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长篇传记小说连载》
第12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典吏被扇得眼冒金星,半响才缓过劲来。听县丞说自己抓的小孩竟然是县令的儿子,慌忙转身又作揖又鞠躬,向狄仁杰赔不是。狄仁杰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头也不回,便迈步扬长而去。
  日期:2015-10-14 20:46:13

  这个典吏虽未如狄仁杰所说,有杖责之忧,却重重地挨了县丞的一个耳光,在众人面前好不羞愧。典吏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总寻思着找点机会,给狄知逊一点颜色看看。
  一个小小的典吏,如何能与七品县令抗衡?这还得从官、吏的“双轨制”说起。
  科考时代,官与吏之间界限分明,彼此关系也十分微妙。
  “官”主要通过科举产生,“进士科”也好,“明经科”也罢,一旦金榜题名,就能穿上这身官袍,当然也有一些世袭和举荐的名额。全国各地的官员皆有品级,由朝廷统一任命,而且一般不在家乡任职,也有一定的任期。任期届满会进行考核,优异的升迁,中等的平调,低劣的降级以至罢黜。这种官员任免的模式,称为“流官制”。
  “吏”则属于各级衙门的临时聘用人员,由于未经过科考,品级肯定是没有的,一般就在家乡任职,没有“任期”一说,只要与历任官员无甚抵牾,干到死都行,被称为“土吏”。吏的来源,既有科举落榜的穷酸秀才,也有混迹乡里的平庸之辈,以后者居多。

  在一个衙门里,特别是剡县这样的小地方,朝廷任命的“流官”主持一方政务,但若是没有“土吏”的帮衬,恐怕举步维艰。因此,官得罩着吏,对他们吃拿卡要、浑水摸鱼睁只眼闭只眼,吏自然也就帮着官,竭尽所能,面子上不给官员惹麻烦。总而言之,官该管的事儿,稀里糊涂明着管,吏不该做的事儿,把握分寸暗中做,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吏吃罪了官,官不见得能把他怎么样,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谁没有个三亲四故、狐朋狗友?可官要是吃罪于吏,吏对付官的办法可就多了。
  就说这挨了打的典吏,自从受了狄仁杰的气,便将这笔账算到了县令狄知逊的头上。县里向州衙门上报材料,这典吏总是买通关系,胡乱改上一笔。州里一核查,数目对不上,便拿狄知逊问话。
  一年下来,狄知逊稀里糊涂地被刺史府的六曹叫过去问了多次。不是上缴的赋税不足,便是户数出了纰漏。狄知逊回到县里清查,小吏们早有防备,屡屡让他无功而返,丈二摸不着头脑,被搞得焦头烂额。
  六曹官员不断抱怨剡县县令马马虎虎,让越州刺史大为光火,心想这州治之所,岂能容此无能之辈?于是,越州刺史上疏吏部,弹劾狄知逊不思政务,一塌糊涂。亏得已迁任吏部考功主事的徐昊百般周全,吏部方才不予追究,将狄知逊平调至华州治下的郑县,继续出任县令之职。
  在郑县的这些年,狄知逊总算过了几天安生日子。
  伴随着狄仁杰年岁的增长,狄知逊渐渐发现,这个儿子越发不同寻常。论诗书,狄仁杰自幼聪慧,较同龄的孩子高出一截。狄知逊不时考考他,狄仁杰总能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
  更令人称奇的是,狄仁杰不知从何处弄来几部医书,自己钻研了起来。研习了数月,还觉得不过瘾,索性跟着隔壁的一位郎中,专攻针灸之术。
  狄知逊的夫人卢氏患有腰疾,郎中时常上门以针灸诊治。狄仁杰站在一旁仔细观摩,不过四五回,便掌握了穴位、深浅和力度之要领,主动请缨为母亲治疗。
  狄知逊担心出什么纰漏,卢氏则爱儿心切,甘愿让儿子试手。几回下来,再配上狄仁杰开出的药方,倒比郎中诊治的效果要好些。

  “不好好研习经典,整日倒腾些歪门邪道,成何体统。”狄知逊嘴上不服软,心里却欢喜异常,认定这个儿子不比凡人,将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瞧官人说的什么话,”卢氏当了真,有些不服气,“我看仁杰将来有好生之德、造福苍生之才!”
  “不敢奢望,”狄知逊摆了摆手,“只愿能比他这个阿爹强!”
  “你呀!”卢氏往狄知逊背上轻轻一捶,不禁笑了起来。
  日期:2015-10-16 21:27:43
  第二篇 初入仕途
  第五回 赶考路上仗义救美 华山脚下医术惊人
  狄仁杰跟着父亲狄知逊四处辗转,中原大地的一望无际,江南水乡的烟波迷离,秦岭南麓的山川纵横,三峡两岸的峭壁险峻,都让狄仁杰增长了不少见识。这些年里,狄知逊的仕途依然不见任何起色,平淡无奇,狄仁杰却愈加雄姿英发。

  光阴荏苒,倏忽之间已是唐高宗永徽年间。这些年来,大唐经二十多年的“贞观之治”,国力大为增强。唐高宗李治于永徽元年继位后,在长孙无忌 、褚遂良 、苏定方 、李绩、薛仁贵 等一班文臣武将的辅佐之下,将贞观时期的盛世景象较好地延续了下来。至永徽三年,全国的户数已从贞观初期的不足三百万户,增至三百八十多万户,举国上下一片承平景象。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昔日既聪慧又调皮的狄仁杰,如今已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公子。至少从容貌上而言,狄仁杰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的狄知逊,终于没有什么起色,因年岁渐衰而退“二线”,调到夔州都督府担任长史的闲职。
  狄仁杰既然出身宦门,将来通过科举入仕,子承父业,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科举有“进士科”与“明经科”之分,到底该走哪扇门,父子俩的意见一直存在严重分歧。
  狄知逊是靠“明经科”入仕的,尽管有父亲狄孝绪的暗中运作,开端倒还差强人意。但随着狄孝绪致仕、离世,狄知逊的日子便一天不如一天。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五品以下打转转,勉强迁任夔州长史,虽然官居从四品下,却是个可有可无、了无意趣的闲职,数着日头等致仕。
  狄知逊觉得,自己一生落魄,才能不济是一个原因,更关键的还是囿于“明经科”的出身。看看那些“进士科”及第的官员,升官比长头发还快,几个有真才实学,又有几个政声颇著?不过是仗着“进士及第”的出身,挤进官场投靠个光鲜的门庭,入了上面的“法眼”罢了。
  鉴于自己一生的际遇,狄知逊当然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一直以来,狄知逊都希望狄仁杰向“进士科”发起挑战。当然,“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并非笑谈,想通过“进士科”及第,绝非朝夕之事,其难度可想而知。可毕竟“物以稀为贵”,“进士科”的含金量为世人所认可,将来若是投靠门庭,“士族”出身倒不在话下,“庶族”非得有“进士科及第”这块“金字招牌”不可,否则也会像狄孝绪、狄知逊这样,平庸一生。

  狄仁杰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儒家经典虽是治国之道,然墨守成规,终将难成大事。既然“明经科”相对容易,为何还要舍近求远?
  “明经及第,饱受排挤,你跟着阿爹辗转各地,难道还没看出个中玄机?”狄知逊对狄仁杰的执拗甚为光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