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武则天主意已定,李治当然没有反驳的道理。于是,狄仁杰正式走马上任,巡察关中,重点是情况最为严重的岐州地区。
关中的形势不容乐观,尽管狄仁杰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对岐州的惨象感到无比震惊。
放眼望去,昔日的关中重镇岐州,已是遍地荒芜、杂草丛生,一片衰败景象。
狄仁杰走进普通农户的家中,看到的是偌大的一锅水,煮着几片零星的树叶和野菜。百姓们连喝带咽勉强凑合一顿,个个面黄肌瘦、毫无血色。
岐州城门也好不到哪里去,商家纷纷关门闭户,街道上异常冷清。只有几名衣衫褴褛的乞丐,一只手拄着棍子,一只手牵着饿得踉踉跄跄的孩童,挨家挨户地讨食。
在岐州刺史府,狄仁杰从当地官员的汇报中,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
“岐州乃关中西面屏障,历来是赋税大户。自从与吐蕃开战以来,岐州的后勤补给任务异常繁重。短短数年时间,岐州便已入不敷出,靠朝廷的赈济艰难度日,以致百姓流离失所,良田荒芜、民不聊生。”刺史张善德的话语中,蕴含着颇多的无奈。
“既有朝廷赈济,为何又落得这般田地?”狄仁杰问道。
“狄公有所不知,”张善德叹了叹气,“朝廷常年征战,调粮补给前线尚有缺口,何暇顾及远离战火的岐州?下官屡次上奏,讨来的赈济不过是杯水车薪啊!”
“朝廷拨了赈济,多寡先不论,至少不会再向岐州征粮。粮食只进不出,为何反倒饿殍遍野?”狄仁杰还是有不少的疑惑。
“当着巡察使,下官岂敢妄言。岐州靠近前沿,除征运粮草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府兵’。恕下官直言,前方将领无能,几场败仗打下来,‘府兵’战死者不计其数。岐州青壮年上了前线,能活着回乡者寥寥无几。”话未说完,张善德已是热泪盈眶。
“原来如此……”狄仁杰沉思着,他一时也想不到有何对策。
或许是出于职业的习惯,狄仁杰查访了一番民情之后,提出到岐州的牢狱去走一遭。
走进阴冷潮湿的牢房,一丝丝寒意浸透肌肤,令人汗毛竖立,不停地打冷战。更让狄仁杰惊诧不已的是,岐州地方不大,牢狱却跟当初大理寺的牢房不分伯仲,同样是人满为患,喊冤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张刺史,”狄仁杰转身低声问道,“岐州为何关押如此众多的囚犯?”
“禀巡察使,岐州近年来盗贼猖獗,这些人都是官府数次清剿时抓获的。”
“抓了这么多,盗贼是否已经销声匿迹?”
“下官无能,”张善德不敢谎报,“这些刁民聚啸山林,昼伏夜出,实难彻底剿清。”
“呵!”狄仁杰冷笑一声,“本使倒想问问,你不是说岐州的青壮年都打仗去了吗?这些汉子哪儿来的?他们为何放着土地不种,偏偏与官府为敌,滋扰乡亲?”
“这……”牢房虽然阴冷,张善德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一层汗珠,“这些刁民,其实都是贪生怕死之徒。有的是为躲避兵役而落草为寇,有的则是从前线潜逃回来。官府数次清剿,这些人自知死罪难逃,个个拼死顽抗。”
“行了,”狄仁杰摆了摆手,“岐州的艰难处境,本使已有对策。只需‘静狱’,即可迎刃而解。”
“‘静狱’?”刺史显得有些迷惑。
“对!‘静狱’!本使不管这些人是为了躲避兵役,还是从前线潜逃,全部开罪释放,令其回乡操持本业。”
“这……恐怕不妥吧?”张善德慌忙上前一步劝道。
“有何不妥?”狄仁杰的言语中流露着不容商量的味道,“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人放着普通百姓的日子不过,纷纷聚啸山林,实则情非得已,亦是情有可原。如今战火消弭,朝廷亟待关中恢复生产,正是这些人操持本业、为朝廷分忧之时,岂能因循守旧、因小失大?”
“可……”张善德依然忐忑不安,“此事是否要请示朝廷?”
狄仁杰明白,张善德是担心朝廷追问下来,他吃罪不起。为了打消他的疑虑,狄仁杰北向拱手道:“承蒙圣上错爱,本使出任巡察之职。此等细务,不需劳烦朝廷,本使一人做事一人当,与尔等无涉!”
日期:2015-11-30 22:22:08
在狄仁杰的坚持下,岐州牢狱中的囚犯被无罪释放,并发放口粮,遣送回乡。
同时,狄仁杰命官府贴出告示:在规定的时限之内,凡是走出山林、到官府自首的盗贼,一律既往不咎。
从牢狱出来的“囚犯”回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这比任何的“告示”都管用。昔日为祸乡邻的盗贼,纷纷到官府自首,兴高采烈地跟家人团聚去了。
半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岐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们忙着播种庄稼、开垦荒地,乞食者几乎绝迹,商户也接二连三地开张营业,集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与繁华。
狄仁杰将岐州的情况,原原本本地报告给了李治。对于“私放”囚犯一事,狄仁杰也做了详细的解释。
接到狄仁杰的奏疏,特别是论及众多“囚犯”的成因,李治深有感触。不久前,太学生魏元忠前不久也上过一道奏疏,痛斥“府兵制”的各种弊端。
“府兵制”起源于南北朝的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于大统十六年初创,后经北周、隋朝不断继承和发展,至唐朝初期日臻完备。当时,全国除了皇家直接统领的少数禁军以外,基本上都采用“府兵制”。
所谓“府兵”,通俗一点说就是“民兵”,平时为务农,利用农闲的间隙搞训练,战时则奉命出征。
和平时期,“府兵”与普通农户无异,但不得随意迁徙。一旦发生战事,朝廷便会责成“府兵”的主管衙门——折冲府(过去称“外府”)、中郎将府(过去称“内府”)调集“府兵”参战。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府兵”又回到过去的驻屯地,遣散为民。
“府兵制”能持续一百多年的时间,当然有其自身的优势。
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府兵”就是普通的农民,不仅没有饷银,还要向官府缴纳赋税。因此,采取“府兵”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府兵”是非常态化的军队,使将领丧失了拥兵自重的天然土壤。
不过,“府兵制”在发展过程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弊端。
“府兵”的参战武器和马匹需要自备,客观上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平日的军事训练要让位于农业生产,战斗力提不上去。同时,由于“府兵”的将领皆系朝廷临时指派,“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现象愈加严重,进一步削弱了战斗力。
“府兵”的存在,还严重地破坏了“均田制”的发展与普及,围绕土地的矛盾层出不穷。
唐太宗、唐高宗执政时期,一直奉行“威服四夷”的外交政策,导致兵役繁重。加之“府兵”的地位低下,斗志日渐低落,进而形成了“屡征屡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屡战屡征”的恶性循环,标志着“府兵制”已经走向没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