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真是‘平生做了亏心事,就怕半夜鬼叫门’啊!”狄仁杰不由得感慨起来。
说话之间,这鬼影随风而逝,狄仁杰猛然一惊,原来方才发生的一切,皆是梦境。狄仁杰重新躺下,却久久不能入睡。
次日一早,狄仁杰命人到西院的树下挖掘,果然在繁杂的树根中发现了一具骸骨。狄仁杰又命人将骸骨收拢,葬于城外空旷之处。自此以后,“凶宅”的异象凭空消失。
新刺史破“凶宅”的故事,在宁州城口口相传,愈加神乎其神,可狄仁杰并未太在意这桩越穿越神的奇闻。
此时的宁州,可远比一座“凶宅”难对付得多!
日期:2015-12-10 19:57:08
宁州的民风还算淳朴,但并算不上什么好地方。这里地处长安的北面,相距三四百里,是关中地区重要的军事屏障。从唐朝的版图上看,宁州距离边境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实际上,这里多年来饱经战火的洗礼。先是李世民与陇西军阀薛举、薛仁杲在此频繁较量,紧接着又成为抗击东突厥袭扰的要塞,是抵御北方游骑的重要堡垒。
尽管与富饶的关中平原近在咫尺,但战争之剑一直在宁州的头顶上高悬,驻军基本上就地征粮征兵,宁州的后勤保障任务异常繁重,加之各种战备需要,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狄仁杰到任时,优先保证战备需要的宁州,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家庭破产、拆屋卖田的贫户随处可见,基本上是民不聊生。
经过一番走访,狄仁杰很快就发现了导致这种状况的诸多直接因素。
首先当然是驻军的后勤保障。不过,狄仁杰是从户部“空降”到宁州的,他心里很清楚其中的奥妙。
按照朝廷规定,各地的征收数额,都是根据当地经济生产状况合理测算的,并通过赋税减免等方式进行补偿,实际上是朝廷出钱在当地买粮征兵,不足的部分再从外地划拨。这样一来,既省了不少运输费用和损耗,又不会增加当地百姓的负担,不失为两全齐美的办法。
狄仁杰发现,在地方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官员为政不仁,打着朝廷的旗号,巧立名目,大肆盘剥百姓。“雁过拔毛”对百姓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征粮、征兵本身。结果是官员们中饱私囊,朝廷却背了一个大黑锅。
其次,宁州的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基本上处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原始阶段。一方面导致农民对天灾毫无抵御能力,歉收、绝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使各种迷信现象在民间蔓延,百姓对所谓的“神灵”深信不疑,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不忘“祭祀”,以求风调雨顺。
再者,宁州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并带有一定的部落群居性质。少数民族与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甚至单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部落,矛盾日积月累,互相势同水火,“械斗”屡禁不止,既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更是助长了“以暴制暴”的歪风邪气。
摸清了宁州的“症结”所在,狄仁杰开始采取坚决措施,在宁州上下掀起了一场“猛药去疴”的大整顿。
最先感受到这场“风暴”的,是宁州上下的各级官员。狄仁杰在并州做过十多年的法曹参军,又有在大理寺、御史台办案的经历,到宁州之前还是户部的度支郎中,官员们在账目上玩的把戏,根本躲不过狄仁杰的法眼。短短数月,一个个贪赃枉法的官吏被揪了出来,百姓的负担自然减轻了许多。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破除迷信,狄仁杰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治理河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年泛滥的河道终于被“驯服”,那些享用不少祭祀却无所作为的“神灵”,渐渐被百姓冷落。
群众是极富创造性的,狄仁杰治水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进一步幻化为“除母龙”、“斩孽种”的神话故事。如今,宁州境内还保留了很多来自这一系列神话故事的地名,如“龙池”、“八纵坡”、“烂泥沟”、“青牛胡同”等等。
除了惩治贪腐、发展生产,狄仁杰还耗费了大量的心思,解决民族矛盾问题。其实,民族之间、部落之间的争端,往往是跟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在干旱时节,一桶水就能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械斗。
狄仁杰组织百姓改善条件、发展生产,并在处理一些纠纷时不偏不倚、秉公办理,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逐渐得到缓和。昔日破败不堪的宁州,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光阴有时显得十分荏苒,狄仁杰在宁州刺史的任上,一转眼便是三年。或许,只有狄仁杰自己明白,一分一秒地度过,三年的时光是多么艰辛而充实。
狄仁杰如何评价自己在宁州这三年的工作,似乎并不重要,主要得看朝廷对地方官员的定期黜置考核。黜置大员的只言片语,决定着地方官员的宦途,甚至生死。
这一年,担任陇右黜置使的是时任右台 监察御史的郭翰。
官员们都知道,能混迹御史台的大多是“炮筒子”,他们出任巡视大员,并不是什么好事儿,颇有一些“冤家路窄”的味道。
郭翰果然不负朝廷重托,一路走、一路告,丝毫不耽误,几个州县的官员纷纷遭到弹劾。贪赃枉法,治下民不聊生的,参一本!碌碌无为,地方经济毫无起色的,又参一本!投机钻营,“面子工程”搞砸了的,再参一本!
雁过留声、抓铁留痕,郭翰一路走过,地方官员倒下一大片,尚未巡视的州县,一个个噤若寒蝉。
巡视毕竟如走马观花,郭翰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大量线索,不断弹劾官员,最大的秘籍就是“微服私访”。
郭翰清楚,巡视是智慧的较量,鸣锣开道、前呼后拥,最终只能是其乐融融、无功而返。要掌握真实的情况,就得将自己藏到暗处。
对付“老谋深算”的地方官员,郭翰这一招果然奏效。每州每县,只知道他要来巡视,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走、怎么来、去哪里,没人清楚。郭翰心情好的时候,逛到衙门跟大家打个照面。遇到看不顺眼的,压根就不露面,弹劾的奏疏照送不误。
来到宁州的地界,郭翰“故伎重演”,毫无章法地四处转悠,足迹遍及城镇、集市和村落。
一番查访之后,郭翰觉得自己真是开了眼界,地处西北边境的宁州异常繁荣,令人有置身于中原之感。街边的小贩也好,田间的农民也罢,上至耄耋,下至孩提,提起刺史狄仁杰,无不众口一词,对这位“父母官”赞誉有加、感恩戴德。
“咱们赶紧走吧。”郭翰似乎在交待随从,又仿佛在自言自语。
两名随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反倒有些诧异,心想郭大人这是怎么了?其中一人忍不住问了一句:“黜置使不参宁州?”
郭翰笑了笑,反问道:“参什么?”
随从还是不甘心,又问:“既然无事可参,黜置使为何不去州衙门打个招呼?毕竟……”
“毕竟什么?”郭翰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该听的、该看的、该问的,我们都听了、看了,也问了,狄刺史日理万机,何必去叨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