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2-13 12:16:00
090、“周戎”崛起(1)
没错,就是那个家族的人们,要登场了。
上一节结尾我们提到的这位自称姓姬的家伙,就是后来创建800年大周王朝(周平王、周赧王:谁说800年我跟谁急!)的姬昌、姬发父子的祖先——
呃,就是不知道是谁,因为那段故事是我编的。按理说周族应该会在祖甲伐西戎的时候前来参拜他,但是这时候他们的家长是谁,我真不清楚。不过这个也不重要,大家别管就是了。
近几年有个很淡腾的观点,名曰“鸣条之后无中国,牧野之后无华夏”,我查了一下,最开始出现的应该是“牧野之后无华夏”,而原文仅仅是为了模仿某些人所谓的“明亡之后无华夏”,然后再又有人加上了“鸣条之后无中国”这句,为的是对应“崖山之后无中国”。
这两段话本是出自调侃,可是经网络一传播,居然还真有不少人奉之为名言而大肆宣传,这也是醉了。读史不仅仅要有史才、史学、史识(刘知几),更还要加上一条史德(章实斋)。现在就是有很多人有才学识而无德,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各种鬼话连篇累牍,所以全言我才以“说人话,讲二十四史”来命名本帖。我深信,世上所有的学问不是看得多知道的多就真正懂了的,所谓“广博精深”,广不代表博(无体系不称博),精不代表深(无钻研难称谓深),此为我个人之读书心得,仅作参考,欢迎批评指教!
回到正题,鸣条之后无中国我们就不讨论了,毕竟,那时候“中国”是个啥玩意儿我们的老祖宗们自己估计知都不知道;但是牧野之后无华夏就非常扯淡了——当然,作者本来就是扯淡编的段子,不过既然有人当真了,这里我们也不妨来扒一扒。商朝本来自东夷系统是很明显的,所以他反而是跟华夏不搭边的。如果非要以本源来论的话,假如元朝被清朝给灭了,你会说“元亡之后无华夏”吗?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的逻辑是建立在周朝本是非华夏族建立的王朝的基础上的,那么周人是不是华夏人呢?如果他们是的话,你会说“辛亥革命后无华夏”吗?
关于周人的起源的话,原本是没啥争议的:华夏正统。然而随着学者们对文物的新发现和对史料的新解读,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也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即认为周族乃是非华夏的游牧民族,所以文武革命乃是一次外族灭亡华夏族(华夏化的东夷族)的商王朝的战争。
要深入讨论这个观点的话估计写十万字都太少,这里也不是学术竞技场,所以我就简单地概括一下目前有关这个问题的辩论情况:持外族说的不能推翻正统观点,但是正统观点也无法完全消灭对方。结论:还是以正统观点为准吧!
可以肯定的是,史书确实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周族的祖先,的确曾经进行过游牧生活。具体而言是这样的。
周族自己所认的祖先,是帝喾妃子【姜嫄】(看起来是神农氏家族的女人)。这个姜嫄出去踏青,看到了几个恐龙脚印化石(“巨人迹”),于是便作死地上去踩了几脚,然后便莫名其妙的怀孕,生出了一个儿子(传说中的恐人?),是为【后稷】,即周族的男性始祖——这后稷名曰弃,是否私生子(许三多曰:被抛弃被放弃)的意思?那商族的祖先名契,是否古音和弃一样?还是暗合了契约一词?这些我就布吉岛了。
就这样,继商族祖先契之母之后简狄,周族祖先之母又给帝喾戴了顶绿帽子,帝喾表示我去,能别这么糟蹋我清白好吗?
商族之崛起至少在帝喾之后400年,周族则至少有1000年,我们很难判断他们这个“自报家门”究竟有多少真实性。不过相对来说,商人起码在夏朝的时候还玩得很溜,所以他那个族谱或许还有点可信,毕竟人家夏朝是直接继承的五帝,其史官大概还保留不少珍贵资料,比如舜时期的内阁成员等等,而周族这个的话就……实在有些不靠谱了。
日期:2015-12-13 12:17:38
091、“周戎”崛起(2)
按照现在我们看到的史书的说法,周族原本出自帝舜时期掌管农业的长官后稷,他擅长农业种植,这可能是继承自其母亲神农氏的习俗。后稷还巴拉巴拉地做了很多好事情,因此被华夏族领袖赐姓为姬,这便是周族姓的起源。
后稷死后接他位子的人是儿子【不窋】,他在夏朝的时候因为痛恨朝廷腐败,于是不窋不哭,站起来跑,带领着族人从邰(今陕西武功县)逃到了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和当地的戎狄杂居到了一起,这是周人游牧化进程的第一步。
紧接着,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彻底废弃了老祖宗的种植业技巧,转而向外族学习放羊放牛的技术,从此周族彻底成为了一个游牧民族。
鞠死后,接班的是他的儿子【公刘】,但是公刘在位期间因为家族屡屡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所以带领着大家一起搬家回了陕西的豳(音“彬”,今陕西省彬县。从这个字的形状看,就是圈养两头猪的意思,这也说明周族的生活从游牧改为了定居),重新在此开始开垦荒地,进行种植业建设。这是周族重回华夏正统的重要一步,“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因此公刘也成为了周族第一个获得“公”尊称的人物。
公刘死后,子【庆节】立;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这些都是酱油君,没啥好说的,跳过。
公非的儿子【高圉】倒是要拉出来说说,为啥?因为高圉在商王祖乙(还记得吗?这是“比九世乱”里唯一一个成功让儿子接班的大王)在位期间被册封为邠侯(这各邠字也读彬,和周族的根据地豳是一个意思),这是周族和商族的第一次接触。
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果周族直到高圉期间才跟商族发生关系,那么今天我们见到的所有与周族有关的记载就只可能是来自周人自己——夏人的历史在商朝时期尚且难以考证,何况周人的祖先在夏朝就露了一小把脸呢是吧?谁记得你的存在?
至于和周族一起生活在大西北的游牧民族,你能指望他们会知道周族的来龙去脉?别逗了!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在那个年代,伪造这么显赫的一个出身真这么简单?我觉得确实能做得很简单,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
我是特别喜欢读《福尔摩斯》的,里面就有几个经典案例,如《红发会》、《三个加里布》等,就是罪犯伪造了一些有关美国富翁的故事来坑蒙拐骗,可是乖乖,那可是工业革命后、19和20世纪之交的世界中心伦敦啊,遇到这种事,拍个电报问一下美国那边不就行了?可是柯南道尔爵士写出这故事来却没有人觉得没道理,那就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信息沟通的困难仍然可以让人随便伪造出一个人出来而不被怀疑。那么三千多年前的周人要伪造一个自己的出身,那更是非常简单的
或许有人说我不该引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但我说句公道话,一个时代的经典文学著作(请注意“经典”二字)有时候比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因为史书大多是后人整理“汇编”的(注意“汇”这个字),而文学作品都是本时代人写的自己的。而且史书往往要隐晦很多政治的东西,省略很多社会的细节,而经典的文学作品却能够真实反映这些——所谓经典,一定要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反观当今的中国文坛……
咳咳,确实很高于现实,源于什么呢?
高圉在位期间大概积极配合了商朝的大领导祖乙,所以死后还受到了商朝的褒奖。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周族重回了华夏集团的怀抱,所以后人便以报祭的浓重礼仪祭祀他和公刘——报祭还记得吧?夏朝人就是用这玩意儿祭祀杼的,规格非常高的。
高圉之后……
(一阵怒吼传来)
“咳咳,搞什么啊,还没到周朝篇呢!”
“来者何人?”
“我,廪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