察可任意逮捕所怀疑的分子,不经审判、不要律师、不许上述。此法案一出,印度全国哗然,以锡克人为主的旁遮普岂是任人宰割之辈,他们再一次站在了反帝斗争的最前线。
  四月,两名民族主义活动家在阿姆利则被捕,这导致了随后大约有三万市民在市政府门前集会,要求释放被捕者,遭到镇压。集会者奋起反抗,于傍晚占领火车站、电报局和电话局。当晚,英印军队的戴尔将军率领军队开进阿姆利则,实行宵禁,但该禁令没有传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4月13日,约五万人在阿姆利则的札连瓦拉园举行和平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为了显示和平,有不少群众还带着孩子来参加集会。然而,丧心病狂的戴尔将军竟然在不警告的情况下,直接下令向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
  枪击持续了十分钟,有的群众被直接击中,有的则情急之下跳入园内一口大水井中溺死。最终,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为死亡379人,伤1200人;印度方面却坚持认为死亡人数为1000人。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阿姆利则惨案”,又叫“札连瓦拉园屠杀”。我一度以为此处应该是白骨森森、寒气袭人,不料百年之后,这里已然生机勃勃,游客熙来攘往,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公园样。年轻人开开心心地在这里游玩、拍照,我一度觉得印度政府似乎不该遗忘历史的屈辱和沉痛。
  然而步入公园深处我才看到,那屠杀的现场,依然保留着1919年四月的模样,那口井被铁网围起来,写上“殉难者井”,用以悼念惨案当天,人们在这口井中找到的一百具同胞尸体。两面墙上,残留着密密麻麻的弹孔,每一个弹孔都被标上编号,记录着英国人犯下的累累罪行。在公园正中,还竖立了一个纪念碑,那是永不熄灭的“自由火焰”。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无数种可能,印度的地理位置比较通达,历史上已经被外来政权多次征服,所以和中国历史不同,印度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让我们外人很难去把握住它的历史脉络。

  然而,十八世纪英国人的到来结束了印度数千年的古代史,把这块次大陆给整合起来,并且绘制了一副地图。于是,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统一的印度,这种统一,不光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英国人的殖民,如今的南亚,还会多出不少国家。
  值得讽刺的是,英国人培育了印度人民的统一意识,也同样是英国人,把统一的印度亲手变成了大英帝国主义的掘墓人。
  阿姆利则惨案之前的印度,虽也不时起义,追求局部的自治,但对待英国殖民者的态度并不统一,一战中印度还代表英国参战。惨案发生之后,历史开始了转向。血腥和恐怖没有吓倒印度人民,这之后印度人民的抗争愈演愈烈,成为了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导火索,并成为导致印度最终走向独立的原因之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