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碎月如粥》
第21节

作者: 青葱的樟园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另一边是 “紧跟统帅毛主席, 广阔天地炼红心。”
  在那个年代还有什么口号比这听起来更让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的? 楼前广场上已有很多同学在排队等候报名了。一排临时拼在一起的课桌就是报名点,好几位老师坐在桌后正忙不迭地登记着学生姓名、性别、年级、班级,以及准备要去插队落户的地点等等。
  毛大年作为第一批带队老师要亲自送学生下乡。 这意味着毛大年今后半年多的时间要在江城下辖的吴江县跑知青点(简称:跑点)。他们要下到下面的各公社、大队,乃至小队,检查知青的落户安置及生活等方面的事宜。这份工作除了十分辛苦劳累之外,还十分繁杂扯皮,因为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所以非常需要带队老师具有灵活迅即的应对能力,以及和农村各级基层干部沟通协调的能力。

  日期:2016-05-14 19:21:22
  由于几个月来一直忙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毛大年突然想起已好久没去姐姐家了。乘着临行前还有点空, 毛大年下午就带着晓东和晓斌一起出门了。路上,毛大年先到水果店买了几斤苹果,接着又上百货大楼糕点柜台买了几样姐姐平时喜欢吃的糕点,然后让晓东晓斌一人拎着一样,便直奔城西姐姐家而去。

  毛福蓉今年54岁, 育有三儿两女。老伴金胜铎早在八年前就因病撒手人寰,虽然老大和老二都早早参加了工作,但下面毕竟还有三个小的要供养,毛福蓉硬是独自一人将这副担子扛下来了。那些年又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毛福蓉日子过得有多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毛福蓉比毛大年大整整十岁, 由于父母去世得早, 毛大年基本上从小就是由姐姐带大的, 所以毛大年对姐姐的那份情感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
  好像知道他们要来似的,毛福蓉远远站在门口笑眯眯地看着他们。晓东晓斌大老远就兴奋地喊着: “姑姑好!”
  “哦, 好! 好! 都好! 快进屋吧!”
  毛福蓉连忙招呼着这爷三个进屋。然后, 又是沏茶, 又是拿饼干等零食招待晓东晓斌.
  “姐, 最近身体都挺好吧?”
  毛大年还未坐下便关切地问道。
  “姐好着呢, 除了老毛病, 腰椎偶尔有些酸痛外, 其它都很正常。倒是你, 好像明显瘦了! 你啊, 也是奔五十的人了, 不要总把自己还当小伙子, 工作上的事能干多少就干多少, 不要太逞强! 文芝还好吧? 怎么没一起来?”
  毛福蓉关心地问道。

  “她既上课又当班主任的, 一天到晚总有忙不完的事, 今天据说是和工宣队一起开 ‘斗批改’ 座谈会, 不然也一块过来了。”
  毛大年忙回应道。
  毛福蓉和毛大年许久未见, 姐弟俩自然有太多的话要唠嗑。
  正聊在兴头, 毛大年隐约听到内屋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正在狐疑是谁在拉琴, 只见晓东和晓斌从内屋里跑出来兴奋地说道: “爸, 五哥小提琴拉得太好听了, 和收音机里听到的都差不多一样的。”
  “小五想考剧团, 所以天天在家苦练呐。这不, 说是找了一个市京剧团的老师给他隔三差五地指点指点, 好像琴拉得确实比以前有长进了。”
  毛福蓉在一旁说道。
  “哦, 那是好事啊! 把琴拉好了就等于有了一技之长, 如真能考上剧团, 那就算是捧上一个铁饭碗了! 不错, 不错!”
  毛大年连口夸赞着。

  “哪有那么容易啊! 不过他喜欢做的事, 只要是正事,我是不会阻拦的。你不知道,现在的金晓武跟以前比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以前他一出门,我就提心吊胆,生怕他又在外面惹出什么事来。现在好了,至少能在家呆得住了。至于他能不能考上剧团,我倒无所谓。”
  毛福蓉一旁说道。
  日期:2016-05-14 19:22:15
  其实,毛大年本想跟毛福蓉说,按最新文件精神,金晓武十有八九还是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只是怕毛福蓉听了心里难受,所以话到嘴边又忍住了。

  另外,金晓武之所以能洗心革面也与他在学校连遭挫折打击有关。 
  本来在批斗张亚兰的事情发生后,经毛大年的一番批评教育开导,金晓武就有了痛悔之意。这之后,金晓武对学校各种大批判活动不再像以往那么热衷。随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观点在校内日益盛行,金晓武自觉跟‘红五类’沾不上边,便显得更加心灰意冷。之后,不用金晓武自己请求,他在江城一中红卫兵‘全无敌’战斗队的一应职务便被全部解除,就差没把他从红卫兵队伍中开除出去,他似乎成了这个群体中的‘边缘人’。而这些情况,毛福蓉是一无所知的。

  毛大年又跟毛福蓉拉呱了几句之后,看了看表, 然后对晓东和晓斌说: “跟姑姑说再见! 我们也该告辞了。”
  可是, 晓东晓斌显然还不想走, 他们还想再多听几遍五哥拉的那段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上的曲段。
  “既然他们想多玩会, 你就让他们留这吧, 待会吃过晚饭让小五子送他们俩回去。”
  毛福蓉提议道。

  毛大年想了想,觉得晓东晓斌也难得到姑姑这玩一次,就同意了。
  毛大年离开后,晓东晓斌又拽着五哥把那只曲子演奏了N遍,直到五哥借口要上厕所才罢休。
  回到堂屋,晓斌对墙上挂的镜框里的一些老照片产生了浓厚兴趣。正好姑姑过来倒水,晓斌忙指着镜框右上角的那个穿军装的问: “这人怎么长得有些像我爸呢!”
  “傻孩子,那就是你爸啊!怎么样,你爸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帅吧!”
  这时,晓东也来了兴趣,凑过来说: “姑姑, 你就跟我们说说我爸小时候的事吧, 他在家几乎从不谈过去的事。”
  毛福蓉故意卖个关子问: “你们俩都想听?”

  “是啊, 是啊, 你就快说吧!”
  晓东晓斌几乎异口同声地催促道。
  毛福蓉慢悠悠地端起茶杯, 抿了一口茶, 这才开始了她的对久远历史的回忆。
  日期:2016-05-14 22:29:06
  第十七章 福蓉叙旧
  毛家在江城以开酱菜园子起家,从清朝道光年间初创算起,也有近百年的历史。直到民国初年,一说到“天仁堂”那也是远近颇有些名气的老字号。“天仁堂”最红火时生意曾做到南京、上海等江浙一带,可到了毛福蓉父亲毛鼎斋这辈,生意就每况愈下了。这一来是因天灾战乱的原因,二来是毛鼎斋身体一直有些虚,家中又缺得力的人帮忙打理。后来毛鼎斋竟因一场伤寒而直接送了性命,“天仁堂”此后就一直苟延残喘苦苦挣扎着,几欲关门歇业的境地。

  毛大年是个遗腹子, 生下来就没见着他爹,而他娘生下他不到两年就因忧伤过度也追随他爹而去,所以毛大年记忆中从小就未曾有过父母之爱。毛福蓉长姐当母将弟弟毛大年一直带在身边, 靠着父母留下的一点家底维持着基本生活。尽管家境已日益窘迫,可毛大年六岁那年,毛福蓉还是坚持把他送到本地最好的私塾读书识字。毛大年从小就很聪颖,什么《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直到毛大年十岁那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年是1934年,毛福蓉已到了完婚的年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